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快訊: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

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1951年生)和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1952年生)從都柏林大學畢業後,於1978年共同創立了格拉夫頓建築事務所(Grafton Architects)。事務所以愛爾蘭首都著名的街道命名,從某種意義上說,愛爾蘭城市寧靜而詩意氛圍正是她們一直在建築中尋找場所精神和體驗的最早啟蒙。

時間:1978年成立 Grafton Architects

建築師:Yvonne Farrell 和 Shelley McNamara

學歷:畢業於 都柏林大學

工作:

1976年至2002年在都柏林大學建築學院任教

曾在哈佛、耶魯、劍橋等大學授課

40多年的建築創作生涯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利馬大學UTEC,秘魯,2015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倫敦經濟學院馬歇爾大樓,英國,2016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倫敦金斯敦大學市政廳,英國,2013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圖盧茲大學,法國,2009

建築思想


在威尼斯雙年展上,Farrell 和 McNamara 表達對 Baukultur理念了認同(Baukultur是德語單詞,包含建築文化裡的所有元素,Baukultur呼籲當代創作以及現有建築物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包括但不限於文化遺產,應理解為一個整體),她們喜歡把建築與文化交織在一起。


正如她們在威尼斯雙年展提出的對“自由空間”的嚮往:建築應該為居民提供自由感。建築師要在人類所處的空間中創造有意義的體驗。


Grafton Architects 的作品反映了這種精神。理論家和評論家馬克·威格利形容這些建築,“不沉重,不安靜,但它們總是讓人感到親近”。


路易斯·康和柯布西耶對傳統材料的運用給她們很大的啟發,在許多時候,她們也把一些不起眼的材料,比如混凝土、磚塊、煤渣砌塊等等做成建築的外衣,把人、工藝和建築環境融合在一起。


在新世紀之後,Grafton Architects的作品體量巨大,滿懷著紀念碑式的虔誠,而它的內部也同樣充滿了感官、情感和觸覺的變化。


Pritzker獎(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由來:

Pritzker建築獎是Hyatt(凱悅)基金會於1979年所設立的, 因其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每年一次的頒獎都由美國總統頒發並致頒獎詞,1983年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就是從當年的美國總統里根手裡接受的大獎。該獎項一向是當代建築風潮的指針性獎項,歷屆得獎的建築師都是重量級的代表人物。從第一屆的Philip Johnson(約翰遜),第五屆的Ieoh Ming Pei(貝聿銘),之後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O.Gehry(蓋裡), 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無一不是當代的大師級人物。 2012年中國建築師王澍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

普利茲克建築獎,和梁思成建築獎一同成為建築界最重要的獎項。由傑伊·普利茲克(1922年—1999年)和妻子辛迪共同創立。旨在表彰—位或多位當代建築師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責任感等優秀品質,以及他們通過建築藝術對人文科學和建築環境所做出的持久而傑出的貢獻。

該獎已持續頒發41年,共嘉獎46位建築師。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得獎者可獲10萬美元和一枚銅質獎章,這枚普利茲克建築獎章是根據路易斯·沙利文的設計而鑄造的,他是芝加哥著名的建築師和公認的摩天大廈之父。獎章的一面是獎項的名稱,另一面則刻有三個詞:“堅固、價值和愉悅

",呼應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提出的三條基本原則:堅固、實用和美觀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歷屆普獎獲得者

其中:2012年中國建築師王澍和1983年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分別榮獲此項殊榮。


王澍代表作品

王澍(1963年11月4日-),祖籍山西交口縣野家坡村,生於新疆烏魯木齊,中學畢業於西安中鐵一局西安中學(現西安市鐵一中學),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導師:齊康院士);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工作。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建築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2年2月27日獲得了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為獲得這獎項的第一個中國公民。

2012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他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他給中國建築界帶來過一個巨大的驚喜,,他也是繼1983年貝聿銘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建築師,世界第四年輕的普利茲克獲獎者。當時,普利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勳爵曾經這樣評價王澍:“他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寧波博物館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2013年,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4月18日,《時代》雜誌發佈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名單,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入選。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會滕頭館、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築作品。

王澍,作為活躍在中國建築第一線的建築大師,他的作品總是能夠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即使是對那些建築司空見慣的人而言。憑著對項目場地的獨特見解,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高超表達,以及對不同建築材料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著一種獨特的象徵性和延續性


貝聿銘代表作品

貝聿銘(I.M.Pei) 簡介:(198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

·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1918年其父貝祖貽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中學讀於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國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1942年,貝氏至哈佛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學位。入學不久,貝氏就輟學,工作於國際研究委員會,主要工作是摧毀德意意志境內的橋樑·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貝氏開始他未竟的學業。因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優秀成績,尚未獲得碩士學位就被哈佛設計院聘為講師·1948年貝氏開始建築生涯·1958年貝氏成立了個人的建築事務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法國巴黎 1983年—1989年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蘇州博物館 2003年—2006年

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

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

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伊馮·法雷爾 & 謝莉·麥克納馬拉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塔爾 多哈 2000—2008

這座博物館在2008年順利開館,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貝老的目標是

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說的,

捕捉住“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