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記敘文寫作


淺談初中記敘文寫作

張 芳

一、立意:反覆斟酌

在進行記敘文寫作之前,學生一定要明確寫作意圖,這樣才能對文章主體內容進行更好的構思。文章立意的深淺是評價一篇記敘文優劣的重要標準。因此,在提筆寫作之前,學生要學會將內心感性的一些想法上升到更理性的層面。

1.善於發現

筆者曾批閱過一篇名為《習慣》的優秀記敘文習作,這個學生寫的是自己的父親戒菸這件再平凡不過的小事,但這個學生卻將文章立意上升了一個層次。父親是愛煙之人,雖然也知道吸菸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卻欲罷不能。但有一天父親聽到他的學生在學抽菸時,就用一個父親的身份來勸說他人,結果因為自己本身就擁有這樣的習慣而勸說失敗,此後父親就以身作則,痛下決心戒掉了煙。這樣的立意角度就比普通記敘父親戒菸的痛苦過程深刻得多,讀者也可以透過這樣的立意來了解父親是怎樣一個以身作則的人。這個學生沒有將父親戒菸這件事講述為一個壞習慣的改變過程,可見作者行文立意較為清新。

2.片言立骨

片言立骨,即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來體現文章主旨,再圍繞該詞句展開文章敘述,對該詞句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詮釋。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凸顯文章主旨,使讀者準確而全面地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樂”字頻頻出現,全文圍繞“樂”字來描寫,有效突出了作者的內心感受以及文章的“主心骨”。

二、穿插:兼顧情理

記敘文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個人情感或思想境界,因此如果能夠在敘事的過程中穿插一些抒情或議論的語句,則能夠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1.事理結合

記敘文的寫作對人物感情的刻畫以及對事件的認識應當在敘事過程中有所體現,對人物的評價應當直接而客觀地表現出來。但有一點需要學生注意,對人物和事件的評價應當從記敘內容中提煉,而非無中生有、憑空捏造,語言表達、敘事抒情的過渡應自然不生硬,不能牽強附會。比如,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魯迅的《故鄉》一文,文末的一句“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被人們作為至理名言傳誦至今。這種如詩一般的記敘方法,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

2.情景交融

對學生寫作而言,在敘事過程中穿插一兩句可以表達內心感受的抒情語句,可以使文章主旨進一步深化,使讀者更加清晰地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比如,在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白楊禮讚》中有這樣一段對白楊樹的描寫:“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可見作者運用的是一種擬人的手法,將白楊樹比為偉岸、正直的人,突出表現了白楊樹堅毅、質樸的美好品格,表達出了作者對白楊樹種種美好品質的讚美和感嘆。

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又要教會學生運用一系列方法觀察生活,同時定期組織觀察交流會,通過師生交流對生活素材進行歸納總結。還可選取課本文章或者課外讀物來讓學生研究、效仿其寫作手法和寫作技巧等等。

(作者單位:張家港常青藤實驗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