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用“群體免疫”迎接病毒,考研人應該怎麼看?

在中國舉全國之力抗疫的時候,近日,英國突然宣佈實行“群體免疫”計劃。


翻譯一下,就是英國將不採取隔離措施,任由病毒發展,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也就有了足夠多的人產生了免疫力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而這一計劃要成功,將需要 60% 的英國人被感染,按照國際3.7%的致死率,死亡人數將會達到148萬人左右。


英國用“群體免疫”迎接病毒,考研人應該怎麼看?

1、什麼是“群體免疫”?


英國這個政策雖然聽著顛覆大家的認知,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


專家介紹:群體免疫是說,人或動物中的大比例群體,因為接種疫苗而獲得免疫力,使得病毒的感染鏈被中斷,其他沒有免疫力的人因此得到保護。


人對病原體產生免疫的原理也很簡單:感染病原體後,免疫系統會運作起來,對抗病原體,並且產生“記憶”。下次病原體進入身體時,它就能更快速高效地響應和運作。


因此,當一個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對一個病毒產生免疫了之後,疫情也就控制住了。


英國用“群體免疫”迎接病毒,考研人應該怎麼看?

(黃色的免疫人群隔絕了病毒傳播)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說:“大約60%的人需要感染,才能使英國享受群體免疫。”


想法似乎很不錯,但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新冠肺炎的全球死亡率3.7%,而如果放棄治療,英國的死亡率只會更高。


按照英國政府的政策,所謂的“群體免疫”就是自然的優勝略汰,你能抗住病毒是在進化,如果不幸死掉是活該,誰都不要埋怨,只能怪自己的基因不行。


2、“群體免疫”能成功嗎?


英國人選擇群體免疫,所依據的就是人們用打疫苗的方式主動感染,成功控制了很多病毒的傳播。


疫苗的原理,是用滅活或減毒的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有效抗原等去感染人體,讓人產生免疫。而英國政府的措施是通過讓年輕人自由感染病毒,形成群體免疫,這樣即使是易感的老年人也很難直接接觸到病毒。


聽著似乎有道理,但只要是學過“邏輯學”,就會知道這樣的說法其實犯了“不當類比”的錯誤。


不當類比定義:

所謂類比,就是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類比是一種主觀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作類比的兩個事物之間固然有相似之處,但也與所差別,故從兩者在某些地方相似推出它們在另外的地方仍相似的結論就不具有必然性。

這種不必然性我們就稱之為“不當類比”。


首先,疫苗需要經歷多輪臨床試驗,驗證安全且有效才能上市,副作用較少,致死率很低;而新冠病毒沒有疫苗,英國人將面臨的不是安全的疫苗,而是致命的病毒。從大規模接種疫苗形成群體免疫,無法推出感染新冠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


其次,通過接種疫苗獲得免疫後,免疫者無法攜帶並傳播病毒,能夠對病毒形成阻擋效應;而新冠病毒顯然無法通過阻擋效應阻止病毒傳播。


根據公開報道,新冠肺炎有大量的無症感染者和輕症感染者,這些人本身就存在天然免疫力,但同樣被證實能夠傳染給其他人,群體免疫所需要的免疫者屏障,在新冠肺炎面前可能並不存在。


英國用“群體免疫”迎接病毒,考研人應該怎麼看?

(饒毅對群體免疫現象的說明,藍色免疫群體保護白色易感人群)

可以預測的是,把病毒當做天然的疫苗,會出現的是感染者大規模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就獲得了免疫,繼續活下去。


一百多年前,英國學者達爾文對生物界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百多年後,英國政府把這句話引用到了人類社會。

英國用“群體免疫”迎接病毒,考研人應該怎麼看?

3、“群體免疫”和中國有什麼關係?


英倫三島離我們有8個時區,所謂的“群體免疫”政策原本與我們無關,但英國政府的選擇,很可能讓中國的努力付之東流。


從1月23日起武漢封城,中國選擇嚴防死守,把病毒控制在內部的抗疫方式,調集全國資源、讓經濟停擺,近2個月的巨大犧牲,終於讓疫情迎來拐點。


英國用“群體免疫”迎接病毒,考研人應該怎麼看?

但是英國選擇的“群體免疫”模式,結果極有可能就是疫情失控,進而大規模向外傳播,全球疫情只會更加嚴重。


而即將完成抗疫的中國,為了防止境外病毒輸入,不得不無限延長管控的時間。疫情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徹底結束,已經不可預測。


在延長管控的時間裡,中國需要繼續消耗多少成本、增加多少人力物力、花費多少財政預算、國民經濟受到多少打擊,完全是不清楚的謎團。


4、和考研人的關係?


中國抗疫的時候他們在隔岸觀火,而自己面對疫情的時候直接躺平,是不是想到了考研人常說的“海恩法則”。


海恩法則(Heinrich's Law)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事故的發生是各種小隱患積累的結果。


對於小隱患的忽略,對於疾病的無知,對於自身的狂妄自大,造就瞭如今的悲劇!


就在不久之前,中國舉國抗疫,甚至讓14億人禁足在家,終於才找到了有效的抗疫方法,而在此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卻在忙著給病毒加上“中國”的前綴,在火燒到自己頭上之前,甚至都沒有想過去囤一點口罩。


再來看看考研作文題目,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話題?


2020管理類聯考論說文真題:

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採用了斯沃克公司的零配件,該公司的密封圈技術專家,博易斯喬利,多次向公司高層提醒,低溫會導致香蕉密封圈脆裂而引發重大事故。但是,這一意見一直沒有受到重視,1986年1月27日,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的氣溫降到零度以下,美國宇航局再次打電話給斯沃克公司,詢問其對航天飛機的發射還有沒有疑慮之處,為此,斯沃克公司召開會議。博易斯喬利堅持認為不能發射,但公司高層認為他所持理由不夠充分,於是同意宇航局發射,1月28日上午航天飛機離開發射臺,僅過了73秒後,悲劇就發生了。


2018管理類聯考論說文真題:

有人說,機器人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做那些人類做不了的事,而不是代替人類。技術變革會奪取一些人低端繁瑣的工作崗位,最終也會創造更高端更人性化的就業機會。例如,歷史上鐵路的出現搶去了很多挑夫的工作,但又增加了千百萬的鐵路工人。人工智能也是一種技術變革,人工智能也將促進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人則不以為然。


除了寫作,我們的考研其實也是這樣。明知道7個月後可能面臨時間不夠、書沒看完、基礎沒打牢等問題,但現在就是不願意花點時間來學習。


無數次大家聽著一些學長學姐遺憾的考研故事,無數次的教訓每年都在上演,但還是有很多學生要等到考完試再問:沒過線怎麼辦?


考研不易,希望同學們不要“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