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引言

我的故乡在山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县城,名繁峙,古属代州,后改成坚州,明代以后复名繁峙,一直沿用至今。

地处恒山山脉和五台山山脉之间,滹沱河水自东向西贯境而走。地势两山夹一谷,拥民数十万,百姓多以耕种为生。但在北宋时期,此地却不似这般祥和太平。北宋与契丹相邻,北部以代州、河北真定、保州、雄州为界,多有烽火,剑拔弩张。我的故乡即是代州治下的一县,位居军事前沿,境内有茹越、大石、义兴、宝兴、瓶形等军寨驻地,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军队一部分在雁门关一带驻守,一部分便是在繁峙县境内的军寨驻扎。

后来杨家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的后人部分留了下来,当年驻扎的军寨渐渐变成了现在的村名。黄土塬上现今留存下的古墓肃然,无声的背后是那个年代抵御外辱、金戈铁马的喊杀声。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雁门关

代州边防的三分之二在繁峙境内,如今同属一省,一山之隔的朔州、应县、浑源在当时还属于国外,代州的防卫主要即是防范此三地的进犯之敌。繁峙县境内有着七个城寨固守北部边防,但最靠近五台山的是宝兴寨,这也是从北边进入五台山的唯一交通要道,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前沿的城寨全部失陷以后,这就成了代州除雁门关外仅存的抵御外敌南下的工事,在金朝完颜家族南下灭宋之时,五台山僧人真宝就是依托宝兴寨率领僧众据守抗争。

《宋史》记载:靖康之扰,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钦宗召对便殿,眷赍隆缛。真宝还山,益聚兵助讨。州不守,敌众大至,昼夜拒之,力不敌,寺舍尽焚。

宝兴寨兴起于李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代州防御的重要一环,建立之初是出于开采银矿以讨好契丹的需要,后来渐渐成为扼守五台山北大门的重要防御机构。现在的宝兴寨仅留下名字流传于古籍文字,实地城寨已然颓废难觅踪影,唯有断壁残垣依稀可辨,勉强识别出当时城池的恢弘与壮丽。

现从对宝兴寨这一历史遗迹的探寻开始,从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和外族假借礼佛的刺探三方面入手探讨其作为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宝兴寨地图

一、宝兴寨的缘起——北汉讨好契丹的政治需要

公元951年1月1号,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山西太原建立王朝,史称北汉。北汉立国之后,地窄人少,处于北部契丹辽国和南部后周郭威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刘崇很快依附了辽国,在取得辽国的信任后开始出兵攻伐后周,类似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以战养战,北汉从建国之初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征战。

但仅占据了山西北部、中部十二州的北汉作为一个国家显然略显弱小,一方面要出兵南下作战,一方面又要北上朝贡讨好辽国。在国家财力越来越不足以支撑两项开支的情况下,北汉第二任皇帝刘钧想到了同族刘继颙。刘继颙长期居于五台山,熟知周边地理,在领受刘钧皇命后开始招募百姓在五台山北麓开凿银矿以供军需。

银矿的产量日见增加,后来每年可以提供给朝廷五百公斤纯银用以向辽国上贡,换取契丹的支持。随着银矿规模的日益扩大,北汉开始在银矿冶炼厂建立军寨,宝兴寨由此开始正式成立。当时的银矿位于五台山北台下的岭底村,即羊眼河的源头,华岩岭。羊眼河也叫华岩水,一路流经宝兴寨,从南向北汇入滹沱河。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北汉献贡

《大清一统志》记载:宝兴军,在繁峙县东南,五代北汉置,宋因之后废,五代史北汉世家五台山僧继颙于柏谷置银矿,凿山取矿烹银,以输刘氏仰以足用,即其冶建宝兴军。

银矿开采出来后被运到冶场冶炼,冶场的名字自明朝后以讹传讹变成了野场。其实是当年宝兴军的一个炼矿厂。北汉宝兴军建立后,主要作用便是冶炼银矿,充实朝廷财政,一方面讨好契丹获得军事支援,另一方面满足刘氏皇族南下征战的均需。据记载测算,宝兴军年产银量最多时可达两千五百余斤。

刘继颙发起建立的宝兴军位于现今繁峙县东山乡的兴胜村一带,西邻羊眼河,东靠蛟坨,北至北进沟一带,城池大约有一万五千平方米,城墙与鹅卵石堆积,现今只存部分残墙。当时宝兴军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与辽国贸易,交易战马,这一贸易习惯甚至延长到了二十八年后北汉灭亡北宋建国的时期。

宝兴军治所在北汉时期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国家提供银两、军马,疏通和辽国的关系。得益于当时驻地的河水充沛,农田收获颇丰,宝兴军成为了级别和规模均高于繁峙县城的重要城寨。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雁门关外

二、宝兴寨作用的变化——赵宋边民南迁导致的战略地位凸显

北汉经历了四朝皇帝,仅存在了二十八年便被宋太宗赵二奢攻灭。大宋建立之初,军力强盛,对契丹辽国一度十分强硬。但随着与西夏、辽国的两线作战,精力逐渐不支。从宋太宗后期便开始了战略收缩,北部边防重镇代州的防御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繁峙重要边防城寨之外的百姓被迫大量南迁回代州境内,雁门关外从此成了契丹的跑马场。

对辽战略的一再收缩导致宝兴军寨突然涌入大量的边民需要安置,当时招募弓箭手成为官府防御契丹的重要手段,弓箭手由官府分配土地,平时耕种,战时打仗,是北宋代州边防的重要举措。将涌入的边民合理安置需要大量的土地,由此带来的是宝兴军周边土地开垦的不断扩展,甚至当时五台山寺庙的土地也被借来安置边民,北宋宰相重庆人张商英还曾为此向朝廷上书。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续清凉传

《续清凉传》称:勘会五台山十寺,旧管四十二庄,太宗皇帝平晋之后,悉蠲租赋,以示崇奉。比因边臣谩昧朝延其地为山荒,遂摽夺其良田三百余顷,招置弓箭手一百余户。

对辽收缩战略的实施导致朝廷对宝兴军的顾虑也日渐加深,边界的一再南移,宝兴军寨军事地位重要性越发明显,因为担心辽国的突然大举进犯,宋廷最终取消了宝兴军州城的建制,只保留下城寨的级别。同时停止了银矿的开采和冶炼,宝兴寨成为了单纯的军事防御机构,控守中原的北大门成为了宝兴寨的唯一作用。

但宝兴寨的盛况却被一位来访的日本客人记录了下来。客人从日本乘坐宋朝上船一路颠簸而来,在接受了皇帝接见之后声称自己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北上台山。宋朝廷派出了一众护卫沿途护送。客人名叫成寻,在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大约看到当时宝兴寨的规模有多么盛大,拥有两座军门,三道城墙,巍峨如山,气势雄浑,从第一道城门进入,到第二道城门竟然超过了五公里。虽已不再是州城的建制,但规模已远远超过一般城池。

《新校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记载:廿七日天晴。卯三点,出繁峙驿行衙。申一点,到着宝兴军宝兴驿。未时,始入澸山谷入军门初,始见东台顶,感泪先落。过数里,入军门,三重城垣如州城。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西夏李元昊

三、西夏、契丹借道刺探军情的行径促使宝兴寨加强防御

北宋的建立只是一个中原王朝的建立,北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始终虎视眈眈不断袭扰。宝兴寨地处宋辽边界,位居契丹南下的重要通道,在宋太宗收缩防区以来,便有大量僧俗混入边民企图通过宝兴寨进入五台,刺探北宋代州边防情况。西北处的西夏也是不远千里,绕行取道妄图借礼佛之名探测军情。

面对这样的情况,宝兴寨开始加强对通关人员的审查,同时开始与河北真定府联合打击边境走私盐铁的行为,严格控制往来人员。北宋名臣欧阳修、韩琦曾视察河东路代州边防情况,认为应效仿岢岚军寨,开荒拓种,充实军粮,招纳弓箭手坚守边疆。当时的转运使河北沧州人索湘认为防御的重点在于禁采,避免辽国挑衅。当朝皇帝也表示,必须加强此地边防出入的审查。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代州五台山诸寺收童行者,非有人保任,毋得系籍。时雄州言契丹遣蔚、应、武、朔等州人来五台山出家,以探刺边事,故条约之。

西夏的李德明和李元昊,在宋真宗、仁宗时期多次请求进入五台山修建寺庙,实际也只是为了刺探军事情报,窥探宋廷在山西的防御设置。面临这样复杂的环境,代州州县不断加强对宝兴寨的控制,一边招募弓箭手建立防御,一边开荒安置边民,形成了宋朝北部边防一个强大的防御堡垒。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陆深书法

评价

宝兴寨位于繁峙县东山乡,原址已经倾頽,现仅能辨认出部分残垣断壁,但其当时的辽阔依然存于记载,繁盛之事依然有所记录。北宋熙宁年间,成寻路过宝兴时曾见一首称赞耕作的诗题于墙壁:晚来雨过急趋耕,惟恐田中草复生。坡峻土顽难并垦,牛赢人困强驱行。勤身春种心无惮,乐望秋收岁有成。力穡莫憂风兴早,天时人事自分明。

可见当时农事的繁忙。明朝嘉靖时期的大夫陆深也曾作诗《南峪口雨后取道上五台》称赞其地灵杰。

宝兴军作为向辽国进贡银两的重要治所仅存在于北汉时期,到了北宋建立便不再开采银矿,建制也从军降为了寨,成为扼守北大门进行经济生产战略防御的重地。但出于对契丹和西夏刺探军事情报的防御,宝兴军的地位依然独特,城寨的日渐完善体现出代州县府对其控制的逐步加强,成为北宋军事前沿的重要堡垒。

宝兴军寨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宋廷对其官职的设置上,在委派寨主和监押之时,特意更改了选派官员的职务,明确了寨主职级高于监押的制度。

北汉贡银于辽?赵宋迁民降制?探讨代州边防城寨的重要作用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记载:代州界宝兴军寨主李继忠见任右班殿直,新差监押王格乃左班殿直,职序非便,恐致不和。望下三班院,自今凡监押职位,须在寨主之下。

在北宋时期,宝兴军寨上缴的税赋是所有城寨的第二名,年缴纳二百八十贯五百九十六文,发展水平居于繁峙县的上游。金代灭亡北宋以后,宝兴寨不再具有当时的盛大规模,在《金史》中仅留下了宝兴镇的记载。清代时曾有官吏前往考察开采,最终作罢。宝兴寨从此告别了往昔的雄风,空余下深埋入地的城基和工事,等待有心之人的发掘和考究。

参考文献:

《宋史》

《大清一统志》

《续清凉传》

《新校参天台山五台山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