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装备过哪些坦克?

用户6979295018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装备的坦克数量弱小,而且来自很多国家,大体是以下几种:


第一,英国维克斯轻型坦克

这是英国维克斯公司在1928年设计的轻型坦克,性能还算先进。

它有1门47毫米火炮,1挺7.7毫米机枪,成员3人,重量6吨,装甲最大厚度13毫米。

国民政府在1934年购买了20辆,装备了装甲兵团坦克1连。


区区20辆坦克,起不到什么作用。

淞沪会战中,维克斯轻型坦克协同步兵攻击,在日军优势炮火打击下,3辆全毁、8辆损坏、2辆撤退时丢弃,基本全部损失掉了。

维克斯坦克是抗战初期,国军最有战斗力的坦克。



第二,维克斯3.5t水陆两用轻型坦克

这是一种两栖坦克,只有1挺机枪,成员2个人,重量只有3吨,装甲厚度10毫米。

它可以浮水,但装甲过于薄弱,只能防御普通枪弹。

国民政府在1935年购买了29辆,其中16辆装备于装甲兵团坦克营二连。

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浮水,适合南京周边河汊湖泊纵横的环境。



第三,维克斯2吨两栖坦克

这是广东军阀陈济棠在1933年从英国购买的,一共只有12辆。

这种两栖坦克可以浮水,适合广东省的地理。

但坦克装甲减弱到11毫米,火炮也取消了,只剩下1挺7.7毫米机枪,实际上是一辆装甲车。

在1938年的广东作战中,这12辆性能低下的坦克迅速就完了。



第四,菲亚特CV-33超轻型坦克

这是一种非常垃圾的坦克,其实也是一种装甲车。我国在1936年购买了几十辆(一说近百辆)

CV-33重2.7吨,乘员2人,最大车速42km/h,最大续航力110km,最大装甲厚度12毫米,早期型号的主要武器是一挺6.5毫米M14机枪。

因价格低廉,国民政府从意大利购买了不少。

CV-33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和兰封会战,但战果平平。

它的性能太烂,而日军装备大量反坦克炮,即便70毫米步兵炮对它也有威胁。



第五,德国1型坦克

德国1型坦克,重量5.4吨。最大车速37 km/h,装甲最大最厚13毫米,乘员2人,装备2挺7.92毫米 MG13机枪。

1型坦克在德军中很快就淘汰了,主要用于训练和打酱油,对于国军却是主力装备。



1型坦克一样没有火炮,装甲薄弱。

我国在1936年购买了15辆一号坦克A型和2辆一号坦克指挥坦克,配备给了坦克团三连。

这些坦克基本都损失在南京保卫战中。



第六,T-26轻型坦克

T-26轻型坦克是1938年才开始从苏联那里买来的,是抗战中期的装甲核心。

T-26轻型坦克性能同维克斯轻型坦克差不多,重量增加到10吨,配备1门45毫米火炮和2挺7.62毫米机枪。

尽管装甲最厚只有15毫米,但对于皮薄馅大的日本坦克而言,T-26依然优势明显。

我国购买了82辆T-26,编入第200师的坦克团。

T-26轻型坦克参加了初期和中期一系列会战,从昆仑关杀到缅甸,损失大半。

直到抗战结束,我国还保留少量T-26轻型坦克。

客观来说,它是抗战初期和中期,我国将最好的坦克。


萨沙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直到10年后,落后的中国才由军阀东北王张作霖开创了中国坦克的先河,那么自张作霖引进坦克后一直到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装备过那些坦克呢?

中国引进最早的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

雷诺坦克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他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旋转炮塔的坦克,该型坦克最早是由奉系军阀张作霖引进至中国,张作霖的东北军大概装备了超过14辆法国的FT坦克,后来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带着这些坦克一并加入了南京政府,到1930年张学良又通过波兰购买了36辆法式雷诺坦克,后来大部分被日本俘获,只有1933年张学良向蒋介石赠送的2辆雷诺FT-17加入了国军序列。

图1 雷诺FT-17轻型坦克

战斗全重:7吨,最大速度10km/h,主武器为捷克造7.92mm轻机枪

意大利菲亚特FIAT-3000B坦克

意大利在法国雷诺坦克基础上研发的坦克,这也是意大利的第一种国产坦克,并出口到了前苏联和中国,1937年国民党政府从意大利购置了6辆换装37mm口径火炮的FIAT-3000坦克。

图2 FIAT-3000坦克

战斗全重:6吨,最大速度21km/h,主武器为37mm坦克炮,前装甲16mm

英制维克斯超轻型战车

1929年3月南京政府购买了24辆维克斯超轻型战车,编成“陆军教导第一师车队”,这也是国军最早的战车部队,1936年又购买了29辆,大多服役于第二坦克营。抗战前还有大约40-50辆

图3 维克斯超轻型战车,车体前右侧和车体右后侧涂有青天白日徽

战斗全重:1.5吨,主武器为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该车只能算是装甲运兵车根本算不上坦克

维克斯MKE、F型坦克

1936年,总计有16辆英制“维克斯MKE”坦克装备战车第一连,代号“虎”连,

图4 英制MKE维克斯坦克,保持了原厂的四色实变迷彩

战斗全重:6.5吨,主武器为47mm炮和7.9mm机枪

此外国军还购买了4辆MKF指挥型坦克,与MKE型相比增加了无线电,在抗战前两种维克斯坦克共计有20辆。

维克斯M1931水陆两栖坦克

“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陆两栖坦克是英国在一战后研制的一种水陆两栖坦克,1935年中国购买了29辆维克斯M1931水陆两栖坦克,其中16辆组成了战车第一营第2连,代号“龙”连

图5 维克斯M1931水陆两栖坦克,保留了原厂的四色迷彩

战斗全重:3.1吨,主武器为7.9mm机枪1挺,装甲9mm

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

英制“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也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研发的一种双人轻型带可旋转炮塔的重机枪战车,1936年中国曾向英国购买4辆该型战车。

图6 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装备1挺7.9mm水冷重机枪并配有无线电台

德制PzKpfwI轻型坦克

PzKpfwI轻型坦克又称中国“克虏伯”战车,是1936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德国时订购 的,一共订购了10辆,这些坦克交付时仍涂着德军特有的灰色,抵达中国后装备给了战车第3连。

图7 PzKpfwI轻型坦克

战斗全重5.4吨,装甲厚6-13mm,装备2挺7.92mmMG13机枪。

法制AMR33/35轻型坦克

AMR33是法国研制的第一批双人可旋转炮塔轻型坦克,30年代中后期,由地方军阀龙云从法国进口,后来配发给了中央军。

图8 AMR33轻型坦克

意制CV-33超轻型坦克

这种坦克其实是英国维克斯轻型坦克的改进型,中国1936年购买了20辆,并参加了淞沪会战,有少量损毁和被俘,1938年,国军又从意大利购买了一批改型坦克,与AMR33一起编入机械化陆军第200师,后来参加了昆仑关等战役。

图9 意制CV-33超轻型坦克

战斗全重3.15吨,装甲6-15mm,装备2挺8mm机枪

苏制T-26轻型坦克

1938-1939年苏联为避免德日同时向他进攻,于是战略上需要中国牵制日军,所以开始援助中国,国军大概购买了83辆T-26坦克,70辆装备给新组建的第200机械化师第一坦克团,第200师是中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师,第200师接收了坦克后不久就参加了兰封遭遇战,由于国军步坦协同不好,日本反坦克战术熟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图10 T-26坦克

战斗全重10.5吨,火力为1门45mm炮和1挺7.62MG机枪

苏制BT-5快速坦克

该车典型特征火力强速度快,中国1938年购买了4辆此型坦克

图11 BT-5快速坦克

活力为45mm火炮和1挺7.62mm并列机枪。

总的来说,抗战时期的中国由于不具备坦克生产制造能力,因此所有的坦克都是从国外购买的,因此五花八门,种类众多,与日本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同时除了苏制坦克,其他坦克如英制维克斯系列,意大利CV系列,德国克虏伯坦克都具有自身装甲薄弱,甚至连日军的重机枪子弹都挡不住,在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中,多被日军重机枪和37mm速射炮击毁。

而装甲厚,火力强的苏制坦克又有通信能力差,机动行驶能力差的特点,很多民用桥梁都无法通过,此外中国军队由于步坦协同较差,被日本摧毁的也很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威力。


小油瓶侃历史


坦克是“陆战之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展迅速。当时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首先装备坦克这种钢铁武器的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也装备过少量的坦克。由于旧中国的军事工业比较落后,像坦克这样先进的重武器只能通过进口,那么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都装备使用过那些坦克呢?

1.意大利FIAT(菲亚特)-3000轻坦。1937年国民政府向意大利购买了数辆该坦克,坦克炮口径改为了37毫米。

2.英国维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19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向英国购买了24辆装备税警总团,1936年国民政府又购买了29辆,该坦克的主武器为一挺7.92毫米机枪。

3.英国维克斯MKE坦克。1936年国民政府购买了16辆这种坦克,主武器为1门47毫米炮和1挺7.92毫米机枪。

4·英国维克斯MKE坦克的改进型维克斯MKF,国民政府购买了4辆。

5.英国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1931水陆两栖坦克。1935年国民政府购买了29辆此坦克,其火力为1挺7.92毫米水冷式重机枪。

6.英国维克斯M1936坦克。1936年国民政府购买了4辆此坦克,活力同样为1挺7.92毫米重机枪。中国驻印军也装备了数辆此种坦克。

7.法国AMR33/35轻坦。20世纪30年代,云南王龙云购买了数辆这种坦克,后来这些坦克被蒋介石的中央军吞并,配给了第200师。

8.意大利CV33超轻坦。国民政府先后于1936、1938年向意大利购买了数辆这种坦克,参加过淞沪会战,后来配给机械化步兵师第200师。

9.德国PZKpfwI/A型轻坦。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关系比较友好,中国通过资源来换取德国的武器,国民政府于1936年购买了10辆这种坦克,南京保卫战时全部损失。

10.苏联T-26b坦克。中德断交之后,只有苏联支援中国的抗战,国民政府在1938-1939向苏联购买了几十辆这种坦克,主要配了第200师。该坦克战斗全重10.5吨,乘员3人,装备1门45毫米炮和1挺7.62毫米机枪。笔者玩《战争雷霆》时就经常驾驶这种坦克。



11.苏联BT-5坦克。1938年国民政府购买了此坦克,该坦克采用了克里斯蒂悬挂,战斗全重11.5吨,火力为1门45毫米火炮和1挺7.62毫米机枪,速度能够达到52km/h。


12.美国M3A3和M4A4谢尔曼坦克。抗战后期中国得到了美援,这些坦克主要配给中国驻印军。


历史军魂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装备过的坦克非常庞杂,下面就简单讨论一下。

1、法制 “雷诺”FT-17轻型坦克(机枪型)

在军阀混战时期,第一个建立坦克部队的是东北的奉军。当时张作霖购买了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包括机枪型和火炮型两种)、英制 NC-27轻型坦克、美制 M-1917轻型坦克、意制 “菲亚特” FIAT-3000轻型坦克等多种坦克。

这些坦克后来大多在918事变中损失,只有少数撤到关内。目前可以确认的是,1933年时,张学良向国民政府赠送了两辆“雷诺”FT-17机枪型轻型坦克,但是没有关于它们在抗战时使用的资料,只能说可能参加了抗战。

2、英制 “维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

国民政府前后大约购买了53辆英国生产的“维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主要装备教导师的战车队第2坦克营。“维克斯·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重量仅有1.5吨,乘员2人,左侧是驾驶员,右侧是机枪射手,装备1挺7.7毫米重机枪。

3、英制“维克斯”MKE型坦克

1936年,国民政府从英国进口了16辆“维克斯”Mk E坦克。“维克斯”Mk E坦克重6.5吨,乘员3人,装备有1门47毫米短管炮和1挺7.7毫米重机枪。

4、英制“维克斯”MKF坦克

“维克斯”MKF坦克其实就是“维克斯”MKE型坦克的指挥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维克斯”MKF坦克加装了无线电设备,因此炮塔有所增大,此外炮塔顶端多了一根天线。其他两者非常相似,

5、英制“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陆两栖坦克

1935年,国民政府向英国订购了29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陆两栖坦克。“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陆两栖坦克重3.1吨,乘员2人,装备1挺7.7mm重机枪。

6、英制“维克斯”M1936轻型坦克

1936年,中国向英国订购了4辆“维克斯”M1936轻型坦克,这种坦克乘员2人,装备1挺7.7毫米重机枪。

7、法制AMR33/35轻型坦克

云南因为靠近和法国的殖民地越南相邻,因此滇系军阀一直装备了很多法式装备。龙云主政云南以后,曾经从法国购买了一批AMR33/35轻型坦克,不过数量不详。这批坦克在抗战期间一直镇守云南,并未参加战斗。

8、意制 CV-33超轻型坦克

1936年,中国从意大利购买了20辆CV-33超轻型坦克。CV-33超轻型坦克全重3.15吨,乘员2人,左侧驾驶员,右侧机枪射手,装备两挺8毫米菲亚特M35机枪。

9、德制PzKpfwI/A型(sd kfz 101)轻型坦克

PzKpfwI/A型(sd kfz 101)轻型坦克就是大家熟知的一号坦克,1936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了16辆PzKpfwI/A型(sd kfz 101)轻型坦克,这种坦克重5.4吨,乘员2人,装备两挺7.92毫米MG13机枪。此外中国还可能购买了两辆该坦克的指挥型。

10、苏制T-26b坦克

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和苏联达成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其中就包括了83辆T-26b坦克,这批坦克主要装备了第200机械化师的第1坦克团。T-26b坦克重10.5吨,乘员3人,装备1门45毫米Model38坦克炮和1到2挺7.62毫米DT机枪

11、苏制BT-5快速坦克

除了T-26b坦克之外,中国还从苏联获得了一批BT-5快速坦克。BT-5快速坦克重11.5吨,乘员3人,装备1门45毫米A/T坦克炮和2挺7.62毫米DT机枪。

在抗战后期,中国还从美国得到了M3A3轻型坦克和“谢尔曼”中型坦克,不过因为不属于这个问题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做详细介绍了。


不沉的经远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坦克大概为16种,其他四轮,六轮,十轮履带型各种战车28种。

1,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机枪型)

2,法/波兰制雷诺FT—17型轻型坦克(37炮型)

3,英制NC—27轻型坦克

4,美制M—1917轻型坦克

5,意制菲亚特FIAT—3000轻型坦克

6,英制维克斯MKE型坦克

7,英制维克斯MKF型坦克

8,英制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IL)1931水陆两用坦克

9,法制AMR33/35轻型坦克

10,意制CV—33超轻型坦克

11,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

12,德制pzBefwg. Ausf.A指挥型轻型坦克

13,苏制T—26b(1933年)型坦克

14,苏制BT—5型快速坦克

15,美制M3A3史都华(stuart)轻型坦克

16,美制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

各种战车类恕不一一列举



穆如清风53509524


首先说说国军装甲部队的组建,19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向英国购买了18辆1.5吨重的“维克斯 卡登 洛伊德”超轻战车(装备1厅口径7.7㎜重机枪)。本来这批战车用于海关缉私用,后来蒋介石下令将这批战车交付给国军教导第一师,后来在这18辆坦克的基础上建立了战车队。

1933年长城抗战后,第17军军长徐庭瑶写了一份关于组建机械化部队的报告书,希望高层重视现代化,机械化部队的建立。同年11月份,国民政府将购买的16辆维克斯战车(6吨半)和16辆维克斯水陆战车(3.1吨)及一批摩托车加上原战车队的战车合并为战车营,营长朱锡麟上校。

第一连代号虎连,装备16辆维克斯战车。

第二连代号龙连,装备16辆维克斯水陆战车。

第三连为原战车队 18辆1.5吨战车,第4连为预备连没战车。

1935年5月,战车营正式扩编为装甲兵团,团长由杜聿明少将担任。除了之前的坦克,还装备有德一号坦克16辆及4吨重的德装甲侦察车。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装甲总团第一,二连先后投入战斗。由于缺少步坦协同作战经验,导致此战损失9辆坦克,第一,第二连连长牺牲。

南京保卫战中,第三连(德一号战车)其中3辆战车在淳化镇战斗中就打的相当不错。12月8日,这三辆战车直接玩起大迂回战术,直接插入日军第9师团第18旅团后方。由于国军战车部队的突然袭击,导致守备旅团司令部的第36联队第5中队一触即溃,全部逃命。最后依靠山炮兵部队,才将国军3辆战车部队赶走。

这个战斗可以说十分经典,没有步兵掩护的战车直接避开日军正面部队,直接迂回穿插到日军后方,端了日军旅团司令部,导致日军指挥一度瘫痪,不得不说是南京保卫战中一个亮点吧。





江紫辰


世界上最早的战车实物形象出现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中下游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浮雕之中,我国古代的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战车使用的记录,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战车逐渐成熟,随后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车几经衰落,又几经昌盛,到了清朝由于其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错失工业革命的契机,从此中国工业化逐渐与世界拉开差距。因此中国战场似乎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小米加步枪的一种感觉,鲜为人知的的是中国是除德国以外世界上第二个成立独立坦克装甲师的国家,同时中国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也是继1935年德国组建第三支机械化装甲师之后世界上第四支成建制的装甲师,由于师从德国,可见当时中国的装甲作战理念并不落后,但遗憾的是受制于工业和经济的限制,中国的装甲部队对抗日战争的影响可以说并不大。但当时中国的其实在抗日初期也曾拥有过数量不多的坦克以及装甲车辆,虽然对于战争的影响并不大,但确实真真切切存在过,既然存在过我们就应该去发掘一下那些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中国坦克的发展史,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在抗战初期中国曾装备过哪些坦克?

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K VI超轻型战车

1928年,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宋子文对盐政进行改革成立若干的缉私总队,并通过英国洋行向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购买了18辆(也有一种说法是24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K VI超轻型战车,用于海关缉私。到了1929年,中央军将这18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K VI超轻型战车以及在北伐战争时期缴获张作霖的“奉军”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的4辆旧时坦克和装甲车交给了陆军教导队第一师骑兵团的机枪排使用,后又扩展成连编制,同年3月1日正式成立教导第一师战车队,张英杰任中校队长,下辖3个战车分队,1个运输补给汽车分队,还有一个修理所,对于中国来说,这算是开创了中国坦克部队的先河,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坦克部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虽然这20几辆的装甲车辆完全依赖于进口,但是对于当时工业基础如此薄弱,经济如此暗淡的中国来说,已实属不易。
(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K VI超轻型战车)

雷诺FT-17轻型坦克

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早年大军阀张作霖所购入,共计三十六辆,在军阀混战以及北伐战争时期损毁了十辆,只剩下二十六辆,后来,张学良将这二十六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平均分成两部分,各十三辆,一队调拨给陆军第19师(师长王以哲),另外十三辆则编为东北司令官特种车队战车队,队长是田见龙。1931年9月1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奉天(今沈阳)轻而易举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北大营和东塔机场,各缴获13辆和11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后来日本整修出五辆,并装上缴获的捷克式ZB-26轻机枪,同时又加上日本在本土调来的一辆雷诺NC坦克以及两辆“沃尔斯利”装甲车组成临时派遣第一战车队,继续侵略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东塔机场的的两辆坦克在智勇双全的中国军人操纵下,冲出重围,得以幸存,随后这两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被送往南京中央军校做教练车使用,也算是留下了一颗种子。
(雷诺FT-17轻型坦克)


德国一号A型坦克

1934年中德的军事合作达到顶峰,1936年中国派出以顾振为团长的代表团,远赴德国磋商中德经济贸易事宜,在前任德国驻华军事总顾问塞克特将军的引荐下,中国代表团如愿见到了德国的军方高层,中国借此机会向德国订购的一大批国内急需的军事武器,这其中就包括15辆德国一号A型轻型坦克,但是此时一号坦克只装备了两挺机枪,火力太过薄弱,中国方面提出想要更换成37㎜的火炮,或者20㎜的机关炮,但是德国方面提出中国只能购买现役的一号A型轻型坦克,因此中国想要增强坦克火力的愿望未能实现,最后只能不情愿的订购了15辆德国一号A型轻型坦克。随后这些坦克经合步楼公司水运到南京,但是在路上不知什么原因,到达目的地是,只剩下了14辆,并且由于长时间在海上漂泊造成生锈严重,甚至负责检验的官员误认为是二手货,拒绝签收,随后这下坦克全部被送往装甲兵团战车营第三连进行训练,本订购15辆,路上损毁一辆,后来由于路上的海水的侵蚀再加上其他原因,实际能用的不过13辆,其中一辆还要当做单独的训练车使用,所以基本上装甲兵团战车营第三连每排只有4辆坦克,总计12辆,到了1937年12月实际能用只剩下了10辆。


(德国一号A型坦克)

除了这些还有像英制“维克斯”MKE/F坦克,苏联的T-26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超轻型坦克等等。

中国的装甲部队虽然对中国的战争并没有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这些战车在战争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军武小咖


抗战军兴之际,中国军队的装备实际上还是来自各国,五花八门的大杂烩,坦克装甲车辆也不例外,分别来自意大利(CV35),法国(雷诺ZB),德国(I号坦克),苏联(T26),英国(维克斯-E)等,下面就主要介绍下装备数量最多的意大利超级轻型坦克CV35

1937年春,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的孔祥熙与特使团陆军武官徐庭瑶来到德国柏林,在中国驻德使馆工作,协助商务参赞谭怀远进行德制坦克和火炮订购的耿耀张借机提出订购廉价意制坦克以加快发展装甲兵的建议,得到了孔祥熙和徐庭瑶的赞同。耿耀张又名耿光翟,是首位留学英国学习坦克的中国人,1934年发表《军用汽车学》用作防空学校和交辎学校的教材。此前耿已向兵工署长俞大维建议,从意大利订购一批较廉价的菲亚特坦克以迅速建立起示范性质的战车团,俞大维对此表示支持。

同年,中国便与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接洽,购进意大利制CV35超轻型坦克,该型坦克在意大利陆军内部编号为L-3/35,我国称其为飞雅特(菲亚特)小战车,先后总共订购94辆及其配套备件。虽然总体上不多,但在1943年9月中国驻印军战车第二营成立,美制坦克超过100辆之前,CV35在中国装甲部队装备过的所有各国坦克中稳居数量第一,超过其他所有外购坦克装甲车辆总和。

与同系列前型号CV33相比,CV35只是做了微调,比如车体结构方面,CV33为焊接和铆接混合,战斗室上方为焊接结构,外表较光滑,而CV35全车为螺栓连接,战斗室上方四周有螺栓;在战斗室外形方面,CV33战斗室后部两侧带倒角,CV35战斗室后部为整块垂直面。具体技术参数为:乘员2人,分别为驾驶员和机枪手兼车长;车重3.43吨,长3.16米,宽1.40米,高1.28米;越壕宽1.45米,越障高0.65米,涉水深0.7米,最大爬坡角45度;发动机为一台菲亚特SPA CV3-005型直列4缸43马力汽油机,最高车速42公里/小时,越野最高车速1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25公里,武装为固定炮塔中并列连装两挺8毫米机枪,携弹量3200发。俯仰范围–12度到+15度,水平射界左右各15度;装甲厚度前后都为15毫米,两侧为9毫米,车顶和车底为6毫米。截至1937年底,总共有54辆CV35运到中国,其余40辆截至1938年4月运到。

首支装备战车的中国陆军部队,是第200师,每个战车连中编有一个排5辆CV35,与T-26或维克斯Mk. E坦克搭配。1938年5月的兰封战役,是国军装甲部队在淞沪和南京会战后,另一次成建制大规模参加机动作战:7辆维克斯E和12辆CV35在开封下火车后,开往兰封,16日下午四点,第1150团第一营第一连最先行动,协同第88师第262旅攻击当面日军,奇袭起初收效,无足够反战车武器的日军惊慌失措,被迫后撤,但由于国军平日步坦协同战术训练缺乏,导致坦克推进过快,步兵无法跟上支援,导致战果无法巩固。18日,邱清泉亲率8辆坦克支援第88师和第106师,亦获小胜。

另外,第1150团第一营第一连派10辆坦克支援第71军和第195师作战,沿陇海铁路攻击仪封、考城及内黄以南一带的日军,其中5辆坦克在仪封、水口附近,因推进过快,与步兵失去联系,遭遇日军平射炮火阻击,1辆维克斯Mk.E和3辆CV35被击毁,排长贾玉林少尉阵亡。

20日,日军兵分三路,再次扑向兰封,邱清泉率部攻击盘踞在兰封以南,贵李寨、祥符营和马集的日军。21日,第1150团第一营第一连再度出击,但落入日军准备严密的反战车阵地,在马集,损失了3辆维克斯

Mk.E

和4辆CV35,官兵伤亡惨重,排附白景福准尉以及班长2人和士兵4人阵亡。

23日,兰封正面的守军桂永清部不支撤退,邱清泉部以战车为掩护,且战且退至罗王车站,6月1日,兰封战役结束,第200师参加突击纵队的官兵伤亡300余人,其中坦克部队殉职军官7人和士兵19人,损失坦克13辆。邱清泉在战后回忆总结经验教训时表示:战车宜使用于开阔地,村落庄砦及细狭地,皆宜避免”;第二:战车对村落攻击,须离开一千公尺以上而围绕之,而后以炮火集中射击,压制敌之轻重火器,以掩护步兵冲入,此次土肥原部,带有少数机枪车(94式超轻型坦克),因我炮车活动,始终不敢出现”;但是这批意大利菲亚特坦克:素质极坏,经三日使用,即告损坏,现有意车,查皆老旧者。英车之素质最佳,俄车有着火之虑。

确实,菲亚特CV35的性能不佳,在兰封之战中表露无疑:发动机容易过热,过热后则只能以最低功率徐徐缓行,固定炮塔视界与射界均极为有限,和轻型坦克原本“高速灵活,用于追击侦查”的初衷完全相悖。

尽管如此,但由于外援断绝,中国军队也只能继续倚仗性能不好的C335继续在昆仑关与入缅作战中和日军对抗。1942年2月底,200师装甲兵部队被改编为第五军装甲兵团后,CV35协同22师,向同古发动进攻,试图为驻守同古的200师解围。仅有7辆CV35的战车第六连(连长魏成禄少校)被配属给新22师第64团,28日,我军展开行动,向南阳车站西南方向进攻,中国军队首先在CV35掩护下冲破日军防线,但旋即步坦协同作战经验缺乏的弊端再次出现,数辆CV35在开阔地带遭遇日军炮火击毁,连长魏成禄等官兵光荣牺牲,再次证明,在丛林崎岖地带,以超轻型坦克贸然进攻敌军防御良好阵地,实为不智之举。

战后,第五军装甲兵第一团团长胡献群沉痛地总结说:意式飞雅特战车装有两挺轻机枪,无转塔,射角左右仅30度,仅适宜侦察与搜索,而不宜作战。叶达西之役,我第六连屡次发现有利之目标,如成队之敌步骑兵等,均因无转塔,射向不能随意换变,而非将车头转向目标不可,动作迟钝效力极小,尤以距离在五六百公尺以外之敌防炮无法应付为憾。

随后,由于英国军队背信弃义,擅自撤退导致战线洞开,第五军所有战车随同远征军部队一路北撤,经腊戌,保山撤回中国境内。第五军装甲兵第一团在入缅前有53辆CV35,有文字记录的累积战斗损失为8辆,撤退途中和战斗总损失为13辆。

直到1944年6月,灵宝战役中,CV35还在支撑大局,装甲兵第二团第一营支援167师步兵,重创日军,收复雷家沟,10日,在白家砦、毕家砦等地,CV35协同106师展开防御战,阻止日军进攻,稳定了战线。1945年春,日军进犯豫西鄂北,装甲兵第二团配属第85军,3月29日日军110师团向豫陕之间的交通要冲西峡口进犯,这也是八年抗战中日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装甲兵第二团与85军23师,在重阳店附近设下包围圈,由于此时中国空军已握有制空权,炮火支援充足,日军一个大队在我军空地步炮坦协同围剿下全灭,随后CV35坦克又编入快速追击纵队,一路追击溃逃日军,收复丁河店,这也是抗战中我军难得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战例,此后直到日军815投降,第二团的CV35坦克一直在丁河店附近与日军对峙,丁河店一战,也成为意大利CV35轻型坦克在抗战中的最后一战。


用户69792950182


看到这个问题,勾起了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先行道歉!因为下面的内容实属跑题了,这不是抗战初期,也不是罗列中国军队装备过的坦克,而是回忆一辆极具传奇色彩的坦克所发生的事迹。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着一辆传奇坦克——功臣号。他并不简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而他背后所发生的事迹,绝对配得上刻印在装甲的“功臣”二字。

故事要回到1945年9月,距离日本无条件投降刚刚过去1个月时间……

在延安南泥湾的八路军炮兵学校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到东北战场,收缴日军武器。当时学校的代理校长朱瑞(中国炮兵/装甲兵之父)随即搭乘美军调停小组的飞机赶赴沈阳,并让炮校师生全部分散到东北各地收集武器。毕竟,炮兵更熟悉特种武器。

当炮兵学校的精英们克服重重阻力终于来到沈阳时,已经是11月了,就在短短的两个月里,日军的武器装备几乎被其他势力收罗一空,沈阳城里的日军坦克维修厂能开动的坦克全部被抢占,就在大家认为无望夺得一辆解放军自己的坦克时,一位传奇人物出现了!他的出现将直接奠定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的诞生。

当时随部队进军东北,而他接到的任务是:搜集坦克。

当炮兵学校的队列科科长孙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同高克碰面时,才了解到修理厂还有刚刚维修好能开动的坦克,只是修理厂被控制,而且不明其身份,要想开走非常困难。

经过周密筹划,高克决定实施抢坦克行动。高克身披棉外套,带上礼帽,斜挎了一支驳壳枪,都压满子弹,并在衣服外袖贴了苏军“臂章”,高克与其警卫员董来扶大摇大摆地进了修理厂。大模大样地指挥被俘的日本兵,要求加油调试坦克进行试车,当时控制维修厂的特务并不确定这个人的身份,有人询问高克的身份,他用枪指指自己的红袖标,高声说:“司令部的。”那个红袖标和苏军宪兵的袖标很像,“司令部”三个字名头很大,其实说了和没说一样,谁也不知道高克是哪个司令部的。被他一惊一喝下,都傻眼看着。高克立即命令警卫员“协助”日本人开车,自己也驾驶一辆发动,在趁其不备时迅速加速向厂外跑去,等敌人反应过来立马架枪射击,但为时已晚,子弹射在车体上乒乓作响却毫发无损,高克俘获的两辆97式轻型坦克顺利逃脱。

97式改轻型坦克。虽然日本人定位是中型坦克,但其15吨的重量,同当时世界上的坦克比较实属“差劲”,但并不妨碍我军视其为珍宝。

在摆脱追赶后,高克接到命令将两辆坦克迅速转移,然而在沈阳郊外的一处村庄修整时,俘虏的日本人叛变逃跑,并破坏了其中一辆。这时,孙三带领警卫排赶来接应,确定在无法修好的情况下对坦克进行了彻底损毁,将唯一一辆完好的坦克开回了炮兵司令部。

高克遗憾的直跺脚,可惜只弄回来一辆!然而,就这唯一一辆开到朱瑞面前时,却激动高兴地对高克喊到:这不是一辆坦克,是一支坦克部队啊!

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在1945年12月1日正式成立!虽然只有一辆坦克和30几人,却代表着从无到有的巨变。到1947年,东北坦克大队已经发展到20多辆坦克,40辆装甲车,560余人。他们接到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辽沈战役。

然而大战在即,这辆坦克却已是“老朽垂暮”毛病很多。机油管老化,很多压力轴绣损,似乎并不能赶上这场大决战。然而车组成员对这辆“老头”坦克仍旧抱有极大信心,在向上级请示后给出他们要求:一星期内修好它,就能参战!

当初高克的警卫员成了该车的驾驶员,有过修理经验的他在运输火车上一直给坦克进行维修,最后终于达到了参战条件,坦克开动了!它的第一站就是锦州攻坚战。

它被安排到战车队列的末尾后援位置。在战争打响后,前面的一辆战车在突破围墙时被击中无法动弹,侧翼的两辆担任支援掩护工作,无法抽身突破,这时候负责后援的“老头”成为了突破先锋,轰隆隆开到围墙边,一炮轰开了个口子,迅速掩护步兵对工事进行爆破,随后坦克一马当先攻入城内,顺利拿下锦州车站。

接下来攻打锦州老城,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当然也是这辆坦克功成名就之战。

这座老城易守难攻,敌人将炮火集中,狠命射击我军坦克,当时4辆全部被击中不得动弹,“老头”也被击中履带翻到了大大的弹坑里,眼看进攻受阻,僵持下去伤亡会非常大。这时董来扶钻到车底,徒手为坦克更换履带。就在大家被机枪压制的不能抬头时,只听见一声轰隆,老头坦克突然动起来,调转炮塔就对敌方机枪阵地一炮,瞬间压货,我军抓住这个时机立即突破,跟在老头坦克后面开始进攻。

这个老头挨了无数的子弹,硬硬的吃了几发炮弹,铆接的装甲被打开裂,冷却系统损毁,机油箱被打漏,就这样,这辆坦克依旧没有熄火,仍然能对着敌方坚固工事进行打击。就这样,一个平时毛病颇多,到了战场犹如战神一般,大杀四方,突入锦州老城直冲指挥所,结束了锦州城战役。

从此,他被冠以响亮的名字——功臣号。驾驶员董来扶立大功一次。

1949年开国大典,董来扶驾驶的功臣号作为战车方队的头车,出现在天安门面前!

他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功臣,更是中国装甲兵诞生的先驱。


杏花村戒酒


由于早期坦克装甲车辆型号过于复杂,同时题目中其他回答也列举了详细的型号和数量,这里就谈一下其中一些较为出名的型号。

首先就是德国的1号坦克。1号坦克是一战之后德国正式研制的第一型坦克,是德国装甲兵成长的重要基石。不过1号坦克只装备有机枪,没有任何火炮类武器,火力还是比较单薄的,但是在当时属于常见现象。当时由于中德关系较好,中国引进了少量1号坦克,最终在南京保卫战中全部损失。 英国维克斯坦克。维克斯由多个子型号,这里统称为维克斯型,这些坦克也是只装备有机枪。而由于火力不足、指挥失误、步坦协同不到位等一系列原因,这些维克斯在抗战初期的作战中损失惨重。

著名的一辆中国坦克冲向日军阵地的照片,其中出现的就是维克斯6T指挥型,而实际上这张照片也是摆拍,当时驾驶这辆坦克的郑绍言连长以及车组乘员已经牺牲,该车也被日军缴获并送回日本展示。 苏联T26型坦克。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很快开始陷入困境,尤其是高技术军事装备,已经很难获得,此时苏联向中国提出了援手,在装甲兵器方面就提供了T26型坦克。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就装备了这些T26,但是第一次远征军作战中,随着野人山撤退,这些坦克全部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