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清军实力最弱,却为何能最终问鼎中原?

我想淹死在学海里


在明末清初时,清军的实力不是最弱,而是最强。

当时在汉地的十三布政使司,经过崇祯朝十几年的灾荒和战乱,多数已经千疮百孔。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不用多说了,是兵灾、旱灾最严重的地区,西南则是在播州之役时被打空了。整个帝国,只有江东一带还算是风调雨顺,尚有一些经济基础。可是,江东的士绅阶级却没有家国之念,与朝廷斗法,一味醉生梦死,直到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之时才开始奋力抗争。可是缺少了组织的江南抗清斗争最终归于失败。


(明朝后期的形势图)

为什么说清军的实力最强呢?这是从兵员素质、战斗意志、后勤能力、经济基础等几个方面来判断的。

在当时角逐天下的四大的军政集团,南明、大顺、大西、满清中,南明的经济实力最强,可是社会组织能力很差,民众不附国,政治腐败不堪,最有可能收拾残局的南明反而进退失措,在短短一年就彻底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其真正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其推进的速度给掩盖了,这可能也多少给李自成造成了兵力雄厚强大的错觉。李自成在1642年还在商洛山中辗转,最穷困的时候身边只有18个骑兵。山穷水尽之时,李自成的队伍就要散伙了。后来李自成冲出商洛,进入河南,遇到大旱,流民遍地,他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兵力迅速扩张,并且围攻开封,击败孙传庭,旋即攻进关中,建元开国。

看似最有机会建立大一统政权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先天不足,崛起的太过迅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干部队伍建设。在还没有完善对关中地区的消化时,李自成大军就已经无法在关中立足(缺少粮食是最大的主因),被迫进行东征。李自成没有想到他的情况艰难,崇祯皇帝的处境更是不妙。一路上他几乎兵不血刃,连下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快速进击至北京城下。李自成看似凶猛的进兵速度,实际上是明朝当时瘟疫横行,地方守备将领已经无力守御。所以,这与李自成大军的实力能有多大相关度呢?李自成本来是铤而走险,没想到竟然捡了个现成。李自成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取得天下指日可待,却没有对地方政权进行建设,以至于兵败如山倒,没有一个可靠的根据地。


(大顺王朝败退关中)

大西政权就更是如此了。张献忠经常活跃的四川、湖北一带被流民兵多次袭扰,民众离散,财赋难收。在清军南下之前,张献忠就已经在四川待不住了,准备北上出汉中,其实也还是穷困的不得行。与李自成尚且有关中大本营不同,张献忠占据的四川饿殍遍野,无力承担大规模的征伐战争。而且张献忠也是刚刚建立地方政权,地方上的干部队伍并不稳固,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流民政权。

(大西政权独木难支)

相形之下,满清政权从1619年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后,开始进行了政权的正规化建设,地方军政组织都被快速建立起来。虽然努尔哈赤的杀富户、杀贫户的种族主义行为对满清根据地建设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在皇太极上位后,立刻就恢复了正轨,并且产生窥视台下的野心。满清到1644年时,已经有着25年正规政权建设的经验,地方官守兵民合一,干部队伍稳定。同时,皇太极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已经将满清建设成了一个拥有200万人口的奴隶制帝国。

同时,满清拥有了蒙古、朝鲜作为藩属,又先后5次进入关,掳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有完善的政权建设基础及干部队伍。天下无序之时,这样一个有着稳固的基本盘的部队,才是一个具备了持久战斗力的队伍。满清八旗士兵的战斗意志、训练水平、装备水平(沈阳有兵工厂)都在四个政权中处于佼佼者的地位。满清政权取得天下看似摧枯拉朽,中间也有过挫折。如李定国的衡阳之战,就曾经阵斩满清尼堪亲王以下5000多人,以至于朝廷震动,欲放弃西南七省。可是满清的后方基地建设稳固,一次失败后还能从头再来,李定国最后不得不败走缅甸。如今缅甸果敢县的所谓果敢族,就是李定国大军的后裔。


(明朝最后的名将李定国)

所以,在明朝灭亡前后的那个无政府状态下的神州大地,满清以完善的地方组织建设能力快速稳定了局面,是历代以来最容易夺得天下的案例之一。至于满清后来因为剃发易服的原因造成的绵延近20多年的征服战争,则是多尔衮等满清守旧贵族的倒行逆施的结果。

其他几个势力,南明具有完善的政府班子,却最为腐朽没落,而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流寇出身的强盗头子,在偶然的事件(明朝末年大规模灾变和瘟疫使得王朝陷于崩溃)的催化下,突然间获得了统治的权力,却因为流寇本身的习性未除,无法快速的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从而一溃千里,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


而知而行的历史


大清入住中原是走了狗屎运,凭借几十万的兵马和物产不丰富的大东北,打下大明的大好河山,简直运气爆棚,历史就是这么玄妙,让人琢磨不透,大清入住中原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崇祯帝能力不行,不能力澜狂挽。崇祯帝绝对算的上非常勤奋的皇帝,整天整夜忙于批奏章,批的字数比奏章都多,可是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家,也没系统的学习帝王术,他越努力,国家败的越快,没落的帝国经不起崇祯的励精图治的折腾了,另外,崇祯帝喜欢猜忌大臣,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像袁崇焕这样的名将,被崇祯不信任,含冤而死,崇祯自毁长城。

二、天灾颗粒无收,农民起义。崇祯帝也是够背的,自登基以来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没想东山再起,却跑上煤山上吊,左玉良还有八十万的士兵,南方还有大批军队,况且李自成也没真想推翻大明,他只是想当一个西北王,但朱家皇帝不封异姓王,假如崇祯帝招安李自成,让李自成火并清军,崇祯帝还是有胜算。李自成破北京,顺便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倒戈。

三、李成梁佣兵自重,养虎为患。努尔哈赤的八旗兵是效仿李成梁的军队,李成梁有很多机会消灭后金政权,但李成梁都没动手,眼睁睁的看着努尔哈赤的势力壮大。

所以说大清入住中原是运气成分,大明虽没落,但人口众多,大清虽厉害,但人少,打不起持久战。


饕餮中国


我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我的看法是虽然清军不强,但是其他的各方势力更差更弱,所以导致清军的问鼎中原也就不在话下,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其他的各个地方势力或者呃军团的情况吧。

首先看一下南明政权,南明政权是正宗的明王朝灭亡以后,由南方的各个明朝的皇子皇孙以及皇叔等组成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有个问题,他们不是一心向外,而是一心做窝里斗外斗外行内斗内行,这么就这么几个,黄子黄村居然成立了五花八门的政权,并且他们自己还在为了争正宗而大打出手而互相猜忌,最后清王朝各个击破,导致南明王朝的覆灭也就不在话下。

再来看大顺政权,大顺是李闯王建立的农民政权,李闯王自夺了北京以后呢,不思进取,只知道胡作非为。那可以看一看李自成这本小说,李自成这本小说就是写了,李自成虽然之前他比较有作为,但是占领北京以后,他和他的部下就乐不思蜀了,就开始胡作非为了,最后导致在九宫山被打败也是预料之中。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势力就是张献忠。张献忠后来由于某种种原因吧,他在四川成王称霸,但是他在四川,他杀人无数,这些都是有史书记载的,比如说蜀碧,蜀警这些书上都说张献忠胡乱杀人,导致千万人头落地,他这么做的话他能成功那就怪了。




稳健获利


实力不是数量堆积出来的,还要看质量。除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表面上清军人数少,但上至统帅下至士兵,素质却是最好的,人心是最齐的。明朝天灾人祸国力困顿疲敝,明军人员装备皆腐朽不堪,真正能战的精锐不多,还要两面作战,还要受皇帝瞎指挥和文官攻击的掣肘。李自成潼关之败18骑遁入商洛山中,趁乱东山再起,倏忽之间号称拥兵百万,其实多是流民降兵,其最精锐的核心只有数千人,次一等的还有数万西北边军,和明军比战力尚可一观,和清军比就稍逊一筹。而且李自成也是两面作战,还要防备张献忠和明朝南方。和清军山海关大战时兵力并无优势。至于经济基础李自成更是一塌糊涂,流寇而已,谈何基础,一战丧师,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后金在改善对辽东汉人的野蛮奴役政策以后,降民降兵人心渐附尽为其所用,尤其是厚赏招纳明军炮手和工匠,许以重金,加上孔有德来降,明军最后的倚仗红夷大炮被清军反超。征伐蒙古恩威并用,大批蒙古骑兵收归麾下,又降服朝鲜。后金的国力蒸蒸日上,君主英明,统治阶层朝气蓬勃,清军士气高昂,作战英勇,且战术灵活,指挥高超,这些明军比不了。坚定不移,上下一心,这一点闯军比不了。所以取胜也就是自然的了……


荠菜糰子


压倒骆驼是稻草还是最后一根稻草?

清军实力虽弱,但偏偏充当了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

大明后期太烂了,烂的不用推自己就到了。

李自成造反,明军打一次灭一次。

但是灭完了,朝廷还是那么烂,官兵连饷银都没有,还怎么打仗?

于是慢慢的官兵也投靠李自成了。这是李自成能打下北京的原因。

但是,李自成说白了还是一帮土匪,除了抢不会别的。当没的抢了,自然就乱了。

而这时候,清军虽然野蛮,但比起土匪来还是好一点的。

所以清军固然弱,但挡不住对手是头猪啊。


汉魏英雄传


谁说清实力最弱?

在辽东战场上,清军屡屡得手。他早就把大明看透了。自清除了袁崇焕之后,清軍几乎胜券在握了。

清军的优势,在旗人,在骑兵,在初尝胜利后的全民皆兵。

明军因长期不打仗,刀枪都生锈了。匆匆忙忙组织起六路大军迎敌。

再看看努尔哈赤,胸有成竹,

布置好作战计划后,就睡觉去了。有探马报来,明军六路大军浩浩荡荡进攻而来!

任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从努尔哈赤狂妄的话里可以看出他的信心满满了。

结果怎样?萨尔浒一战,明军元气大伤。

再加上吴三桂倒戈,大明哪有不败之理!


沂蒙沙2019


各种原因都有吧!

一是靠努尔哈赤的英明领导。如:创立了八旗制度!赏罚分明,纪律严明!利用了五行的生克原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是靠和亲制度:与蒙古和亲,找到了可靠的外援和帮手,作用十分大!

三是靠间谍制度:清把间谍制度用的出神入化,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奠定了每场战斗的胜利!功劳很大!

四是结好明朝的权贵:清与远东军事长官长期结好,暗中勾结,刻意讨好,麻痹官军,为清的发展壮大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五连续不断地英明的领导: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指挥英明,积极进取!

六拥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的聪明睿智,识大体,顾大局,关键时候,勇敢果断,成就了清的300年基业!


恭喜发财888


我是刀笔传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末年间,综合比较大明实力还是最强的,起义军次之,清军最弱。但实力最强的明政府面对的是起义军和清军的两方进攻,他们不停的在削弱大明的实力来添充自已,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最终大明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下。

这时的起义军实力算下来敢强,但他面对的敌人也多,有内部的,有外部的。而清军却没有那么多的内外矛盾,当时也没有问鼎中原的志向,但随事态的发展,反而最弱的清军捡了最大的便宜,最后成功夺取中原,笑到最后。


刀笔传神


最主要的原因是擅于各个击破,拉拢一派打另一派。

拉拢蒙古人攻打一部分蒙古人,让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饮恨病逝在青海大草滩。林丹汗的儿子哲别带领传国玉玺和佛像归顺清朝。接着清朝拉拢朝鲜打明朝,拉拢辽东的明军进入关内,后来又反手除掉三藩,很擅于借力打力,合纵连横。所以人数并不多的清朝能纵横天下,问鼎中原。

而无论大明、朝鲜、察哈尔蒙古、准噶尔、沙俄、荷兰、郑成功,都被各个击破了。


司马公说历史


呵呵,實力最弱?你在做夢嗎?明末清初的清軍是東亞第一勁旅,明清歷次大戰,明朝敗多勝少,喪師失地,損失慘重,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對戰清軍更是屢戰屢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