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是怎樣的?為什麼?

凝時空教育說


大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是比較開放和包容的形式,促進了唐朝的民族融合和經濟文化交流,各地的民風民俗,文化傳統水乳交融,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這也是唐朝綜合國力強大的原因之一。

至於唐朝皇帝是如何做的民族政策,大概闡述一下比較突出的事件就可以了,然後再說原因,唐朝是很值得現代借鑑的朝代,不管是政治、軍事、經濟還是外交,還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都很值得深入探索、思考和借鑑學習。

首先唐高祖李淵於晉陽(山西太原)起兵,勢如破竹統一漢地,後次子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讓位李世民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稱帝,是為唐太宗,改年號貞觀。

唐太宗勵精圖治, 以民為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唐太宗說的,所以很快將國力推向治世,史稱貞觀之治。待唐太宗國力日漸昌盛,開始征討四方少數民族,大敗東突厥、薛延陀,斬殺吐谷渾(yu四聲)王,征討高句麗,討伐松贊干布,兼凱旋而歸。待將這些民族打的沒脾氣的時候開始軟治,在薛延陀、東突厥、吐谷渾等地設置都護府,都護府由該國貴族選任實行自制。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和親,尊重保留各族文化,廣施仁政,被四方民族稱為天可汗。

之所以唐太宗實行都護府政策和和親手段,一來是為了好管轄,讓他們實行資質政策。二來可以很好的尊重保留下來該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第三,避免這些地方起兵叛亂,實行一國兩制。第四,彰顯天朝可汗李世民大氣節大氣度,包容他們,盡顯大國風範,四方來朝,萬國朝拜。

唐中宗時派金城公主嫁給吐蕃尺帶珠丹和親,唐玄宗時冊封回紇懷仁可汗,冊封南詔國王為雲南王,實行各地自制,天朝尊重原則,使得唐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天下太平,同時派人加強與西域、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四方藩國朝拜長安,當時的長安城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

當時全世界有點開放的國家,都知道東方的天朝大唐帝國,都想來唐朝長安一睹風采,感受長安城的繁榮和開放,世界各地宗教文化、民族風俗水乳交融,形成智囊的國度,所以唐朝的繁榮昌盛,惹的我們後世對唐朝無限的遐想和嚮往。





春天來了啦


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

大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可以用開放,包容這兩個詞來概括。由於文化觀念的不同,從商朝開始,統治者就有著明確的“華夷之辨”和“夷夏大防”,因為夏商周時代的人們堅信一個真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到了漢朝中後期,在漢帝國與匈奴作戰的過程中又形成了“胡漢之別”。可以這樣說,在隋唐以前的各個中原王朝實行的都是帶有歧視性的民族政策。這一民族政策直到隋朝建立以後才有所改觀,唐朝建立之後大大削弱。



由於隋朝皇室和唐朝皇室都有一半的鮮卑族血統,所以他們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不同於以往的中原王朝。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賤夷狄而貴中華,朕獨愛之如一。”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將軍李靖也曾直言:

“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


這句話較為典型的體現了唐王朝的“大民族觀”。較好地貫徹了自西周時期以來,中原王朝懷柔遠方的民族政策。唐王朝之所以實行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除了其皇族有少數民族血統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鞏固統治的需要。自從東漢滅亡以後,魏晉等中原王朝在防範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方面幾乎無處著力,經過兩晉南北朝近200年的發展,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勢力已經強悍無比,即使通過胡漢結合建立起的隋朝,在對北方的少數民族之患,也是多采取懷柔求和的政策。比如隋朝時期,隋煬帝曾派遣義成公主,前往北方和親。

唐朝是在推翻隋朝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國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又侵中原,唐朝建立之初,政權尚未穩固,所以無法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驅逐性打擊,所以多沿用隋朝的政策,實行懷柔安撫。等到唐太宗繼位之後,歷經圖治國立有所發展之後,唐王朝不斷派兵四處征戰,少評了為患多年的北方之亂,但是由於唐太宗的個人氣度和能力,以往的安撫之策被保留了下來並有增無減的逐步推廣,最終唐太宗得到了四方民族的共同愛戴,被尊稱為“天可汗”!


唐朝的民族政策雖然是開放的,包容的,懷柔的,但究其本質,不過是為了維護統治。而且這種開放與包容,是在強大國力的支撐下,對於遠方少數民族的震懾。一旦失去了國力和震懾,那麼各少數民族便不再安居於唐朝之下。由於唐朝初期和中期過分的信任少數民族將領和少數民族士兵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從此唐王朝的歷史地位一落千丈,繁華的盛唐煙消雲散,再不復見!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唐朝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疆域空前遼闊,兵鋒所指,各國臣服。大唐對周邊各族實行一視同仁和對外開放的民族政策以及平等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天子被認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唐太宗被各族尊為天可汗。

唐朝皇族曾數代與胡姓通婚,使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大為淡薄,‘嚴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嚴重,因此減少民族隔閡、增加少數民族的向心力。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大唐的繁華氣象令周邊各族無比嚮往,當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向其朝貢之國多達三百餘。前來經商或學習者數不勝數。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

唐朝時期各族人員來往過多,因此,官方專門進行管理,還制定了相關法律規定

  1. 唐朝專門設立番坊,給外國人劃定了聚居區。
  2. 外國人可以娶妻,但不允許帶回自己的國家。並且嚴禁胡人誘,娶漢人婦女為妻妾,或者以任何方式冒充漢人。
  3. 凡是外國人,屬同一國人相互間發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國的習慣和法律處理;如果唐人與外國人相犯及不同國家的外國人相互間的犯罪,則按唐朝的法律論處。

《唐律疏議》首篇《名例律》中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

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條管理外國人的法律,其公正嚴明,沒有絲毫厚待外國人。外國人犯法,必須在大唐界內受到懲罰。不管是依俗法還是唐律,都按大唐說了辦。該法體現了泱泱大國的自信與氣度。

唐帝國對人才持開放的策略,納各族人才為帝國所用。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在唐朝官居要職的外國人就有三千多人,

有立功而封爵者。如鐵勒人 契苾何力,太宗時授鎮軍大將軍,行左衛大將軍,徙封涼國公,死後贈輔國大將軍、幷州都督,陪葬昭陵;

有成為大將統帥一軍者。如高麗人高仙芝,玄宗時官至武威太守,河西節度使;突厥人哥舒翰,玄宗時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西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

有官職位居宰相者。如日本人藤原清和,官拜秘書監,至三品,終生未回日本;

等等。

孫光憲《北夢瑣言》雲:“唐自大中至鹹通,白中令入拜相,次畢相諴,曹相確,羅相劭,權使相也,繼升巖廊。崔相慎曰:‘近日中書,盡是蕃人。’蕃人,蓋以畢白曹羅為蕃姓也”。

盛世大唐其綜合開放的經濟、包羅萬象的文化、海納百川的氣魄,無一不令人嚮往。


談史論今100


唐朝民族的政策:

唐朝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採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開明政策。通過實行①加強對邊疆的管轄,設置行政機構②和親③冊封④戰爭⑤會盟多種措施措施,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各民族地區的管轄,漢族與邊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頻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及南海。

唐朝民族關係取得重大發展的原因:

1.經濟繁榮,國力的增強。這是民族關係發展的物質基礎。

2.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係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3.唐朝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也是靈活的,有利於改善民族之間關係,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處。

唐太宗的開明民族政策的意義:

1.秦漢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與中原王朝發生衝突,而這一時期出現了穩定;政治穩定,雙方的相互交流加強,促進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

2.唐代對北方、西北少數民族的控制和影響遠遠超過前代。強大,寬容唐王朝對少數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促進了民族融合。

3.唐太宗被少數民族首領稱為“天可汗”是各民族首領擁戴唐朝的集中體現。

唐朝對外民族關係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係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係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後,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願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願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

(二)唐與南詔的關係

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三)唐與回紇的關係

到了唐朝後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回紇興起於色楞格河一帶,和突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後,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回紇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於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係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係。在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冰之藍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是:開明。

主要表現在:

①唐太宗派兵攻打東突厥,俘其首領頡利可汗,不殺反而給予優待;在東突厥設立都督府,任命突厥貴族為都督,管理突厥各部;設安西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西域地區;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成親。

②武則天設立北庭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西域地區。

③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與尺帶珠丹成親。

④唐玄宗先後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皮羅閣為雲南王、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唐朝民族的政策:

唐朝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採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開明政策。通過實行:①加強對邊疆的管轄,設置行政機構;②和親;③冊封;④戰爭;⑤會盟多種措施措施,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各民族地區的管轄,漢族與邊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頻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及南海。

唐朝民族關係取得重大發展的原因:

1.經濟繁榮,國力的增強。這是民族關係發展的物質基礎。

2.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係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3.唐朝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也是靈活的,有利於改善民族之間關係,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處。

唐太宗的開明民族政策的意義:

1.秦漢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與中原王朝發生衝突,而這一時期出現了穩定;政治穩定,雙方的相互交流加強,促進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

2.唐代對北方、西北少數民族的控制和影響遠遠超過前代。強大,寬容唐王朝對少數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促進了民族融合。

3.唐太宗被少數民族首領稱為“天可汗”是各民族首領擁戴唐朝的集中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