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企業員工很多都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幹工作,沒有脣亡齒寒意識?

丐做非丐


這個太正常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同樣,

絕大多數的企業老闆也都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沒有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這次疫情下的企業和員工的想法,就是截然不同的。

絕大多數企業老闆,在疫情帶來的危機面前,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如何讓企業活下去。

而絕大多數的員工,在疫情帶來的危機面前,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薪水。


那麼,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企業員工很多都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幹工作,沒有唇亡齒寒意識?”


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這是人性,合乎常理

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這是因為千百年來的進化,人類本身就有自私的基因。

你試想,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根本還不懂事,但是他就顯現出自私的一面了。


你給到小孩子手裡一個食物,你再想從他手裡拿回來一定是很困難的。儘管,媽媽已經很餓了,小孩子依舊不會把自己手裡的食物分給他的媽媽吃。

所以,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


2、企業沒有做好示範

這一點,在不同的企業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如果,一家企業想讓自己的員工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考慮的是公司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那麼,這家企業應該在遇到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衝突時,首先考慮的是員工的利益,而不是企業的利益。


這就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企業推崇什麼,並在實際的工作中踐行什麼,這將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員工的集體行為。

在這次的疫情面前,同樣是企業遇到了資金的困難,但是不同的企業的員工表現是截然不同。

有的企業的員工,第一時間自發組織,自願申請給自己降薪,甚至願意捐出自己幾個月的工資,來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但是,還有的企業,第一時間自發組織,要求企業按時發放自己的工資,並且對企業提出各種責難。


如果是極個別人的行為的話,沒有什麼好講的,因為總有一些人有異常的舉動。

但是,如果是一個企業的絕大多數員工所採取的自發的行動的話,那一定是企業在之前的時間,無形中給企業創造的一種文化,這種無形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員工的心智,這種心智指引著員工在遇到什麼問題時,採取怎行的行動。


所以,如上所說,企業打造了什麼文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員工在遇到問題時,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還是考慮公司的利益。

3、這些員工在之前吃過虧

在我們開始聽懂話,以及上了學的時候,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不斷的教導我們要有集體主義觀念等。久而久之,其實我們慢慢的已經從一個自私的人變成了一個不那麼自私的人。


但是,進入社會後,你會發現,這個社會原來有那麼多的自私的人和事。不那麼自私的你在社會上經常的吃虧,甚至被同事、朋友取笑你的無私的行為,認為你在作秀。


慢慢的你又會變得自私起來,因為你認為這是在自我保護。


那麼,如何讓多數的員工在企業能夠站在企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呢?


1、企業要打造強有力的企業文化,並踐行它;

通過高尚的企業使命、願景、價值觀,激發員工的人性的善的一面,讓員工認為,企業在做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偉大且有意義的事情。

員工一旦真心相信了公司的使命、願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沒,員工就會下意識的站在企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因為他要維護企業的使命、願景。

2、企業文化要納入績效考核,讓企業文化真正的深入人心。

通過企業文化的考核,淘汰和企業文化不匹配的員工,激勵認真踐行企業文化的員工,從而不斷的淨化企業文化的場。

這個時候,在場裡的人就有了集體的意識,並會產生集體的行為。


所以,企業要想讓員工站在企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企業也得更多的時候為員工考慮,這是相互的,慢慢的就會形成一種互相考慮的文化場。


大概就是以上這些方面吧。


職場見解


如果員工都不為自己的利益去工作,都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這個企業就離黃不遠了。因為只有滿足自身利益才是工作的動力,為啥不好好幹活兒的都是那些領導子弟和他爹有錢能養起他的人呢,因為他們不用考慮自己的利益,幹不幹無所謂,這些人要只是偷點小懶兒,開點小差兒也就罷了,他們要是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就更可怕,他們這些齒就會想方設法在企業這個唇沒亡之前把企業盜空,那對企業的破壞將是致命的。所以把員工招來千萬別去灌輸什麼唇亡齒寒主人翁意識的大道理,一點用沒有不說,懂了壞處更大,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就是最好的員工,保證唇亡不讓齒寒就是最好的老闆。


午夜陽光3226


因為員工在公司只是個打工的,沒股份,拿到的是死工資。企業垮了,他換個地方一樣幹。工廠流水線工人會把廠子看得多重嗎?這東西是相互的,工資緊巴巴的,他自然天天想的是怎麼樣才能換個高收入的行業或者企業。只有收入到了一定層次了,在企業有一定位置了,才可以談利益共同。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從股份制企業說起

為什麼有的企業,把股份分配給員工或團隊,使企業越辦越紅火呢?這是企業家明白:企業的利潤來自員工的剩餘價值,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只有讓部分利益給員工,即你佔有企業的股份,企業的興衰與你休慼相關,企業興,你能分杯羹,這樣就有了“唇亡齒寒”之感,讓你與企業共命運。

有人說,這是企業家的“大公無私”,錯!準確的說,是他有清醒的頭腦,知道:員工是站在個人利益即工資多少而來上班的,至於企業興衰就不關心了,因為你賺多歉少於我無關!我關心的是工資、獎金、福利。

畢竟,讓員工持有股份的企業少,所以,我們聽到的多是:只講個人利益,為自己家庭過好日子而工作,對企業興衰不那麼關心,沒“唇亡齒寒”之感。

打個比方:企業如花,員工如蜂或蝶。哪裡花好,蜂蝶往哪兒飛。因為某朵花開得再紅、其結的果實再美,與蜂蝶沒直接關係。





雄哥14505


1. 這樣的員工大多數是基層員工,他們一般就是想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可以了。站在公司角度工作的一般是公司高管或老闆,因為公司發展好了,對他們的益處更大更多。

2. 員工工作不是為了公司工作,而是為了自己工作,為自己的簡歷工作。公司的壽命有限,一般來說,一個人基本上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輩子(鐵飯碗除外)。那麼,員工站在個人利益上工作就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生活壓力那麼大。

3. 公司思考問題也不可能站在員工的角度上的,而是站在公司層面上,思考怎麼做對公司最好。比如,現在受疫情影響,有些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公司經營不周,那麼公司就會開始節流,降薪或者裁員。

因此,我們要學會為自己的簡歷工作。就算你為公司考慮,公司該裁員還是會裁員的,不會說為員工考慮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歡迎關注 ,這裡有職場乾貨和故事,等你哦!


筱筱職場說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問題:待遇留人,事業留心,文化留魂。

企業往往會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但往往個人的心理角度會更好的詮釋,個人利益導致積極性高低的原因。

待遇留人,顧名思義就是企業給員工的薪酬福利。從個人的角度出發,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能夠很好的解釋個人的心理,一個員工去一家企業上班,首先要滿足的是吃好喝好住好等溫飽問題,這一點倒不是說無限制的給與高薪,每個人做什麼工作,在什麼什麼水平,應該拿什麼樣的薪水,基本市場都有大概的參考基準,薪酬裡一般稱呼多少分位,代表著這個崗位,相應的員工在市場上的競爭性,以及企業面對這個競爭性採取的薪酬策略。只要給的合理,員工一般不會在這上面有多少不滿。當然會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響,比如內部平衡,比如外部競爭。

內部平衡很好理解,不患寡患不均是常識,所以薪酬背靠背就成了企業常見的做法。外部競爭一般是偶發的現象,往往來自於競爭對手有目的的人才戰,這種情況下單純的用待遇增加來應對就是下策,如果你的對手是BAT,TMD,華為小米這類不差錢的巨頭,對方巴不得你這麼做,所以,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層面,事業留心。

事業留心,是指一個員工在一家企業的發展通道是否透明、通暢,能夠走到哪裡,相應的機制建設是否健全,能否讓員工心服口服。這涉及到職級、晉升、發展、激勵、評價等一系列的體系工作。如果一個員工在某家企業能夠看得很清楚,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到什麼level,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必須做什麼樣的努力,上級會給與什麼樣的機會,公司會給與什麼樣的培養,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待在公司,併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因為從人的天性來說,選擇去面對已知的清晰遠比去面對未知的模糊更容易。當然,如果這個過程企業能夠組織的更加公開,透明,公平,那麼無疑會對員工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並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如果企業再輔助以分享式的激勵模式,比如長期激勵,分紅,比如阿米巴等,基本上可以實現題主問的:企業與員工綁定為利益共同體的目標。

很多企業花了大力氣在薪酬和激勵設計上,結果應用起來發現錢也沒少花,員工還是沒有多少歸屬感,積極性也都是短期的、一時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將前置的發展體系、評價體系設計好或者運作好。

當然,企業與員工成為利益共同體還不是最終極的目標,最終極的目標是讓企業成為員工的第二個家,讓企業的事業成為員工的事業,這就是更進一步的層次,文化留魂的內容了


人力雜談


工人為自己的個人利益考慮問題,老闆也為個人的利益考慮問題,有誰能高恣態的為他人考慮問題?唇亡齒寒這個大道理對待他人人人都懂,對待自己就誰也不懂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要有助人為樂犧牲自己的精神才能做到的,既然能認識到工人沒有為他意識,為什麼自己不主動拿出為他意識做出表帥給工人看,讓工人心服口服的以忘我的精神為企業服,這樣企業能長治久安的生存,工人也安心的工作。


黃欣成747


1.這是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平衡的問題

2.絕大部分人都有落袋為安的心理,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3.縣官不如現管,要為自己的直接上司做貢獻,而不是直接越級。

4.企業的戰略由於大家的站位不一樣,獲取的信息也不對稱,認識也不一樣,領導層不一定就沒有想,沒有看到你看的問題。

5。人性是用來利用的,不是用來挑戰的。向來融入都有過程的。過去的貴族都會養一些門客與死士,如何收心是要真本事的。否則就會變成光拿響不拼命。

6。相信二八定律。能合緣共進退的人永遠是少數。

7。能否凝聚人,改變人,培養人是一個創業者打造團隊不斷髮展的關鍵。管理體制也要不斷創新與調整。這個也是創業者經常的挑戰!


榮枯謀略


企業員工做工作站在個人角度,這與個人、家庭是私有制社會的產物很有根源,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從私有制社會發展起來的,只是在社會發展以後才出現了以首領,封建帝王為主體的所畏公共體。但是以個人家庭為私體的私況私慾千萬年來,一直影響著人類的公體事業。古時就流行"人不為己,天殊地滅"。另外,生意總是以利為本。所以,必須明白無論是事業,或者經商企業,或者辦工廠,大部分都是以盈利為目的,如果把盈利為目的行為分散化或以家庭乃至個人為單位,自然而然就突顯私字了。國辦的不說,只要是民辦的,就無處不存私。既便存在公共成份,那也只是對合股人員而言,他們合股即為公,公對於每個單股人,那就是公對私和私對公的關係了。因而在企裡,員工也好,股東也罷幹工作多以個人利益為重要,以適合或滿足個人利益為先決條件去幹工作。包括員工出力付錢待遇,都無不突顯個人利益。在競爭時,自己利益越大,競行單位利益越小,他們越能立於不敗之地。不存在唇亡齒寒的結果。所以,他們無須唇的邦撐。沒有唇亡齒寒的意識,便很自然了。當然,一個企業對於同行的別的企業,好象是公對公的成份,但更主要的是蘊藏著佔比更重的私的成份和利益。


老黃8012


企業是個載體,首先要具備載體的能力:給員工想要的精神和物質的生活,然後才有底氣要求被載體如何如何…,提完要求要去落實:灌輸企業文化,思想統一;行動統一,目標統一,最終達到榮辱與共,唇齒相依的目的。

沒有這種行為意思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一,尊重和認可員工的付出

,尊重員工的人格,給他足夠好的福利待遇,讓員工有歸屬感,成就感。

二,製造危機感。格力,特鋼都是明文規定,只要你敢離開公司,公司將永遠不會再接納你…。雖然不盡人意,但是管用…,企業就該如此霸氣…企業發展你不在,企業輝煌你是誰?……讓員工有危機感…。

三,管理層要很好的發揮職能作用,很好的詮釋公司制度……從上到下宣傳到位…充分認識和理解企業興衰,人人有責…,要求員工思想統一,行為統一。

四,能力強,能力差不能一個樣,獎懲分明,不人浮於事…,每個人在企業做事除了能拿到應得的報酬外,內心都是有個夢想的: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要給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提供平臺…,鍛鍊他們,培養他們成為管理人員,讓員工有追隨感……。

五,員工本身沒有長期做下去的打算。只是在這裡過度一下…。

多數企業只是給了員工職能:你完成了這項工作,就給你相對應的待遇…而根本上沒有賦予員工企業使命感:你必須得怎麼樣做,企業才能達到什麼目標,賺錢只是其中目標之一…,就好像一個家庭裡的孩子你只是告訴他要好好學習,也給他表揚、給他足夠的條件,就是沒有告訴他,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行為規範;思想統一;目標明確,賦予員工使命感,才能讓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