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JACK146106166


如果只看地理位置,印度好於中國,我國地理位置不好,很大程度上因為守不住東南方向的一些重要島嶼,而且有14個鄰國,另有多個國家隔海相望,周邊形勢複雜,地理位置不如印度。



中國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東亞,北部是俄羅斯,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而且歷史上多次遭到自北向南的入侵,失去了大片領土。我國西北部連接中亞,只要能夠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保持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進而向中東地區擴張。

西部地區佔據青藏高原,憑藉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在對印度等國的戰爭當中佔據優勢,只要能夠保住青藏高原,就可以威脅整個南亞地區。


我國東南地區有漫長的海岸線,也有大量的優良港口,可以進行海上貿易,而且進入大航海時代,海岸線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地理位置的缺點:要想進入太平洋,必須經過琉球群島(沖繩),沖繩目前由日本控制,而且有大批美國駐軍,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讓琉球群島成為第一島鏈,封鎖我國進入太平洋的交通要道。

二戰末期,在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曾三次提議把琉球群島歸還我國,畢竟琉球群島的位置太過重要,而且可以藉以懲戒日本,但是蔣介石三次拒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和日本關係改善,同時與我們關係變差,於是美國把琉球群島的管理權交給日本,不過主權並沒有給日本。

我國東北距離日本海最近處能夠聽到海浪的聲音,但是卻沒有出海口,這也大大限制我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而且加上首都靠近韓國和俄羅斯遠東,在戰略上處於劣勢。

印度地理位置

印度位於南亞大陸,南部是斯里蘭卡,並不會對印度構成威脅,再向南是浩瀚的印度洋,順印度洋可以進入非洲東部地區,而印度一直把印度洋看作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印度北部是中亞大陸,向西不遠可以進入中東地區,中東是亞歐非三洲交界,經過中東可以前往歐洲,而且中東是重要的石油產地,石油運輸成本較低。印度向東可以前往東亞和東南亞,從交通位置來看,印度四通八達。


印度地理位置的缺點:印度在擴張過程中把幾乎所有能夠佔領的平原全部納入版圖,比如尼泊爾和不丹,幾乎被擠上青藏高原,一點平原地區都沒有留給兩國。

印度最大的缺點是位於青藏高原南部,失去了地形優勢,而且印度首都新德里靠近青藏高原,導彈和戰機都可以直接對新德里構成威脅,但是印度目前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直接攻擊北京。


印度地理位置優越,而且領土狀況也十分優良,絕大多數地區都是平原,山區面積較少,適宜人類居住,印度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養活了14億人,我國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但是擁有大片沙漠和山區,人口數量也有14億。如果僅看地理位置,印度略好。


視野新觀


中國和印度,單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印度優於中國


一、從海洋環境方面來說,中國的地理環境非常不利。中國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並不直接與大洋相連,而是被第一島鏈限制住了,導致了中國周邊是封閉和半封閉海洋,我國海軍要進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必須走非常有限的幾個通道,比如朝鮮海峽、宮古海峽、大隅海峽、馬六甲海峽,這些都是在其他國家控制之下,海軍一出來就在別人眼皮底下,很容易暴露目標。然而,印度外圍幾乎無島鏈封鎖,使其可以任意向印度洋滲透勢力,比如可控制與斯里蘭卡間的保克海峽,同時擁有馬六甲海峽出海口附近安達曼群島的主權。


二、從耕地條件方面說,印度的耕地條件更安全。雖然印度的陸地面積只相當於我國的三分之一,但是他的可耕地面積佔整個國土近50%,肥沃的恆河平原使印度的耕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遠大於中國。相比於我們的耕地面積只佔國土的16%要好得多。並且印度的氣候是熱帶季風季候,很適合稻穀生長,很多區域一年三熟很輕鬆。

當然,印度當局並沒有把自己的區域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感覺像是一個不爭氣孩子。




崖山浩宇


個人認為印度的地理位置比中國好!

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1 印度算是一個半島國家,海岸線很長,相當於一個楔子楔進印度洋,印度洋相當於他的內海,在這個區域基本沒有外敵,除了中國,周圍都是一些小國家,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威脅,東北部有喜馬拉雅作為天然的屏障,海上基本上一家獨大。

2 靠近赤道,雨水比較充沛,陽光充足,一年三熟都沒問題,而且海岸線長,漁業資源豐富,國家大部分地方是平原,有利於農業生產,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大。

3 由於海岸線超過所以商業上就可以沿海建立一條類似於中國的沿海地區經濟建設帶,有一條天然的水道,只要建立一些港口就可以運行,走水路和歐洲貿易也比中國近兩三千公里,離波斯灣近,石油也容易運出來,不怕別人搞什麼海上封鎖。





周易指南針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國家,整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平原,只有北部部分地區地勢比較高,特別是在跟巴基斯坦有糾紛的地方和中部地區屬於高地,而且這些所謂的高地都只是海拔在1000米左右,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平原,非常適合農作物種植,唯一的缺點就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太熱,每一年都是很長的時間屬於高溫天氣。

印度的地理位置是印度洋北面,海岸線長度為5560多公里長,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整個國家有100多個民族組成,最大的一個民族印度斯坦民族佔印度國民人口的46%左右,是一個數億人組成的大民族,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到300萬平方公里,只有298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佔全國的40左右,山地佔25%,高地佔約35%,擁有世界上10%的土地,我們的可耕土地現在根本不到世界的8%。



印度的地理山地高原的平均海拔不超過1000米,地勢都比較平坦,地理位置處在熱帶季風經常光顧的位置,土地基本上都是沖積形成的黑色肥沃土地,非常適合農業生產,在這裡農作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很少會因為寒冷的原因導致農作物受害,同時由於印度北邊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背後是地勢非常高的青藏高原,阻擋了北邊過來的寒流,形成了印度炎熱的氣候形勢,也就是說印度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處在亞熱和炎熱的氣候下,說白了就是印度根本沒有冬天。



我國的地理位置位於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遼闊達到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國家,海岸線長度為18000千米的長度,陸地邊線周長為2.28萬公里的長度,陸地東西長度為5200千米長,南北長度為5500千米長度,大部分都處在亞熱帶溫帶氣候,只有海南等少部分地區處在熱帶氣候上。


我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環境地理基本上幾乎包括了世界上其他地方擁有的所有地勢,各種氣候應有盡有,有接近熱帶氣候的海南島,有接近極寒氣候的東三省和內蒙地區,有極端環境的高寒高原山區,有四季分明的全國大部分地區,炎熱的沙漠氣候,高寒氣候,戈壁的惡劣氣候,溼潤的南方氣候,乾燥的西邊氣候,以及平原丘陵高山盆地各種地理,可以說我們中國是世界各種地理氣候的集中地。


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人口大部分集中在適合生存的中東部地區,農業和工業的集中地也大部分都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地區,我國東南面臨太平洋,西邊和北邊接壤陸地,周邊大大小小的鄰國數十個北邊有俄羅斯和蒙古國,東邊有朝鮮,西面有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不丹等,南邊有緬甸老撾和越南,太平洋上近距離的還有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可以說我們周圍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國家,我們被圍在了中間。

至於中國和印度誰的地理位置好,這個要看從哪個角度去看了,用印度人的角度來說,肯定是印度的位置好,因為印度處在中東到東南亞馬六甲海峽之間的交通要道上面,位置特殊也得天獨厚,除了熱一點其他的沒什麼毛病而且印度周邊沒有強國存在,沒有過多的壓力,出門就是寬廣的印度洋,沒有什麼阻礙,從地理環境來說從我們國人的角度來說,當然是我們的好,當然只是周圍的鄰居多一點出門有點不方便而已,還有就是鄰居多容易鬧矛盾,也容易被人挑撥,特別是一些看不慣別人好的鄰居。


無法超越的足跡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

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面積三百萬平方公里,俯瞰印度洋,背靠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優越,這個世界上比印度位置好的國家不多,同時印度地勢平坦,可耕地很多,適合農業生產,否則印度不會以僅僅只有中國三分之一的領土面積卻人口總量與中國相當,

中國地處東亞,面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東部臨海,大部分處於內陸地區,平原地區佔少數比例,其他是高山,荒漠,

中印兩國相比,印度有幾個劣勢,

第一,印度自然資源儲備不足,除了鐵礦,煤炭等少量品種儲量豐富,其他大部分資源匱乏,這也與印度耕地多,地勢平坦有關,反觀中國,自然資源儲量豐富,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有涉及,綜合規模排名世界前列,

第二,印度地處低緯度地區,氣候炎熱,不利於生產生活,中國則主要地處溫帶,不冷不熱,有利於工農業生產,

第三,印度本身不富裕,但是周邊都是更窮的國家,這不利於印度經濟發展,形成統一市場,互通有無,中國地處東亞,周邊有日韓發達國家,臺灣是發達地區,這讓中國經濟發展更加便利,事實上,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接納產業轉移,除了天時,地利因素也很重要,現在的又一輪產業轉移,越南比印度佔了先機,同樣是因為地利,離發達地區更近,而印度現在還得操心克什米爾問題,


萬事皆空70


其實印度的地理位置就發展經濟來說是極好的,比中國要好。我們看看印度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就能很明顯的感覺出來。

印度發展海洋貿易的地理位置明顯優於中國

印度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一個輻射中心位置。而且印度三面環海,非常有利於海洋貿易。而我國僅一面環海,而且與世界各地的貿易距離,除了東北亞和東南亞外,幾乎都在遠端位置。要不是中國在產品和市場上的優勢,單從地理位置來看,貿易上絕對是不如印度方便。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印度的貿易潛力巨大,只是還沒有被激發出來。如果以中國現代積累的發展經驗來發展印度的話,不出二十年就能搞出一個輻射亞非歐和大洋洲的大經濟圈,成為整個地區的貿易核心國。可目前印度的問題比較多,好的發展條件未必會利用或者有能力充分利用。

印度在國土的縱深上與中國相比差距巨大

說到國土縱深,一般都是從軍事角度來說的。中國地形東部一面環海,北部是猶如陸海的超大無人區域,西部和南部是沙漠和青藏高原的巨型屏障。中國國土整體上多山地而且地形複雜,再加上遼闊的國土面積,因此從軍事上來講幾乎是不可被軍事征服的。

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有14個 ,它們分別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爾、老撾、緬甸和越南。所以客觀來講中國如果沒有好的軍事防守地形也是比較麻煩的。不過這與美國天堂般優越的國家安全位置相比又有些不一樣,我們是危機下的地理優勢,美國則是地理上完全沒有危機,只可惜美國並不愛好和平。

那麼印度呢,雖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國土防禦縱深上確實不夠。印度三面環海也可以說容易被三面包圍,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絕壁,南面是印度半島,東面孟加拉,西面是巴基斯坦。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是個無險可守的四面都被包圍的國家。而且整個印度平原面積佔比40%(中國26.62),其國內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大。


所以一旦軍事侵入到印度次大陸,它在軍事上便沒什麼險可守。網上有說印度歷史上曾被外族征服多達三十多次,比如印度歷史上的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等都是外族入侵建立的王朝,還有近代英國的全面殖民,這些都很能說明問題。


從衛星看印度地形,這個國家外圍有地形優勢的地理屏障,也都不在自己的手裡,沒什麼關可守,真有大規模軍事衝突出現,在國家安全上應該是應該是不太容易睡好覺的。再看著整個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山下的一馬平川廣大平原,也確實比較有防守壓力。

但印度的好運在於它的北面是一個強大卻愛好和平的中國,怎麼看爭取與中國的永久和平都是務實的政治遠見。


在其他方面巴基斯坦本來與印度同屬一國,除此印度周邊再無強國,且國際上歐美中俄國際最強四極又從不敵視印度,這是非常容易爭取到和平的國際大環境,自己又是南亞地區絕對的軍事強國,爭取和平發展環境的主導權完全在自己的手裡。本具備安心的發社會和經濟的外部環境條件,直至發展成為另一個全球貿易集中的中心都沒有太大問題。


只可惜印度卻有著與其不匹配的政治自大與軍事冒險習慣,浪費了極佳的地理經濟發展優勢和國際環境條件,反而不斷為自己埋下禍患的種子,看上去就像一個極度不明智和不成熟的國家,根本不知道勁該往什麼地方使,讓國家本有的發展潛力被埋沒掉。我們國家在各種惡劣和限制的國際環境下左衝右突,拼上老命去創造發展的機會,印度卻在極好的國際環境和地理環境中愣是與我們差距越來越大,一手好牌卻打不好那著實是挺可惜的。


所以地理位置的各種好壞對比雖然存在,但能否正確分析其特點,並在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上採用相適的國策才是好壞的關鍵。


可惜印度自大的領土野心始終是地緣火藥桶,而不成熟、愛冒險的政治心態,始終是比任何地理位置問題更大的危險因素。


晴之黎明


引子問題

中印兩國的地理位置,哪個好一些?在探討本文所提到的問題之前,小編想先額外探討另一個話題:如果二選其一,一個國家是經濟強大好還是軍事強大好?

經濟強大的典範,在我國古代史上以兩宋為代表。曾經有學者考證,孫權時代吳國的商船曾遠航到羅馬帝國,這一說法是否屬實目前爭議很大,但南宋的商船頻繁往來於大食國(阿拉伯),卻是史學界公認。兩宋是當時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

然而大宋僅僅有錢而已,有錢但武力孱弱,意味著會淪為肥羊:兩宋存在的時間裡,兩宋向大遼和大金購買和平,甚至還要花錢穩住西夏和安南這種小弟。而遼、金、西夏和安南也不斷找理由向大宋敲竹槓。到最末,蒙古人已經不滿於大宋的“孝敬”,而是直接把南宋末帝趕下海。

同樣,中印之間的地理位置,也涉及類似“經濟強大”還是“軍事強大”哪個好的命題。

中國地理特點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將文明存續到現在的國家。之所以中國不像古埃及那樣被別的文明取代,原因之一固然在於古代中國文化處於輸出狀態,蠻族入侵後只會被文化征服之外,還和中國的地理位置有關。

中國的西部是帕米爾高原,西南是青藏高原,這天然的屏障,一定程度上守護了中國的千年太平。因此古代華夏的主要威脅來自塞外。

近代雖然局勢出現變化,但西洋列強在華大多隻能攫取經濟權益,除了俄國以外,很少有獲得大片土地的列強。近代曾有位姓蔣的大人物在其著作中曾提到這樣的論點:那就是西域和青藏高原的地勢,可以一定程度起到帝國主義對漢族地區的滲透和侵略的作用。

當代,隨著海洋時代的來臨,中國目前處於被島鏈封鎖的狀態。

印度地理特點

印度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印度的古代史,可以很簡單的概括:來自中亞或者西亞的蠻族,可以很輕鬆的侵入印度的核心地區:印度河、恆河流域,而後蠻族建立新的統治。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印度河、恆河流域處於無險可守的狀態,來自中亞或者波斯的侵略者,可以很容易將兵鋒指向這裡。因為這一點,距離印度遙遠的亞歷山大大帝也曾讓馬其頓軍隊出現在印度。

但是印度地理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耕地面積比中國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領土比印度大很多,但是印度養活的人口數量也超過了十億。

歷史上大英帝國將印度視為生命線,其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在農耕的開發程度上,要強過英國其他殖民地。

在海洋方面,印度瀕臨印度洋,這方面,要強過中國。

總的來說,中國的地理位置,不論古今,都可以在防禦外敵的時候起到積極作用,但是,不足之處在於很多土地自然條件較為惡劣,耕地面積佔國土比例沒有印度那樣高。

而印度截然相反。耕地面積很多,自然條件惡劣的土地很少,但是,一旦遭遇外敵入侵,印度連戰略緩衝帶都很難找到。

因此個人感覺,中印兩國地理位置各有利弊,但是,結合當代的國際形勢來看,印度要略勝一籌。


藤樹先生


我覺得各有各的優點。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然而又是發展中國家,同屬於第三世界。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先說我的祖國中國。中國這個地方在幾千年來都有人定居。因為有黃河長江這兩條河流,大家都知道,因為是有河流才會孕育生命。才會有人類所生存的這個種食物,所以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人口快速增長期。因為佔的地理位置好,食物又充足。中國在歷史上歷來都是各個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古代中國一直都是人口是排在前列的。有人就有發展。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走在世界前列。因為地理條件優越。中國現在發展了30年就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當然這和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是分不開的。期望我的祖國越來越好。



說些印度吧。印度是我們的鄰國。可能由於是文化的不同。我們總是會看到這個印度好的那個奇葩的裝束。比如說閱兵。竟然搞得像雜技一樣。嗯,印度這個國家地理位置在南亞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它的人口馬上就要超過中國了。他比中國小了很多。但他卻要養活十幾億的人口。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土地,哪裡能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印度的土地好像很多。印度應該屬於那個平原地勢。所以說人均耕地面積廣。這也導致了他們人口大爆發的一個原因之一。只要有足夠多的糧食。能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可見這塊地方還是比較好的。現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又是很快的國家之一。發展速度都超過中國了。特別是強人莫提上臺之後。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印度的經濟發展又大跨前了一步。印度這個國家我們不能小看。莫提有一句口頭禪:一個有8億年輕勞動力的國家。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所以說印度的地理條件也是很優越的。又靠近印度洋。周邊都是小國,所以在南亞印度就是個小霸王。說的不好,歡迎評論點贊。



劉尤城


從地理位置來講,中國的地理位置整體要好於印度。印度的地理位置在發展農業與海洋貿易方面要比中國略勝一籌。

我下面聯繫實際,做一下具體比較

從整體角度而言,中國地理位置遠好於印度

我國邊境地區大都是天然的地理分割線

我們國家領土面積達到了960萬平方公里,可以說老祖宗從黃河流域起家之後一代代不斷開拓,把當時所有適宜人類生存的土地都佔據了下來。

所以我國四周都天然的地理分割線。在往北是戈壁和沙漠,氣候變成寒帶。西北地區則是大片大片的沙漠與戈壁,西南則有高海拔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南方有成片的熱帶叢林,東邊則是海洋。

印度就是因為缺少這樣的地理條件阻隔,歷史上先後被從中東南下的雅利安人、希臘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不斷征服,印度原住民達羅毗荼人淪為印度教種姓制度的“賤民”。(下圖虛線為波斯人入侵印度的路線)


我國有更好的氣候條件,更多的礦產資源

同時因為遼闊的國土,造就了今天中國多樣性的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中國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四季分明更適宜人類發展。世界上的主要發達國家都集中在這個位置。

印度全部領土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夏季溫度經常突破40℃。這樣的天氣條件導致印度人並不熱衷於工作,勞動積極性遠遠不如我國。同時印度礦產資源也遠遠少於我國。


地理位置的優勢讓我國可以打造城市集群

我國境內還有長江、黃河這種縱貫東西的兩條河流長江、黃河、珠江。再此基礎上長江流域建成了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海運與河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印度全境沒有一條河流能夠貫穿印度,印度河還在巴基斯坦境內。最重要的河流恆河,發源地還在中國的青藏高原,受到中國的轄制。

從整體角度而言 印度地理位置的確不如中國。只要耐心對比,還能發現更多的優勢。

印度的地理位置也有閃光點

雖然印度的地理位置整體上比不上中國,但是客觀從具體條件進行比較,印度有更好的農業發展優勢和海洋貿易優勢。

印度農業發展自然條件優於我國

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但地形主要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下,山地也相對而言比較平緩。所以印度的可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4倍。

得益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印度的主要農作物可以達到一年三熟、四熟。不過印度受限於工業化程度和粗方式管理,印度糧食產量只有中國的40%,一小半人口處於吃不飽的狀態。


印度海洋貿易不容易受限

看過地圖就知道,印度領土三面臨海,掌控者印度洋。所以印度不論是海運、海洋貿易都不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限制。

中國這是受限於海洋上的地理位置,被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進行了封鎖。進行海運的時候,船隻繞不開朝鮮海峽、宮古海峽、馬六甲海峽等重要關口。一旦這些國家封鎖了自己掌控的海域,必將嚴重影響中國船舶的通行。



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不能光看地理位置,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更重要的因素。諸君!一起加油吧!為了更強大的祖國而奮鬥吧!


大澤遺珠


單說地理位置,不考慮其他因素,我們比印度好。對比以下幾個方面。

氣候帶。國土範圍(主體),我們地處北溫帶,印度地處熱帶。世界上發達國家多在溫帶(西歐、北美),熱帶除了新加坡,貌似沒有發達國家。原因很多,其中一條就是,熱帶物產豐富,比較容易獲得食物,比如中美洲的“香蕉共和國”,有那麼多動植物資源,誰還辛苦種地?這就容易造成熱帶居民缺少儲備意識(對抗災年),不利於財富的積累。試想,印度50度的高溫,沒有空調的話,怎麼在教室裡學習?不過,印度人去阿聯酋打工,倒是相對容易適應當地的熱帶沙漠氣候。

自然屏障。我們西南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西北有天山、大漠,北方有戈壁、草原,東北有林海雪原,東南是大海,已經達到了古代交通能力的極限(現代這些地理障礙同樣不易克服),國土處於一個巨大的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天險和戰略縱深對國防有利。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樣地理環境相對封閉,但是,西北部留了一個開伯爾山口,歷史上中亞、西亞各族征服者魚貫而入,種姓制度就是歷次征服留下的歷史遺產。

周邊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本身古代農業經濟發達,現代周邊有日韓等發達國家,北方的俄國也屬於歐洲先進國家,對經貿往來相對有利。印度周邊的巴基斯坦、緬甸、南亞各小國普遍比印度經濟落後,如同身處落後國家扎堆的非洲、拉丁美洲。

綜上,單論地理位置,印度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再加上人的因素,則印度的情況更復雜,大約300種以上的地方語言,溝通就是巨大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