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這16個字,區分了普通員工和一流人才

“一場仗”的本質是借假修真,通過追過程、拿結果的過程修人和修機制。

管理大師德魯克對於目標管理有一個觀點,他認為,目標管理要達到兩個核心目的:一個是激勵,一個是控制,通過設定目標對整個組織的行為進行控制。

從這個角度來說,達成目標就不僅僅侷限於定目標,而是調動所有的資源,圍繞著企業或團隊的整體目標往前走,對工作進行持續地追蹤。

在阿里巴巴,我們要達成目標,必須要做三件事: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這是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阿里巴巴捱過無數危機悟出的管理之術。


作 者:王建和 成長引力創始人 阿里巴巴文化佈道官

編 輯:龐金玲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阿里巴巴這16個字,區分了普通員工和一流人才

我在阿里的3個重要收穫

在講解具體方法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阿里的三個重要收穫,即:說“why”的能力;培養終局思維、站在未來看現在的能力;以及培養目標感和結果思維。


1. 說“why”的能力


阿里巴巴的管理者與其他管理者的區別在於說“why”的能力。在阿里,管理者佈置任務、設置共同目標時,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向員工說“why” ,即為什麼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的初心是什麼?


即便我離開阿里,成立自己的公司後,我依舊會在開展項目時,向團隊夥伴說“why”。首先重點問“為什麼這麼做?”隨後問“初心是什麼?”最後問“這個項目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只有清晰地回答出這些問題後,我們才能去幹,而非看見別人做就盲目跟風。


百度TED排名前10的“黃金圈法則”,可以幫助管理者提升自己說“why”的能力。

阿里巴巴這16個字,區分了普通員工和一流人才

黃金圈法則


在傳統的管理者思考模式中,管理者在面臨一件事情時,都會從“what”開始思考,這本質上是大眾模式。在非凡的模式中,管理者會先思考“why”,回答“我為什麼這麼做?”的問題,然後再思考“what”。前者是從外向內的思考,後者是從內向外的思考。


在阿里工作的日子裡,鍛鍊了我的“從內向外”的思維,讓我具備了說“why”的能力,明白自己的初心,對成功有了清晰的認知。成功就是不忘初心下的極致,時刻圍繞著終極目標,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回顧這些初心,這也是黃金圈法則的內涵。


作為管理者,我們在給員工佈置任務、設立目標時,如果不說“why”,會導致員工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無法讓員工長期進行下去。因此,我們一定要把“why”講清楚。


管理是讓工作有成效,是讓夥伴有成就。由此可見,管理者可以從從工作、公司、團隊的層面,以及夥伴成長這兩層面來說“why”。


2. 終局思維


阿里有一句土話:站在未來看現在的能力。馬雲也一直向阿里人強調要具備三觀,即未來觀、全局觀和全球觀,尤其是未來觀,因為這能夠讓人站在未來看現在。


如此,我們才會知道未來去向哪裡,瞭解我們的終局是什麼。而站在未來看現在的本質就是終局思維。


公司的戰略佈局需要以終為始。一個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戰略,這樣才能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可近道矣”,這便是以終為始的思考的效用所在。


願景驅動戰略,願景是以始為終的思考的主要內容,包括思考“未來的去向是哪裡?如何制定戰略?”等問題。大多數人在面對未來時,會思考“我們今天有什麼?我們去幹什麼?”的問題,可阿里、華為、亞馬遜等企業,都會思考“我們未來將會成為什麼樣子?我們今天要幹什麼?”的問題。


馬雲的思維方式也是如此,他一直在思考“10年後電子商務會成為什麼樣?互聯網會成什麼樣?雲計算會成什麼樣?今天我們該怎麼去做?”問題。他認為站在未來看現在,一定不能因為現在有什麼,而決定未來做什麼。


管理者也要具備終局思維,進行以終為始的思考。如果你用現在的能力規劃未來,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一個人今天的能力是有限的,你會隨著今後的成長而變化。因此,你要去思考“在未來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問題,然後再決定今天該做的事情。


一個人的能力的提升很快的,在2019年年初,我給自己制定目標是在這一年中成長3倍。沒趁想我在2019年上半年遇見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讀了很多書,使我年中時便獲得了超過三倍的成長,甚至有5倍增長的趨勢。


如果我以2019年初的能力規劃目標,實質上是對自己的限制。因此,站在未來看現在,我們需要先思考“在三年五年之後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隨後再去思考具體的實行計劃。


許多阿里人都是這樣思考的。


例如孫大聖(阿里花名)當時是阿里“村淘”的負責人,需要向馬雲上報村淘的組織方案。


最開始,他想將村淘覆蓋全國1000個縣的農村,計算得出該項目需要8000人。結果這一方案被馬雲駁回。孫大聖左砍右砍,計算得出需要5000人才能完成該項目。結果是馬雲再次駁回,認為最多需要500人到800人。最後,孫大聖組織了1000人左右,開始佈局了全國的村淘。


這是阿里非常典型的以終為始的思考的案例。


站在未來看現在,以終為始,其思考的底層就是相信。不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需要自己的修煉方向。因此,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都需要去相信自己、相信團隊,相信夥伴。


3. 目標感和結果思維


阿里中供鐵軍每個月的業績都會被清零,我們每個月都要制定月目標,平常月份的目標跳一跳便夠得著。


可在每個季度的最後一月,員工需要達成的目標是平時的兩倍甚至三倍。這是阿里培養員工的目標感和結果思維的方法。


阿里還有很多的土話也是培養阿里人目標感和結果思維的一大利器。


例如沒有過程的結果是垃圾,沒有結果的過程是放屁。讓阿里人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沒有苦勞只有功勞。沒有結果,就算是加班10點、11點,一晚上不睡都沒用。


團隊沒有結果,是因為目標不清晰和目標不堅定。在團隊中不注重結果的人,通常缺乏明確目標,難以讓現實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如果管理者不能以結果為導向,帶來的負面效應將會被加倍放大。如果沒有目標,我們將在混沌中在迷茫中前行,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目標的人在流浪,因為不知道要去向哪裡。


阿里巴巴這16個字,區分了普通員工和一流人才

定目標


在我的課堂裡,經常有管理者問我:如何定目標?如何定超越性的目標?


在阿里巴巴,我們會用“SMART法則”來定一個具體的、可衡量的、可達成的的有效目標。制定目標的過程,本質就是明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要去做什麼”的過程。


例如,在阿里我會做客戶盤點,然後再製定團隊下個月的目標,並告訴團隊夥伴們應該做什麼。


詳細的客戶盤點,分為兩個維度,即新籤客戶的盤點和售後客戶、老客戶的盤點。兩個維度的盤點方式也不同。在盤點新客戶時,我會讓員工將所有的客戶羅列出來,然後將客戶按A類、B類區分開來,並找出當月能簽約的客戶。除此之外,作為管理者我們還需要把控員工的能力。如果員工的業務能力強,就有機會完成存量訂單。這樣制定的目標才是可達成的。


在盤點老客戶時,我們需要從不同的緯度盤點。


例如,一個員工在結算週期內可以拜訪多少客戶、打多少個客戶電話、轉化多少個上門客戶,上門之後又轉化多少個業績等,都是影響員工目標制定的因素。管理者幫助員工做好詳細的過程盤點,可以共識出可衡量、可達成的明確目標。


作為管理者,我們還需要在定目標的過程中培養員工的目標感。例如,一個員工自己定的目標是50萬目標,我會壓到80萬。這80萬是我通過盤點後,制定的能夠讓員工跳一下就能夠得著的目標,這是base目標,是必須達成的目標。


在阿里每個季度的最後一月的目標,是平時的兩倍,甚至三倍。這種目標的制定過程就是“拍腦門”定目標,不需要理性化去思考。


我們需要先根據自己的上限和區域的標杆制定目標,隨後再利用終局思維去思考“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有什麼資源?我們的策略是什麼?”等問題。最後再回過頭來看之前的目標是否能實現。如果不可達成,再做調整。


最後用阿里的一句土話來總結定目標:今天的最好表現就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