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養心莫善於寡慾,怎麼理解?

網絡情緣一線牽


“知足常樂”來源於老子《道德經》“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養心莫善於寡慾”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分別來自道家和儒家。

道家主張出世,儒家主張入世,兩大學派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大不一樣,但在修身養性如何正確地對待慾望這個問題上卻驚人地相似。

慾望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的慾望分為兩種,一類是先天的慾望,譬如衣食住行,吃飽、穿暖、有房住、出行方便,能夠滿足生存需求。一類是後天形成的,它是在先天的慾望基礎形成的慾望,經過後天的嘗試之後,才能成為慾望的,還拿衣食住行來說,吃飽飯之後就希望吃更好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穿暖和了之後就希望穿漂亮的,衣服要名牌;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後,又開始夢想擁有一輛自己的車;有了車,又開始嚮往豪宅、豪車;有了錢,接著還想在社會上有名。一個慾望推動著另一個慾望,各種貪慾接踵而至,永無盡頭。

滿足基本需求是很簡單的,但滿足永無止境的慾望是很困難的。人為了滿足慾望,就會不擇手段去追求。要得到某些東西,不管我用何手段、何種方法,非得得到不可。這個時候,禍害就來了。老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罪莫大於貪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要避免慾望帶來的禍患,儒家和道家教育人們要寡慾與知足,這是同一層次、不同側重點的理念,

寡慾側重從人的內心對自身進行約束,知足則是更加具體地要求在面對利益時要有的一種狀態。寡慾是內心的節制,知足是行為的節制。一個人能夠從內心降低慾望,在行為上就會滿足。

首先,要降低慾望。

慾望產生於哪裡?來自於心內,就要從管住心做起,滌除心中過多的雜念。先有內心的節制,你才能在行為上節制。

老子主張“少私寡慾”,減少利己的私心,削弱慾望;“虛其心”,讓自己的心虛空起來,少起私心雜念。

孟子主張“養心莫善於寡慾”,要修養自己的心性,就要減少慾望;“不可使欲”,不要讓後天一些沒有必要的慾望成為自己的慾望。

其次,要知足常樂。

老子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道理,明白了知足的重要性,就會覺得滿足,就能經常處於滿足的狀態。

“知足不辱。”不知足的人,有求於人,就會巴結討好別人,遭到侮辱。不知足,貪慾無厭,當止而不知止。知足的人,凡事心懷滿足,知道把握分寸,就不貪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便不會招到災禍。

“知足者富。”知足的人永遠都富有。對生活滿足的人,即使他吃菜根,喝白水,穿布衣服,住簡單的房子,能夠維持生活,就感覺非常的快樂,可以算是一個富足的人了。而不知足,就會與人攀比,即使富有四海,但還想要更多。對別人羨慕嫉妒恨,心生憤恨,怨恨他人也怨恨自己,再富有也不快樂。

現代社會是一個張揚的時代,包括張揚人的慾望,對吃喝玩樂的慾望,對財富的慾望,對權利的慾望,對名的慾望,等等。人們追求慾望越來越大,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心生痛苦,慾望成了現代人的痛苦煩惱之淵源,焦慮不安也成了現代人心理特徵。焦慮不安與慾望成正比,慾望越大焦慮不安就越嚴重。所人,要想讓自己快樂地生活,就要正確地對待慾望,降低不必要的慾望,懂得滿足,過極簡的生活,生活就充滿了樂趣。

不知這樣的回答你是否滿意,“

丁小的時空”歡迎你交流探討。


丁小的時空


你好,這裡是“陽明悟行學宮”為你解答:

知足常樂,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的重點還是愛對於“寡慾”的理解。

先來一組對比同樣是養心:

《孟子》: “養心莫善於寡慾”《荀子》:“養心莫善於誠”理由:《孟子》: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荀子》: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

分析:

孟子文章強調先天,所以他要求寡慾,寡後天之慾,,以免動其心荀子文章強調後天,所以他要求心誠,以磨練先天之心,守仁行義,致誠以後,”則無它事“

所以——所謂寡慾,寡的是除了”仁以為己任“以外的那些慾望。堅守磨練內心的那一個心念,不被外物屈折引誘,孟子和荀子,說的都是一件事,只不過是各自強調了其中的一個方面

這樣的”寡慾“稱為”剛“《論語》: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孔子對”寡慾“的理解,大概是指具有”剛德“的人,面對困難時能無所畏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利害譭譽都不能動其求仁之心。非素其心,寡其欲不能行,這是儒家所謂”剛“,如果人多欲,則對世界有諸多乞求,剛氣就餒了。

——而此儒家只講多欲不能剛,並不講無慾即是剛,道家所尚無慾,柔道,另當別論。

陽明悟行學宮


知足常樂,活得更精彩,修養內心的最好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

我所住的小區的弄堂口,有個擺著修鞋攤的師傅。人們通常叫他駝背冬堂,很少有人知道他到底姓什麼。我因為也常常去找他修鞋子,那個時候,大家都不捨得隨便就扔掉舊鞋子的,往往拿去讓修鞋師傅修修補補接著再穿。和他熟悉後,找他修鞋時,經常會和冬堂師傅聊天。我曾經特地問過駝背冬堂,知道他姓牛。你還別說,其實駝背冬堂也不是沒有一點文化,他在空閒時間,也常常看書,再加上經歷了許多坎坷,所以聽他談話,還是很富於哲理的,還是受到一定的啟發呢。他那時也不過四十多歲,他是生下來的時候,背上就隆起了一個大包,也就是所謂,天生的駝背了。他小時候當然過得不開心,因為生來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所以,別的小朋友也都不願意和他玩。他自然是在孤獨,和白眼,以及嘲笑聲里長大的。他那個時候,因為剛剛解放不久,家裡也窮,所以他只上過幾年小學。後來家裡託人讓他拜了一個也是駝子的修鞋師傅為師,學修鞋子謀生。他在三十多歲時經人介紹和一個有點智障的女人結了婚,現在已經有了一男一女倆孩子了。雖然,生活不容易,但是,駝背冬堂從來沒有露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他每天頭髮都梳得好好的,穿得雖然不是高檔衣服,但是,很整潔。不管是夏天的襯衫,春秋的夾克,還是冬天的穿在棉襖外面的中山裝,他每天早上都會用一個大搪瓷杯子,盛滿開水拿杯底給燙得平平整整的。他一直樂樂呵呵的,還經常哼著小調,樂觀的很,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生活態度。駝背冬堂師傅為人也挺好,平時如果是一些僅僅動動手的小活計,他從來都是免費幫忙,不收錢。還有,他修過的鞋子,手藝活計都很好,他認真修著每一雙拿給他的鞋子,似乎每一雙鞋子都是他的藝術品。經過他的手的鞋子,一般人還看不出來是修過的,而且還不容易壞,口碑非常好,所以這一帶,人人都會過來照顧他的生意。雖然他做的也不是什麼大事業,但是他這樣的人憑雙手吃飯,的確受人尊敬。我曾經笑著問過他道:“看你整天那麼開心,哼哼唱唱的,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事?”駝背冬堂師傅笑了笑答道:“要說沒有煩心的事,那是不可能的,我和我老婆的身體情況,以及我的家庭情況,沒有一樣能讓人省心的。當然萬幸的是我那兩個孩子是正常人,這比什麼都讓我開心。老天還是待我不薄啊,我已經非常知足了。所謂知足常樂,我當然應該開心。要知道,像我這樣的人,要是放在解放前,我大約只有討飯一條路,不要說我現在還有個家了,死在哪個路邊成了“路倒”都不知道。現在呢,我就像別的正常人一樣,有家帶口的,還有那麼多人照顧我,說真話,那是我們的黨一肩幫我挑盡了古今愁啊!我哪裡還會有什麼可憂愁的。”我佩服地向他豎起了大拇指。駝背冬堂師傅又接著說道:“再說了,那些窩心事,並不是靠你憂愁憂愁,皺著眉頭,痛苦一下,就能一筆抹消了去的。那些事,你憂愁也罷,開心也罷,它還是在那兒,但是人必須要靠自己爭上游,你自己稀罕自己,自己高看自己,自己絕不服輸。那樣,你才能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這些事,才能來從容應對這些事。我可能打不贏它們,但是我一直在積極向上,努力奮鬥,即便是被打敗了,我將來也不會後悔,因為我努力抗爭過了,但是連掙扎都不敢的話,那我的人生真是白活嘍。”我突然覺得這個駝背的冬堂師傅,雖然坐在那裡顯得非常矮小,可是他的形象卻是和我們一樣,甚至比我們更高大。尤其他的這種積極地生活態度,真的讓人不敢小瞧他。


西西林林


“養心莫善於寡慾”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意為修養內心的方法在於減少慾望。這與當下流行的“斷舍離”、“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殊途同歸。

人的慾望是無盡的,但又有多少是必不可少或真正有益的?有多少人花高價買手機卻發現只是打打電話、發發消息,有多少人買衣服只是因為店鋪門口的促銷廣告,又有多少人在某個時刻突然想起自己曾有過某樣東西卻覺得失去了也無關緊要。

此類觀點主張減少慾望,減少慾望不是捨棄一切, 而是不把時間心思花在無意義的事物上。更多地投資自身。這個時候內心非但不會感到空蕩,反而會很富足,更多時間更多心思可用於思考、修身,用於做真正對自己有益的事。這就是“寡慾養心”、“知足常樂”的內涵所在。



青木茶館


讀詩,讀人,讀心境;學文,學識,學智慧;通古,通今,通曆史。

“知足常樂”是一種人生境界,不被外界的凡俗打擾,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達到一種簡單的平衡即可,夠了就可以。水過滿則溢出,情過滿則凋零。

“養心莫善於寡慾”,養心就是調節修養,需要心如止水,寡慾才能讓心安靜下來,遠離嘈雜,不讓物質和精神的各種慾望左右自己的身心,隨波逐流。

“知足常樂”需要養心,沒有平靜的心態,沒有平衡慾望的能力,做不到常樂。

“知足常樂”不是讓人懶惰,有時人生遇到困境的時候,經常說知足常樂,把自己關起來,躲避面對的現實,那是逃避,是無限的苦悶,從內心深處達不到知足常樂。


飛魚蝸牛


知足常樂

字面意思為:要安於現狀,懂得知足才能快樂,反之就會產生很多煩惱。

這是大多數人的理解。

但是

知足常樂在《道德經》原文裡是這樣寫的: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意思大概是:

人的罪過沒有比不正當的慾望更大的,人的過錯往往起源自你想得到你不該知道的東西,如果知道哪個邊界你該停下來了,才能得到永恆的滿足。

所以,知足常樂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要太過偏執。

再說,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

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那麼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那麼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

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

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以上,感謝。


磊叔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靜悟“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彷彿“悲喜自渡”,又恍然“知幻即離”,知乎“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遠海鶇語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富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杜絕所謂的聖賢和智慧,人民可獲利百倍。

杜絕所謂的仁義,人民自然會回覆到孝慈的天性。

杜絕機巧功利,自然沒有盜賊。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其實都是巧飾,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讓人民的思想有所歸屬。

那就是迴歸純潔淳樸的本性,減少死私心雜念。

拋棄所謂的“聖賢仁義智慧”之學,就沒有憂患了。


爽爽的大跟班


“知而不足,何其樂”……

今日春分節氣,恰逢與世界幸福日重逢,又稱“春和”……

早晨恰好又讀了關於“慾望”一詞的理解,每個人都🈶️“慾望”,當“理想”超越了自己可以承受的標準,那將是“慾望”……

疫情,對於我的觸動非常之大,之前我總在為自己設定目標,在忙碌著,對於“家和”的概念,只停留在認知上,實際的生活如白紙一張,沒有留痕……疫情蔓延,我們小區也“封區”14天宅在家裡,我似乎覺得自己要瘋狂的節奏,這種“瘋狂”是,要好好利用14天陪伴家人,如果生命只有14天我該如何存活,如何過好生命的最後朝夕……那麼改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觀……每天早起為家人準備合理的餐食,早晨的15種食材,晚餐後都備齊,白天,兒子的學習時間都按照課程表走,10分鐘的休息時間改成為父母和兒子榨新鮮的果汁🍹,分分鐘鍾都在珍惜,下午時段跑步或者瑜伽,週末時間看看電影,我選擇的是《後天》與《千與千尋》……最現實的災難與最童心的善知,都是一種覺醒……喚醒自己本性的種子……當災難來臨時可以靜觀內心,懂得人生出了生死,要懂得與家人團聚的知足,養好本心,守護好自己的慾望……合理的選擇慾望的真正本質……不亂於心,不困於欲……何樂而不為呢?




萬象更新654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時,不要過分貪多,應容易滿足,懂得知足,並保持愉快的心情。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容易滿足,心胸坦蕩,知足常樂,小人患得患失,慾壑難填,總是為追求物慾而苦惱。

寡慾,就是減少物慾,做到知足常樂,不貪非份之財,保持心中清靜平和,這就達到了養心的目的。要健康,先養心,養心之法,在於寡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