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没有实权,那和当时的溥仪有什么不同?

我是萧笙啊


关键这个要看你怎么对比了,其实天皇在之前是有权利的。只是在二战之后,天皇在美国的逼迫下写下了《人间宣言》,才从神变成了人。



那么和溥仪相比如何?简言之,日本的天皇只是没有实权,其他皇权变。溥仪是除了皇帝名,其他啥都不剩。

天皇曾经有权利,二战有不可推卸责任

时间再稍微往前推点,也就是在明治维新之前,天皇基本上是没有权利的。首先日本的天皇和中国的皇帝差不多,都是君权神授。但是他们一脉传承,也就是说一直是一个家族的。

虽说传承如此悠久,但是长时间内皇权旁落,基本上都是一种超然的地位。一直到了后来的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皇权才算是稍微有了权力。

之所以说是稍微有了权力,是因为无法做到完全的统而治之,仍然需要依靠内阁和首相的帮助。在二战爆发之前,日本军部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但是就算这样,仍然没有超过皇权。

二战时期的裕仁天皇,在位时间长达60多年,是日本在位时期最长的一个皇帝。虽然在二战时期,裕仁天皇的地位非常高,但是还做不到一言堂的地步。

每次有重大的决议,天皇都会邀请首相,陆军大臣,海军大臣,财政大臣,外交大臣五人,一同召开天皇御前制度。会根据各种情况商量出结果,然后再颁布实施下去。



所以说在战犯处理上面,日本天皇安然无事,是一个极其不合理的结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有美国人出面保天皇。所以说二战的罪犯,有裕仁天皇的一席。

溥仪作为伪满洲国皇帝,只是一个傀儡

正如题目所说没有实权,应该指代的是溥仪作为伪满洲皇帝那一会。因为他当清朝皇帝的时候,才五六岁的样子,就算能有实权又懂什么呢?

溥仪被赶出北京城之后,曾经在天津住一段时间。后来又在日本的怂恿下,来到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溥仪当时满心欢喜,认为可以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从而光复祖宗的荣耀。然而溥仪在东北生活的如何呢?

首先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国际远东法庭审判会议上,溥仪曾经非常愤慨的说道:“伪满洲国颁布法律,在形式上是被允许的。然而在日本实际占领的情况下,我完全没有任何的自由。”

在当时的伪满洲国政府里面,虽然每次朝会上面都有很多中国大臣,但是旁边站着日本的次长。因此大臣们沦落为了装饰品,所有颁布的各种法律和,实际上都是日本人在背后操控。

在日本关东军的参谋部有一个第四课,他们是专门负责管理伪满洲国政务的机构。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火曜会议,对应着伪满洲国政府的国务会议。

每次的各种议案都是火曜会议先通过,然后再拿到伪满洲国务会议上来签字。而且这些内容一旦经过火曜会议同意后,伪满洲国务会议是不可更改的。

再者溥仪没有人身自由。根据溥仪的坦言,自己表面上是一个皇帝,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的自由。他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有日本人在后面跟着。

除了溥仪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他处理政务也会有人在旁边盯着。每年只有一两次的机会,可以见到伪满洲国的军司令官。而且见面还不能说话,还要和日本的其他司令共同见面。这样的见面有什么意思?

日本天皇作为无实权天皇,在日本国内地位如何?

虽然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天皇被拉下了神坛。但是在君主立宪制的情况下,日本天皇仍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象征。在中国你可以说溥仪不好,但是在日本不能说天皇不好。

那么日本天皇有什么权力呢?①他可以任命日本的首相。②可以任命日本最高法院的院长。③可以公布法律政令和条约。④召集国会任命官吏。⑤接见外国使者,出访他国。

如果猛的一看,可能以为日本天皇权力很大。那为何说日本天皇没有实权?上面前四点的前提,是在内阁的“建议”和“指导”下。

也就是说无论做出任何的决定,前提都是得到了内阁的“建议”。而且根据情况来看,自从二战结束之后,但凡是内阁提出来的建议,日本天皇都没有“拒绝”过。这也是他没有实权的地方。

那么日本天皇的工作是什么呢?每天9点开始上班,然后开始批阅文件、盖章、签字;每周的周二和周五出席一次内阁会议;重要宾客来的时候出席会见;出访其他国家;重要节日参加祭祀。

所以说别看日本天皇没有实权,但是他非常的忙碌。如果你再去看溥仪,他不仅没有实权,而且每天闲的不知道该干嘛。后来认识到日本人是骗他之后,每天开始“不务正业”的耗日子。

日本天皇有多少服务人员?服务日本天皇的人超过1000。各种各样的仆人160个;帮助天皇更衣的5人;天皇的24小时专属医生4人;水暖工电工78人;园丁30人;乐师24人;厨子25人;另外都是其他工作人员。

你再看看溥仪当时生活条件怎么样?每天不仅被监视不说,本来还有几个护卫,后来全部被日本人撤了,换成了他们的监视人员。

那么天皇的工资怎么样?日本皇室一切花销都由政府承担,然后国会审议通过。一年的费用是3.24亿日元,差不多1900多万人民币。天皇的年薪是530万人民币。这是内廷的费用。

天皇的宫廷费用,也就是宴会接待、祭祀费用等等,每年要花费55.4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三个多亿。天皇以外的皇家费用,也就是除了天皇以外的皇族,每年有2.3亿日元,相当于1350万人民币。

所以说别看日本天皇没有实权,但是面子上妥妥的。而且平时日常花销也是完全不愁,至于说溥仪和他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还是那句话,日本的天皇只是没有实权,其他皇权变。溥仪是除了皇帝名,其他啥都不剩。


史之策


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和日本的昭和天皇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一个是军国主义强国日本的最高领袖,国家元首,而一个是前朝的末代儿皇帝。这还只是纸面上的差异,表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皇帝的权力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实实在在的大权在握的日本权力中心,说是君主立宪,实际上还是天皇的权力最大。有资料表示:在日军侵华期间,当时的昭和天皇不但下令包围南京,并且对大屠杀了然于心。在《裕仁传》中,比克斯教授通过大量考证,以其独特的视角记述了裕仁的一生,重点论证了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昭和天皇不仅不是傀儡,而且还是大权在握的实权人物。战后,日美两国基于各自需要,共同为昭和天皇刻意塑造了一个和平君主的形象。

而末代皇帝溥仪呢,生下来就是个傀儡皇帝,小时候由隆裕太后和载沣分享自己的权力。抗战时期又被送到了东北,成立了一个“伪满洲国”,彻彻底底地当了一个傀儡皇帝,年号“康德”。在满洲国期间溥仪也是处处受着日本人的气,在之后的东京审判中他也坦白道:“日本人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手里没有一点的权力可言”。

百姓的拥戴

对于昭和天皇而言,他对于日本的统治是十分轻松的,真可谓是“得心应手”。因为日本普通的民众把天皇当作人间的神,而不是统治者。这是千百年来的日本传统,日本的民众甘愿受着天皇的奴役,对于天皇的忠诚是不二的。天皇的手指到那里,你的枪口就得指到哪里。


而末代皇帝溥仪呢,在辛亥革命还没有爆发之前,普通百姓对于皇上的信任和忠诚度还是很高的。但就在民国建立之后,人们开始慢慢地意识到了:“原来没有皇帝中国还是那个中国,我们也还能继续生活下去。”于是中国人民开始不需要皇帝,溥仪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开始逐渐的下降,以至于被一些民族主义者给唾弃。

历史因素

日本的天皇据他们所说是“万世一系”,从崇神天皇开始就是没有中断过的。因而日本百姓对于天皇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日本的天皇思想就跟我们中国的佛家道家思想一样,在日本民众的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是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对于中国的皇帝制度,从始皇帝创立制度开始,大大小小在中国大地上当皇帝的人不下500个。但中国,只要你有能力,有胆量,“王侯将相宁有种?”下一个皇帝也许就是你。况且溥仪还是一个清朝的皇帝,由于历史民族的影响,许许多多的汉人还是不愿被其给奴役的,跟日本的单一的“大和民族”完全不同。

总而言之,溥仪与当时昭和天皇的差异深层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三个方面,欢迎补充~

PS:以上是 @历史小皇帝 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同,欢迎在下方评论转发~更欢迎点赞关注!


历史小皇帝


首先日本天皇在二战时期是有一定实权的。特别到了明治天皇时期,皇权达到了巅峰。日本天皇统而不治,是在二战后,受美军将领麦克阿瑟的胁迫,发表了人间宣言,走下了神坛。成为日本民众的精神力量。在日本民众心中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君权神受,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皇制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

溥仪是清王朝封建专制体制下,最后一位亡国之君,这个人个性,薄情寡恩,超级任性又胸无才智,有国无民。清王朝灭亡后,溥仪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的复辟梦想,在日本人的蛊惑下,在东北成立了大满洲帝国,成了日本天皇没有实权的儿皇帝。

与溥仪相对等是裕仁天皇,此人野心勃勃,凶残狡诈,裕仁天皇在中国制造了无数的惨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幕后指挥着都有裕仁天皇的身影,裕仁天皇在做太子时,就密访侦测过台湾和东北,为侵略埋下伏笔。

裕仁天皇与溥仪的奖系其实从来都是不对等的,所谓的满洲帝国是不能与日本帝国平起平坐的。从溥仪住的地方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日本裕仁天皇住的的地方叫皇宫,所以溥仪住的地方只能被称为是“帝宫”。溥仪就是裕仁天皇手中的一牧棋子。任人宰割摆布的绵羊。他们最大不同点/一个是放眼全局凶残可怕的猎人、一个是没有格局,不自量力,封建帝制的脑残粉。


李泗安


日本天皇与溥仪的概念就是国家的象征与阶下囚

现在的日本天皇已经是作为一个国家象征而存在的,并没有实权,平时也就是出席一些礼仪性的国家活动。对比那时候的伪满洲政府的溥仪,从形式上来看是那样的相似,但是实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在国人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另一个只是一个傀儡、一个阶下囚罢了。

日本天皇传说是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日本的国家象征。日本的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君主制度。依照《日本国宪法》,天皇如今主要职责为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外交事务活动和国家仪典等。

历史上的天皇是有实权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天皇权力被架空了六百八十二年之久。直至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位"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才被迫宣布"奉还大政"。日本朝廷、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握政权。自明治时期后,天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这时的日本的实际情况就是由天皇操纵并主导的政权,实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富强,进而走向了军国主义。昭和天皇在位时主导发动了对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战败,由于当时的日本的主导权在天皇手中,天皇就对罪恶的侵略战争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考虑到天皇在日本民众心中的地位,加上日本民众对保留天皇的呼声,就允许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了下来。为防止日本民众再受几千年的“君权神授”的天皇制度的影响,避免天皇的号召力太过强大,美国在1946年迫使昭和天皇裕仁发表“人间宣言”,承认天皇与平常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个名号,打破“君权神授”的思想。

如今的日本天皇虽然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生活由国家供给,过着与世无争的额生活,但是几千年的传统的思想使得天皇在日本人民心中依旧有着尊贵的地位,依旧受着日本民众的爱戴与尊重。


溥仪在中国人的心中的形象主要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颇有点“卖国贼”的意味。站在他作为清朝皇室后裔的角度上来看,溥仪意欲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恢复清朝的统治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这么做可是这完全是出于一种私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了一小部分人的私欲,和使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的日本人勾结,完全就不能接受了。一开始溥仪对日本人抱有很大的幻想,认为建立伪满洲国对于满清贵族和日本人是皆大欢喜的事,双方可以各取所需。可是后来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他的生活完全被日本人操控,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权利,任何的指令的下达必须经过日本人的同意,甚至于日常生活也被日本人完全的监视起来。日本之所以选他来做这个皇帝只是为自己侵略中国更加名正言顺,利用传统中国人对皇帝的敬畏罢了,根本没有把溥仪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溥仪在他们眼中仅仅是一个棋子,一个傀儡,一个阶下囚。甚至于看成一个叛徒,一个卖国贼,根本看不起他。

现代日本天皇和溥仪在有类似的地方,相同的是都没有实权,不相同的是一个受国人爱戴和尊重,有人身自由;一个就被冠以“卖国贼”这样耻辱的帽子,受国人的鄙夷,并且没有人身自由,与阶下囚无异。


Nemo895


天皇虽然说没有实权,但是却能够得到国内和国际上的认可,反观溥仪这边,清朝灭亡后,溥仪被日本挟持来到满洲,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由溥仪当康德皇帝,但是实际上确实正儿八经的伪皇帝,包括满洲统治者日本以及国内人民在内,都不承认溥仪的合法地位(除了那些死心塌地跟着溥仪的前清遗老),这个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能看到,日本需要下达什么命令,不需要经过溥仪的同意,起草好诏书以后,强迫溥仪签字。溥仪当时在满洲当皇帝,心里想的怕不是要什么权利,只要能够活命就够了。日本天皇哪有这种担心。


美凌格罗纳尔


最明显的一点,昭和是侵略一方的天皇有权利有地位,妥妥的战争贩子,当时美国不保护他,他就被处刑了。溥仪是看似有权,却只能为别人利用,就连登基时穿的衣服都不能自己选择,属于那种空中楼阁罢了。在当时权利、地位都有种明显的大不同

图一是当时的日本昭和天皇

图二是当时的溥仪皇帝




叽叽喳喳巴拉巴拉


日本天皇走军国主义侵略他国,而敷义是不甘心失去江山,想东升再起,在这叫有心而力不足,借外力而事与愿違,越做越离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