注定灭亡?李自成面对吴三桂的背叛,应当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与清军相提并论,无论是在单兵作战能力方面,亦或者是火器的配置上。因此,说清军最后问鼎中原乃是历史的选择,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古以来,天下强者居之,有德者居之。

注定灭亡?李自成面对吴三桂的背叛,应当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自成只能坐以待毙,实际上,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本身能够存在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李自成本人的一些操作,则断送了这个可能性。李自成与朱元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朱元璋及时完成了“屠龙者向恶龙的转变”,而李自成则从始至终都是以屠龙者自居。这一点上,朱重八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

实际上李自成在占领陕西全境之时,很多地主士绅都已经向李自成示好,妥协。中国古代乃是家天下的王朝模式,江山,皇位都属于皇室的私有财产,个人对于政权的归属感是很低的,尽管历朝历代在灭亡之后都不缺“为皇帝殉难者”,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谁当皇帝对于其他社会成员而言,根本没有影响,包括对于统治阶级。地主士绅当时普遍看清了形势,明朝完蛋在所难免,不如首先投降,还能得个“从龙之功”。李自成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巩固自己的成果,即将大顺政权转变为中小地主的政权。

注定灭亡?李自成面对吴三桂的背叛,应当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此经济结构之下,社会整体分为地主和农民两个对立的阶级,至于商人,工匠,其身份不过是地主和农民大的延伸,或是极少数,无关大局。因为自然和社会原因,土地兼并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土地,财富等资源会越来越集中,占据这些,则成为统治阶级。对于农民起义政权而言,要保证长期存在则必须与地主合作,并且变成地主,恢复生产——因为地主代表着稳定性,而农民起义军代表着破坏性,新的政权,既要有破坏(原有政权),也要有建设。

然而,李自成对于这些人的示好,几乎是没有回应的,直到被清军击退之时,李自成依旧实行追赃助饷,通过掠夺地主的财产来保证自己的军需——地主总有一天会被抢光,在此之前,地主肯定会抵抗。果然,当李自成与清军交战失败后,各地的地主组织武装开始痛打落水狗。

李自成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调解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即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必须交租,但可以少交点;地主也能收租,但也少收点,这样双方的利益便都能得到保证,后来大西军孙可望等人在云南就是这么玩的,效果相当不错。但李自成没有想到,或者说,他不想,因为他的崛起来源于与农民的合作,一旦与地主阶级达成共识,则他便无法再发动起如此巨大规模的“乱军”,再者,李自成可能是个比较纯粹的仇富者,他不屑于这样。

注定灭亡?李自成面对吴三桂的背叛,应当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此外,李自成的失策之处还在于,过度信任明朝投降的将领。李自成从1643年开始向东推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阻碍,明朝将领或逃或降,投降的明朝将领,李自成仍让令他们驻守原地,这便产生了隐患。李自成对于明朝降将的控制,是建立在自己的军事优势之上,一旦这一优势丧失,则明朝降将必然蠢蠢欲动,李自成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甚至在姜瓖等人身边连自己的亲信都没有安插,李自成后来迟到了苦果。李自成退到西安后,清军一路追击,结果山西,河北地区的明朝旧将纷纷投降清朝,陕西一下子没了屏障,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彻底玩完。

当然,即使李自成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对于他的大顺政权而言,也仅仅是能多存在些日子而已。清军当时入关的方法有百种,山海关根本构不成阻碍,换言之,以清军的火力配备和战斗能力,入关是早晚的事。一旦清军入关,李自成的结局只有两种:战败身死或投降,已知,李自成决不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