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都城在河北,为何帝王多死在太原?

独行客地图帝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著名的咏史诗,既《北齐二首》。这两首诗各有名句,《其一》有“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二》有“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两首诗都提到了一个地名——晋阳。北齐亡于北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晋阳失陷。晋阳在北齐的地位,不是正式国都,却比正式国都更加重要。晋阳在哪?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别称龙城。

咱们看历史地图,无论是高氏实际控制的东魏,还是取代东魏的北齐,国都都标注为“邺”,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河南省安阳市北。但在北齐高氏皇室心中,晋阳才是他们真正的国都。于是,北齐正式定都于邺,但北齐皇帝们没事就往晋阳跑,有的干脆就住在晋阳。邺的国都地位,变得有名无实。北齐为何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理原因。

北齐开国皇帝实际上是一代枭雄高欢。北魏末年,北方大乱,出身寒微的高欢想建功立业,苦无财资。在娶了娄昭君之后,高欢才有了马匹,风云际会之时,一飞冲天。高欢本属尔朱荣部,尔朱荣被杀后,高欢瞧不上尔朱家首领尔朱兆,阴欲图之。尔朱兆的大本营就在晋阳,高欢早就看中了晋阳,认为这里是图王之地。北魏末年,高欢平定并州,占据晋阳。

高欢被魏帝封为大丞相,但他显然不可能住在已成四战之地的魏都洛阳。高欢寻找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晋阳再合适不过了。高欢决定在晋阳兴建大丞相府,作为自己的根本之地。高欢给出的理由是:晋阳处在四塞之地。

山西省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山西省西边,是滔滔黄河,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山西省东边,是巍巍太行,隔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山西省南部是中条山、王屋山,与河南省隔着黄河相望,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相邻。

而在山西省内部,黄河以东,从北至南是吕梁山脉。而在吕梁山脉与太行山之间的,是著名的汾河。汾河发源发于吕梁山与云中山之间,然后向南流去。经过太原(晋阳)、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新绛等地,在河津汇入黄河。汾河两岸地势较低,形成了狭长的谷地,适合居住与耕种。狭长的汾河谷地,又被分为北边的太原盆地,南边的临汾盆地。两个盆地之间,介休与灵石之间,地势比较高。

晋阳四面为高山环绕,在军事地理上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高欢控制的东魏,包括山西省、河北省、京津二市、内蒙古中南部、辽宁省西部、山东省、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后地盘扩张至长江北岸)。除了山西省,剩下的区域多以平原为主,这就决定了晋阳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如果高欢居守平原地区的邺都,不易于防守,很容易遭到攻击。而守在晋阳,即使有敌军,也很难轻易杀进汾河谷地,相对比较安全。高欢居守晋阳,对邺都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一旦邺都有变,高欢可轻易平定。但如果居守邺都,一旦晋阳有变,高欢就鞭长莫及了。

黄河以西,是西魏地盘,由另一个枭雄宇文泰控制。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宇文泰要略强于高欢,双方多次大战,宇文泰胜场居多,可为明证。所以站在高欢的角度,宁可让西魏军攻占邺都,也不能让西魏军拿下晋阳。在冷兵器时代,居高临下的战略地理优势及因此而形成的心理优势,是不能忽略的。

高欢控制东魏,本想定都洛阳,但洛阳大乱之后残破,又地近西魏,只好迁都于邺。邺都从某种角度上,更像是高欢软禁东魏傀儡皇帝元善见(东魏静帝)的大监狱。高欢本人多数时间都住在晋阳,手握重兵,向西防着宇文泰,向东防着元善见。由于晋阳与邺都的地理距离不算太远,高欢经常从晋阳出发,去邺都拜见他操纵的木偶元善见。事毕,高欢千骑如云,返回晋阳。公元547年,高欢死于晋阳。

高欢死后,晋阳始终是北齐高氏的根据地,高欢长子高澄本人也是在晋阳遇刺身亡。高家兄弟分工很细,高澄坐镇根本重地晋阳,二弟高洋坐镇次一级的重地邺都。高澄死后,高洋就是在晋阳震服了之前瞧不起高洋的元老重臣。高洋在位十年间,虽然经常外出,但事毕后,还是回到晋阳。高洋也是在晋阳驾崩的。之后的废帝高殷、文昭帝高演都死于晋阳。只有武成帝高湛例外,他死在邺都。但是高湛在当皇帝及太上皇期间,也常去晋阳。高湛喜欢折腾,但他不傻,丢了晋阳,高家的天下就要塌掉一半,谁也不敢马虎。后主高纬更不用说了,在位十二年间,高纬没事就往晋阳跑。

作为北齐的死敌,北周宇文氏自然知道晋阳在北齐的地位,只要拿下晋阳,北齐无险可守,必亡。然后就是著名的“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周军拿下晋阳,占据河东(山西省)形势之地,北齐灭亡,不可避免。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北齐(550-577)虽以邺城为都,但因晋阳是高氏的创业基地,立国之前已占据晋阳十八载,再加上吸取北魏历帝长期受制于晋阳的教训,所以把晋阳立为“别都”(一说别宫)。传位的6个皇帝(幼主高恒除外),不厌其烦地长年往来于晋阳,邺城之间。北齐开国帝高洋在位10年,前期对旧政进行过一些改革,又重用杨愔制定《齐律》,分民户为上、中、下3等,富户税钱,贫户出力;下沼减免百姓田租,其中太原8三年,其余各免一年或二年;频频出动大军,南征北战,扩展地盘;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不惜民力大修长城。高洋在晋阳先后修建开化寺、崇福寺、童子寺、开凿蒙山大佛和龙山大佛,在天龙山凿石窟,又命境内道士全部剃发入沙门。北齐天保十年(559)十月,高洋暴卒于晋阳南宫德阳堂,发丧于宣德殿,时年31岁。

废帝高殷是高洋的长子,天保元年(550)被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高洋死后,高殷于天保十年(559)十月即位于晋阳宣德殿,改元乾明,又大赦因犯,内外官员普遍加级,以六皇叔常山王高演为大承相。北齐乾明元年(560)三月下沼,令军国之政,皆申报晋阳,由大丞相高演规划施行。同年八月,“太皇太后令废帝为济南王,令食一郡,以大丞相、常山王演入篡大统。”“高殷继父亲当皇帝,仅仅10个月便被高演夺走皇位;时隔不久,又被高演杀害于晋阳。

孝昭帝高演,是高欢的第六子,与文宣帝高洋一母同胞,素为娄太后所钟爱。高演从小爱读书,极有才干,亦颇尽孝道。有一次,居住在南宫(春秋董安于所筑小城中宫殿)的娄太后生病,而居住北宫(高欢所筑晋阳宫)的高演不顾身体有疾,面色憔悴,头重足轻地去近视母亲,“……殿去南宫五百余步,鸡鸣而去,辰时方还,来去徒步,不乘舆辇。” 文宣临终时让高演照看幼子,高演信誓旦旦地答应辅佐少帝(侄儿),但还不到一年,便将亲侄儿“扼而杀之”。废帝高殷死后,高演亦病,常在睡梦之中看见文宣帝之鬼崇,不久便驰马坠地伤肋临终时将帝位传给其弟长广王高湛,遗言“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高演即位于晋阳宣德殿,驾崩于晋阳宫,才当了一年零二个月的皇帝,死时27岁。

武成帝高湛,是高欢的第九个儿子,孝昭帝同母弟。高湛从小就衣帽端正庄重,神情闲静深远,很得父亲钟爱。高湛即位于晋阳南宫,改皇建二年(561)为太宁元年。北齐太宁二年(562)四月,高湛之母,皇太后娄昭君死于晋阳北宫,青州刺史上书说黄河与济水变清,高湛遂改太宁二年为河清元年,并不同程度减轻罪犯的刑罚。北齐河清三年(564),北周军队攻晋阳,在城西摆开阵势,北齐精锐军队悉众而出,北周的援军突厥畏其强盛避上西山,北周军溃败从蒙山逃走;死去的士卒和牲畜,数百里不绝。北齐河清四年(565)正月,武成

帝高湛移晋阳县治于汾东(一说北魏长安县),在晋阳城中新置龙山县。同年四月,“太史奏天文有变,其占当有易王······乃使太宰段韶兼太尉,持节奉皇垒侵传于皇太子。高湛传位给太子高纬后,各王公奉尊号为“太上皇帝”,军国大事均要呈奏。高湛称帝4年,天统四年(568)崩于邺城乾寿堂,时年32岁。

后主高纬,是武成帝高湛的长子,出生于晋阳宫耶。高纬即位于晋阳宫,改河清四年(565)为天统元年。高纬是个昏庸之君,在位10余年,被老百姓叫作“无愁天子”,他喜声色犬马,以穷奢极欲而著名。后主隆化元年(576)十月,北周大军攻伐北齐,高纬却与宠妃冯小怜围猎行乐。十二月,周军兵临晋阳城下,后主夜出五龙门从晋阳逃往邺城,在面临亡国之时传位于高恒。

纵观北齐27年,别都晋阳是当时实际上的政治、军事中心,其地位在国都邺城之上。


谈晋阳


这里要从北齐军事集团的建立说起,北齐创建人高欢最早属于尔朱荣的部将,六镇之乱后,边镇涌入大量胡人,尔朱荣家族于平乱中崛起,而身为军中将领翘楚的高欢当时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征伐平乱中形成了自己的羽翼,在尔朱荣被北魏皇室剪除之后,高欢不甘屈居于新任领导尔朱兆之下选择自立,在内斗中最后得到了胜利,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尔朱家族的势力,也成为后来控制北魏的政治资本。

在北齐和北周斗争的过程中,虽然元氏的影响力在减弱,但还是有不少地区存在着相当实力的北魏贵族暗中支持,高欢掌权是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的,所以虽然都城在邺城,却不是高家完全掌控的地方,行事作风肯定没有在自己的老窝邺城来得踏实,这样促成了高氏一族常年盘踞晋阳,高欢选择邺为东魏都城,其实也就是为了便于在晋阳遥控指挥,有特别的事才回去邺城,而帝王之死涉及到继位传承这样的大事,肯定是在晋阳更为保险安全。

从地理军事角度来说,晋阳确实是四赛之地,属于防守型城市,对于从边镇武装崛起的高家来说具有大本营的性质,北齐北周常年有战事往来,如果势力重心在邺城,征伐途中可能后方就会出现问题,这里可以参照三国时曹操出征时后方叛乱,所以军事起家的高欢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自然会建立一个自己绝对信任的军事据点,保证出征时无后顾之忧,然后让自己的心腹在邺城坐阵处理日常事务就可以了。

所以综上来看,北齐的帝王是把太原当做自己家族的核心来运营的,而别都的意思是另一个都,并不是附属意义上的陪都性质,在政治上能保证家族的安全,在军事上能快速对北齐、邺城甚至南梁的行动作出反应,所以北齐的皇帝大多时间都是在太原的,而且北齐的宗庙也在太原,这样来说死在太原也就可以理解了。


藤藤菜讲文史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文史的小青年!

北齐都城在河北境内的邺城,但皇帝大多却都住在了太原,死在了太原,这一个特殊现象,就足够说明了太原地区对于北齐的重要程度!北齐亡于北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晋阳失陷。晋阳在北齐的地位,不是正式国都,却比正式国都更加重要。晋阳在哪?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别称龙城。




北齐的开国皇帝是一代枭雄高欢!他特别重视晋阳地区,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而晋阳四面为高山环绕,在军事地理上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当时高欢控制的东魏,包括山西省、河北省、京津二市、内蒙古中南部、辽宁省西部、山东省、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后地盘扩张至长江北岸)。除了山西省,剩下的区域多以平原为主,这就决定了晋阳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如果高欢居守平原地区的邺都,不易于防守,很容易遭到攻击。而守在晋阳,即使有敌军,也很难轻易杀进汾河谷地,相对比较安全。高欢居守晋阳,对邺都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一旦邺都有变,高欢可轻易平定。但如果居守邺都,一旦晋阳有变,高欢就鞭长莫及了,所以,在晋阳城是最全面的地方!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哦,谢谢您!


史料小王爷


纵观北齐二十八年、共六位皇帝,其中有三位在晋阳称帝,有三位在晋阳死亡。北齐诸位皇帝常年往返于邺城、晋阳之间,而在晋阳的时间远远多于在邺城。这几位帝王的种种操作足以表明晋阳城在高氏心目中的超高地位,远远高于国都。

无论是东魏的霸府还是北齐的别都,晋阳城都是核心。那么晋阳城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竟然在北齐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呢?

晋阳东有太行山,西有汾河、吕梁山,北有雁门关,南有霍太山、高壁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地。正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晋阳城向北可以出击漠北,向南可以争霸中原,向东可以出井陉、击辽东,向西可以渡汾河、击东魏,作为天下之都或有不足,但作为一个别都绰绰有余。

“地形者,兵之助也”,晋阳的地形决定了这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是一座“金城汤池”。在此基础上,高欢还在晋阳一带驻扎大量兵马,更将原属邺城的外兵曹、骑兵曹迁到晋阳,派亲信掌兵,以便调动全国大军。

晋阳处于耕种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经济不如长安、洛阳这些城市发达,但也因此有了一个特点——商业发达。晋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漠北进入中原的第一个中转站。大量胡人络绎不绝地从北方草原而来,带来了大量西域商品,在此完成贸易,并以此为中转,将商品向东带入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区。在后来出土的各种墓葬壁画中,还可以依稀看到千年前的晋阳盛况。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宗教、服饰、音乐、绘画等西域文化,让晋阳与吐谷浑、波斯、柔然、粟特、突厥的交流十分紧密,一度成为国际大都市,所以,晋阳在北齐各代帝王眼里,都是极其重要的大本营,呆的时间远远超过都城,最终多数死在晋阳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