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有恃無恐”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有恃無恐”

又是一個閒適的週末,可是小編怎麼會放棄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只要在家當“鹹魚”就可以為祖國做貢獻呢?所以我是不會出去跑步的,遂小編想與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有些“海歸”會如此“有恃無恐”。

1.早期背景

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1840年開始華夏大地就被西方列強用長槍大炮轟開了國門,並且往後的100年一直處於動盪狀態,家不復家,國不復國。

那時候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發現了自己與工業革命後的西方之間的巨大差距,所以也有采取一些補救措施。這之中主要分為兩派:

  1. 維新派
  2. 洋務派

雖然兩派政治立場不同,維新派主張行君主立憲制(當時大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雖然想法超前,但不可能實現),洋務派則實屬保皇派,維持清朝封建統治。但兩派其實想法類似,都是受魏源《海國圖志》中那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所啟發。

這之中文化方面就是以“中體西用”宗旨開創新式學堂,輔之以官派留學(留美幼童),兩方相輔相成支撐了中國早期的教育創新與發展。

所以中國最早的留學可追溯到1847年,容閎(hong)被時任馬禮遜紀念學校校長勃朗牧師帶往美國進行學習。最早的成規模的公派留學始於1872年,由容閎建議,曾國藩和李鴻章支持,先後有120名學生赴美留學,平均年齡只有12歲,史稱留美幼童。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有恃無恐”

留美學童


那時候清政府在國際社會式微,寄希望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雖說是想維護清朝統治,但確實培養了一批愛國人才,其中著名人物有如詹天佑等。

所以在早期,人們逐漸認識到西方的先進知識,加之國內科舉制度相形見絀,遂形成了留學熱風潮。

2.近代發展

從晚清到現在,因為國內形勢動盪不安,教育行業一直沒有穩定的發展,所以相比國外一直有一定的差距,致使留學風潮一直沒有斷過。隨著人民生活的富足,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國外進行深造學習。從最早的官派留學佔主體,到後來的自費留學為主。人們逐漸開始去理性的跟風。

近代還是有很多愛國人才在接受完西方先進教育後,選擇回國為祖國發展做貢獻。這之中就包含了很多建國後“兩彈一星”的元老,比如鄧稼先鄧先生、錢三強錢先生等。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有恃無恐”

鄧稼先先生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有恃無恐”

錢三強先生

從晚清到建國初期,留學生群體的主體思想一直都是為祖國建設做貢獻。

也有很多富裕家庭是要把孩子送出國去甚至舉家移民。因為考慮到當時的社會背景,此舉無可厚非,也有很多移民群體一直心繫祖國。像目前新冠疫情期間,就有很多人自發組織向國捐款捐物資。

那是什麼時候留學風氣開始變化的呢?

3.現代發展

隨著中國技術的進步,當代在很多領域我們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地位,人才也可以“自給自足”,自己培養了。但不可否認的是,謙虛地說,在某些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些許差距,所以留學生群體依然是佔為我國發展做貢獻的很大一部分。

我們不能否認留學生們為祖國貢獻的力量,但同時我們要細品——當代留學的意圖和先輩們的初衷。

過去人們留學都是為了奉獻力量於祖國,現在呢?隨著家國昌盛,越來越多的家庭有條件和能力送孩子出國留學了,目的呢?很多是為了讓子孫後代可以在當今競爭愈加激烈的社會上可以有不錯的待遇。這沒有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什麼錯。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有恃無恐”

錯的是某些人。曾幾何時人們開始選擇性忽略實際情況了呢?現在我們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各種關於留學生的負面新聞,像之前的“賣身留學”,再到現在的“杭州留學生小區衝卡”,“隔離跑步辱罵工作人員”,“瞞報病情回國蹭福利”等等。

還記得魯迅先生說的“倚徙華洋之間,往來主奴之界”,這就是目前的【西崽相】。有些留學生是因為在國內沒有好的文憑,高考“怯”於參與,選擇出國留學“買文憑”的,還有甚者留學幾年不會英語……

什麼是【西崽相】,就是依附於洋人,自視高於華人。

小編以為留學沒有問題,但人生道路千萬條,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並且要相信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對於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保守本心,其次才是文憑。如果人字都不會寫,那學的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大家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