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區種下我省首片“執法林”

魯網3月22日訊 今年植樹節,在淄川區龍泉鎮臺頭村的蒲笠頂誕生了我省首片“執法林”。這個聽上去有些嚴肅的名字,在淄川區被賦予了更有“溫度”的內涵。對於盜伐、濫伐行為的執法不再是一罰了之,而是引入第三方造林公司和違法人簽訂代植協議,違法人根據評估把代植費存入造林公司開設的專戶,森林公安負責資金監管,政府指定公益性公園由造林公司進行補種。

多年以來,國有森林樹木被盜伐、濫伐現象屢禁不止,違法人對強制補林造林的行政處罰,要麼當“耳旁風”,要麼“濫竽充數”。被執行人拒不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其植樹造林責任的現象,成為自然資源執法部門的“心病”。如何讓法律法規不打折扣地執行下去,又能在執法的同時不失力度與溫度?2019年,淄川區自然資源局在借鑑外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淄川實際,在全區印發《執法林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啟動了淄川區生態“執法林”基地建設工程。

3月12日,記者來到淄川區龍泉鎮臺頭村蒲笠頂以東至和莊村臥虎山以西的山區,放眼望去,300畝由荒山荒地和廢棄礦坑生態修復地整理出來的林業生態種植區,層層疊疊、平整有序。據瞭解,蒲笠頂基地是淄川區首批建設的集“執法林”基地與義務植樹基地為一體的生態林區,區域內劃分了不同的林片,並分別命名為“執法林”“黨員林”、“共青團林”、“先鋒模範林”等。

淄川區全民義務植樹與執法林基地的建設,使得淄川區全民義務植樹實現了種植基地化、運作規範化、管護法制化的良性循環模式。記者還了解到,淄川區自然資源局計劃自2020年起,利用3至5年時間建設完成整個蒲笠頂執法林與義務植樹基地,規劃面積300畝,適合植樹面積240畝,以今年的第42個全國植樹節為起點,首批計劃完成50畝,樹種選擇以適合本地種植的櫻花、海棠、金枝槐、木槿、文冠果、側柏、楸樹等為主。基地建設把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等多種形式有效結合起來,豐富植樹造林內涵,提高各社會群體參與植樹造林的積極性,解決往年義務植樹“居無定所”、成活率不高、產權混淆等多項頑疾,使義務植樹更加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提高了造林綠化效益,形成完善的配套制度和嚴格執行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