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近期淄博一宗案件上了热榜。

一位90后妈妈在自家卫生间里产下一女婴,然后给孩子嘴里塞上毛巾,遗弃了她。最终造成婴儿的死亡,被法院判以4年有期徒刑。讨论区里一片哗然,网友们纷纷认为判4年太轻啦!新生儿难道不是生命吗?谁给你的权力如此糟践生命?

90后妈妈解释:一是害怕公婆重男轻女,让自己在家中失去地位;再就是她的这段婚姻未被自己父母认可,担心被父母责骂。无力的辩解,根本抵不了对一个新生命的罪责!

一个新活的生命刚刚进入这个世界,就被自己最应依赖的妈妈,匆匆的送到另一个世界。为这个孩子感到惋惜,更为这位妈妈感到痛心。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这不是个案:

2018年,莆田市一位未婚妈妈,在出租屋内产子,为了隐瞒自己有孩子的事实,残忍地把孩子杀死;

2014年,惠州市一位19岁的妈妈,在自己宿舍产子,因害怕被人发现,残忍地捅了孩子两刀,并用证件照挂绳勒死了孩子;

2015年,临海市一位妈妈在田地里,残忍地把刚刚出生的孩子砸死。

............

问题来了,父母不是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吗?特别是刚刚出生的孩子,那么的柔弱,那么的可爱,她怎么能忍心下得了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秘密呢?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1.对孩子没有兴趣

犯罪分子对他人不感兴趣。他们的合作止步在一定程度上,当合作精神消耗殆尽,他们就会去犯罪。—— 阿德勒

这个妈妈阐述杀子的理由时,说到她的这段婚姻父母根本没有同意,害怕父母会责怪她,更担心由于私下生子造成的社会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所在的家庭缺了亲子之间的温情,而是充斥着控制和指责。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全力保护好自己,根本不会在乎他人会怎样,在小事上可能会是欺骗,然而到了大事上很大程度会有犯罪的冲动。

上面的案例中的妈妈们,都具有这样的心理,为了自保,可以舍弃一切。而更为扎心的真相是,他们根本对孩子没有兴趣,把她看成了毁灭自己的证据,在那一刻做出荒唐的决定:只有她死,我才能活!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是,父母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阻断了孩子对除了父母以外的情感。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提到社会兴趣这个概念,就是说除了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需要给孩子对外界情感交流的拓展,才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否则,孩子会始终与父母无法分离,被父母言语左右,被父母的评价绑架,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认为自己样样不行,此时自卑情结就产生了。为了避免自卑伤害到自己,找到凌驾于一切的感受,犯罪的行为可能就会产生了。

疫情期间热剧《新世界》,虽说被评为烂剧,不过对于三兄弟性格的细致刻画却到了极点。张鲁一饰演的铁林,是一个具有极度自卑情结的人。他为了证明“我可以出人头地”,到处找“爸”,找“妈”,寻找那份可以凌驾一切的感受,最终不得善果。

你是谁不感兴趣,只在意是否可以有凌驾一切的感受。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2.父母爱孩子的谎言

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武志红

我们总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似乎成为了真理。然而,真相是父母成长的经历,让他们更偏向对感受的认可,与孩子无关。

带着这份感受,给自己带上了面具,以爱为借口,付出的行动却在不断摧残着孩子。

前几天,听到一个妈妈分享她教育孩子的经验。孩子在平常成绩不咋地,但在家上网课却进步飞速。怎么做到的?妈妈对孩子实行24小时,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甚至为了监控孩子的学习,在家安上了监控。

看起来是爱孩子,实际上是爱自己焦虑的感受!这位妈妈的感受是焦虑,由焦虑带来的控制,反而深深的爱上了这种感觉。成绩是提升了,但孩子的内心却种下了一个恶果:小孩是不值得被信赖的,必须在监控下才能做好事情!那么长大之后,他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3.父母爱的是什么?

前面说的那个母亲,说爱孩子,其实最终还是在追寻自我感受。爱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可以凌驾于当下情形之上的优越感。

妈妈拥抱婴儿,表达自己的爱,实际是爱此时此刻心中的喜悦;妈妈打骂孩子,认为这是爱他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愤怒的爱,为愤怒找来了合理的理由;妈妈溺爱孩子,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其实是爱上了那份舒心的感受,为孩子做的越多越舒心。

父母爱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存在带来的感受。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4.从小培养的3种感受

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父母,对感受的热爱也无法改变,那么怎样为了培养孩子正向的感受力呢?需要培养3个感受。

1.至重的感受。

在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一书提到,孩子的六种心理营养,其中之一就是生命的至重。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就可以极大的可能避免自卑情结。具体有效的做法是:假扮游戏。

《儿童心理学》中提到:假扮游戏是孩子与社会链接的第一个通道。不要小看假扮游戏,它可以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对于身份的认同,对于贡献的感恩,对于价值的体现,在假扮游戏里都可以体现。

在一次次重复游戏中,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进入潜意识。具体做法:设置情形+认同身份+鼓励行动。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2.价值的感受

鼓励孩子付出价值,并把价值转化为成果 ,因付出价值而产生的感受,促进孩子养成分享,奉献的习惯。

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阿德勒

举个例子,当孩子主动拿了一个水果来给你吃,你会怎么做?不要拒绝,接受他给你的水果,津津有味地吃了就好。这个简单的做法,却让孩子感觉自己的行为有价值,爱上付出分享的感受。


谎言: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淄博一女子弃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3.温暖的感受

感恩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点。然而,感恩并不是说说而已,也需要从感受上下功夫。感恩,不是行为上的假装,而是真心实意的感恩。

草木为了感谢春天的到来吐露新芽

怎么做呢?比较俗的做法,就是带孩子多做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产生深刻的社会兴趣,在得到别人的感恩的时候,他的内心温暖的感受也就形成了。

那么此时父母的爱着什么呢?他们会爱上这种吐露新芽的感触——那种温暖的感受。

我是翔翊超爸,一名热爱家庭教育,懂孩子,愿给孩子做些事情的老爸。欢迎点赞,评论和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