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孫奇逢(1584—1675年)明末清初理學大家。

晚年講學於輝縣夏峰村20餘年,從者甚眾,世稱夏峰先生。

明朝滅亡後,清廷屢召不仕,人稱孫徵君。

與李顒、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著述頗豐,著作主要有:《理學宗傳》、《聖學錄》、《北學編》、《洛學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五卷、《書經近指》。

當代學者的著述中,以孫奇逢的“北學”與黃宗羲的“南學”相提,也屢見不鮮。

傳統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為“三不朽”,而歷檢孫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孫奇逢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親為官清正,為鄉人所稱。

孫奇逢在少年時就志向非凡,十四歲入邑庠,謁楊尚寶,被問道“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之何?”孫奇逢朗聲答道“效死勿去”。

二十二歲,孫奇逢赴京應試,途中聞父親過世,隨即棄考歸鄉。一準古制,服喪服,築室墓旁,為父親守喪三年。

偏偏禍不單行,三年期過又遭母喪,孫奇逢心傷之餘,一仍父禮,為母親服喪三年。

孫奇逢的“倚廬六載”。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1624年,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素等人先後下獄。孫奇逢與鹿正(鹿善繼父)、張果中等人倡義醵金營救,安頓諸人子弟,並函請督師山海關的薊遼總督孫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對魏忠賢施以威懾。

一時義聲震動儒林,譽為“范陽三烈士”。

向南遷徙到河南輝縣蘇門,工部郎馬光裕以夏峰田廬相奉送,於是率領子弟躬耕於此,四方來學習的人,也給其授于田地來耕種,他們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落。

孫奇逢的著述多成於晚年隱居蘇門期間,講學之餘,兼及著述。親自定稿的著作有《理學宗傳》、《四書近指》、《晚年批定四書近指》、《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都是他居夏峰時所作。

《理學宗傳》是孫奇逢的傾力之作,是先於黃宗羲《明儒學案》的一部學術史著。


全書二十六卷,三易其稿,幾乎傾注了畢生心血。


該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理學觀點,特別是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所持的態度。

孫奇逢的學術,本來以陸象山、王陽明為根本,以慎獨為宗旨,以體察認識天理為要務,以日常所用倫常為實際。他修身苛刻嚴厲。

人不論賢愚,如果問學,必定用與他性格相近的道理開導他,使他能夠自力於平時行動。

對人不作態,即使是武夫悍卒,必定以誠意相待他。名在天下而沒有人嫉妒。


孫奇逢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一下幾個方面:首先,孫奇逢將朱熹的“格物致知”與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為一。


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窮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這是殊途同歸,並無矛盾之處,不應將二者對立起來。其次,提出了“頓從漸來”的頓漸合一說。


再次,將“道問學”與“尊德性 ” 合二為一。


最後,他提出了“躬行實踐”、“經世載物”的思想,在知行關係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認為做學問的,不應是空談家,應注重實踐,重視經世致用。

代表詩作


【讀許魯齋集】


我讀公遺書,知公心最苦。乾坤值元運,民彝已無主。


公等二三輩,得君為之輔。倫理未全絕,此功非小補。


不陳伐宋謀,天日昭肺腑。題墓有遺言,公意有所取。


眾以此誚公,未免儒而腐。道行與道尊,兩義各千古。

【書感】


我來千餘里,思見英雄人。胸中羅今古,萬物待其新。


人也而天遊,釣渭與耕莘。不然隱君子,山水樂相鄰。


丘壑適吾意,皎潔不染塵。二者俱悠邈,斯道竟沈淪。


乃知古人出,堯舜其君民。退處林泉下,坐使風俗淳。


仁可覆天下,亦可善此身。此字不分明,痛癢總不親。


庸眾是非泯,英雄好惡真。此是經綸手,千古無等倫。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蘇先生讀史|孫奇逢:理學家,與李顒、黃宗羲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