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對“刻板印象”這個詞再刻板印象了

今天說一個這兩年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詞語:刻板印象

這個詞源於新聞學者、美國20世紀初最著名的記者李普曼,他的著作《公眾輿論》想必也略有耳聞。不過相比於他發明的“刻板印象”這個詞,《公眾輿論》的知名度並不那麼高。

不要對“刻板印象”這個詞再刻板印象了

李普曼,記者即專家這一言論的代言人


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刻板印象”是個詞,《公眾輿論》是本書, 前者只要懂大概意思就可以跟別人侃侃而談“刻板印象”,而書卻複雜的多。就像被大家提的最多的《娛樂至死》和《烏合之眾》,只能在攻擊別人或者悲嘆世風日下時才會被當作詞語提及,但真正精華又有多少人看過思考過呢?話是這麼說,不過我也不指望真有人能因為我這句話跑去讀讀書,畢竟文字自帶階級屬性,不一定看得懂。


不要對“刻板印象”這個詞再刻板印象了

新聞傳播學代言書籍《娛樂至死》


扯遠了,說回“刻板印象”,這個詞近幾年被提到太多,最典型的出現場合是什麼呢?一個本應按照規矩生活的人做了“出格”的事,網上掀起一陣輿論風波,這時候一批正義人士便會豎起“反刻板印象”的大旗,向那些傳統的,比較low的人拼命灌輸新思想。彷彿有了“刻板印象”這四個大字便得到了政治正確,站在了道德高地上。

要我說,這些吶喊“刻板印象”的人還是沒能擺脫刻板印象的束縛。

怎麼說?

從定義來看,刻板印象指的是對一事物有固定化的看法和認知。注意,我這裡用的是“看法”和“認知”,而不是張口就來的“偏見”。所以刻板印象本質上並不是常規理解下的“偏見”,它的本質特徵是“固定化”,即對一個事物抱有穩定的態度和看法。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女性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在宋明理學時代,可不會有人說這句話是偏見,畢竟還有一句更猛的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而到了五四時期,婦女解放運動開始興起,女生可以進課堂上大學,纏足裹腳這樣的習俗也逐漸被廢除,到了建國後“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話語盛極一時,央視還曾傾力打造女性節目《半邊天》。男性還沒這待遇。


不要對“刻板印象”這個詞再刻板印象了

抗疫女性


在婦女解放運動的背景下,傳統的觀念當然會被時代淘汰,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相夫教子”這個詞並不是錯在它的含義,而是錯在它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刻板印象的本質並非“歧視偏見”,而是“頑固不化”。

我曾經和我媽探討過男女出軌的問題,我媽的言論著實把我驚到了。她說女人不該出軌但男人可以。

“男人在外面幹活那麼辛苦,女人還不安守本分就是該死。”

“那男人為什麼就可以?”

“男人嘛……男人本來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出軌不是很正常。”


不要對“刻板印象”這個詞再刻板印象了


明白了嗎?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傳統的觀點總有一套可以自圓其說但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神邏輯。換個角度想,這樣的觀點能歷經幾百年的流傳,必然是固若金湯牢不可破。即便外面的人再怎麼吶喊,裡面的人都只會覺得你好笑。就像那句著名的論斷“不要嘲笑瘋子,在他眼裡你才是瘋子”。

如果只是說到這裡,刻板印象其實還是可以改變的,因為時代變了總會有人改變,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刻板印象會就此消失嗎?

答案是不會。

當刻板印象被消除後,人們需要新的觀念來填滿被摧毀的那部分,對於“相夫教子”而言,它被毀滅後,取而代之的就是“婦女能頂半邊天”這樣的論述。

觀念的確換了,但觀念這個東西還在,只是內涵不同了而已,而這才是我們可悲的事實。

哲學家拉康曾有一言:語言不表達思想,語言就是思想本身。


不要對“刻板印象”這個詞再刻板印象了

拉康,精神分析學者,曾提出著名的“鏡像理論”


按照這一洞見推論,語言即思想,而語言是文本的表徵,換句話說我們的思想並不是不可捉摸之物,他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文本,而文本則是無數個標籤組成的,因此我們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是標籤化的呈現。

寫到這裡,我必須要提到胡適的老師,芝加哥學派學者杜威的一句論斷,這句話與李普曼的刻板印象觀念針鋒相對:人類唯一的思考方式就是刻板印象。我們對所有事物的理解與表達都是刻板印象化的,當我們開口的那一瞬間,刻板印象便已經形成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在於告訴各位一個悲觀的論斷。相反,如果既成事實也無需悲觀,傻子才會對業已成型的事情悲觀。

面對刻板印象式的思考這一困境,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把“刻板印象”這個詞再次“刻板印象”,不要汙名化它,要正視我們只能用刻板印象來思考問題,而我發出這一倡議的背後,是希望互聯網所有公民不要用“刻板印象”這個詞攻擊他人,拋卻刻板印象不可擺脫這一事實本身不談,我們也需要考慮到他人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刻板印象。

就如同我對我媽的質疑,在指責之前,我們需要做的是提問和了解。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