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紅俘三團”的抗戰


西路軍“紅俘三團”的抗戰


1、西北國際大通道的重要地位

1937年7月25日,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不久,日本宣佈封鎖所有中國沿海港口。中國東部沿海各省隨即時刻處在侵略者的炮火威脅之下。日本為阻斷國際援華、打破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竭力用軍事和外交手段在中國周圍建立一堵“隔離牆”。

面對一個已經準備幾十年的先進工業國陸海空三軍的立體攻擊,僅有陸軍應戰的中國迎戰乏力,接受國際援助、完善武器裝備、開拓新的國際交通線迫在眉睫。這是中國支撐持久抗戰的一個重要條件。資料顯示,西北國際交通線就是一條以新疆迪化(烏魯木齊)、甘肅蘭州、陝西西安為聯接點,包括空中航線、陸路運輸等功能構成的交通線路。這條線路包括了西蘭、蘭新等公路,既是曾經的漢唐絲綢之路,又是西北境內主要的交通幹線。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緬甸被佔,滇緬公路完全斷絕。一時間,西北交通線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聯繫通道。

1937年11月,就有100多架前蘇聯援華飛機來蘭州。從此,西北國際交通線,逐漸發揮了它的作用。1937年秋到1938年夏,有裝備20個陸軍師的武器(除步槍以外的武器)通過這條線路運往各個抗日戰場。大量的軍用物資,經西安、蘭州、迪化(今烏魯木齊)三個節點城市,沿著西蘭、甘新公路,源源不斷運到各個抗日戰場。1938年1月,前蘇聯政府援助贈送中國500輛汽車。這些汽車帶著國民政府特地在前蘇聯訂購的1500噸汽油。一路跋山涉水,輾轉而來,經過永登,駛向蘭州。

截至1938年底,蘇聯運抵中國的武器包括94架伊-16戰鬥機、122架伊-15戰鬥機、94架轟炸機、120挺航空機槍、82輛T-26坦克、20門76毫米高射炮、180門37毫米反坦克炮及49萬發炮彈、50門45毫米反坦克炮、1000挺馬克西姆-託加萊機槍、300挺馬克西姆機槍、3000萬發機關槍槍彈、1500挺傑格佳廖夫機槍、360門76毫米野炮及36萬發炮彈、80門115毫米榴彈炮及8萬發炮彈、1000萬發步槍子彈、746輛汽車以及大量的零部件和裝具。

1939年起,歐洲燃起戰火,捷克、法國、比利時、丹麥等中國武器傳統供應國皆戰敗淪陷,供應源被斷;德、意兩國已與日本結盟,也不可能再援華;英國和美國還在繼續為虎作倀。

1939年至1941年,只有蘇聯一家在繼續對華供應武器裝備。

據統計,這一時期,蘇聯輸華的武器主要有224架轟炸機、326架戰鬥機、44架教練機、770輛汽車、200門37毫米反坦克炮、50門76毫米山炮、250門高射炮、約150萬發炮彈、6920挺輕重機槍、5萬支步槍、1.5億發子彈、31000枚炸彈以及大量其他軍火物資。這些軍火支撐著中國軍隊渡過了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

除提供優惠貸款和大量軍火外,蘇聯分別於1938年3月和7月、1939年6月提供了3筆,總計2.5億美元的對華信用借款。其利息之低,償還條件之優厚,為世所罕見。

從1937年至1942年間,總計有超過300名蘇聯顧問來華幫助國民政府訓練軍隊並參與重大戰役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此外,蘇聯政府還直接從蘇聯空軍中調撥飛機交中國使用,並組織蘇聯空軍志願人員來華助戰。蘇方人員來華後立即擔負起兩項任務:一是直接參加對日空戰和轟炸,二是培訓中國飛行員和航空技師,重建中國空軍。1937年10月下旬,第一批蘇聯志願航空隊赴華。兵力最高峰時,曾達到戰鬥機、轟炸機各4個大隊的規模。蘇聯志願航空隊的成員採取輪換形式,先後來華參戰的有2000多人,像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寧、特霍爾、赫留金、布拉戈維申斯基等著名空軍將領都曾通過西北國際交通線路來華與日軍作戰。

可見西北國際交通線路的重要。

2、“紅俘三團”參加了西北國際大通道蘭州至武威短的修建

西北國際交通線路通過的地方,都是以前的絲綢之路古驛道。這些道路自左宗棠進軍新疆後,就再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維修。可以用年久失修、路況不堪負重來形容。有些地方,左宗棠整修陝甘大道時架設的橋樑,早已坍塌了。人們只能蹚水而行。

面對緊張的時局,艱難的交通運輸條件。一邊搶修西北國際交通大動脈,另一方面,針對西北,地域廣袤,路途遙遠,乾旱缺水的地理實情,採取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1937年3月,甘青公路建設重新啟動,到1939年9月甘青公路基本完工。

1937年4月,馬步青騎五師師部從武威送來西路軍紅俘人員約1200人,交駐防永登的騎五師補充旅(旅長馬呈祥)接收,組成了以王繩祖為團長、楊明庭為團副的步兵第3團。由於該團士兵由紅俘人員組成,故被稱為“紅俘三團”。全團共編3個營,每營4個連,每連人員有100左右,營長、營副、連長、大連副、司務長及其上級人員由馬步青派人擔任,其餘的均系紅俘人員。

紅俘三團到達永登後,先進行了一個月的軍事訓練。5月,全團到苦水至永登縣城一線修築甘新公路和在沿路栽樹。8月,全團返回永登。在此期間,紅俘人員備受虐待。馬部軍官肆意屠殺紅俘人員。馬呈祥曾命令將紅俘人員中的傷病員殺害於東關紀家岔,分三個坑掩埋。馬步青部隊的軍官馬平福和馬貞祥為了進行報復,竟在營房後面(現縣招待所後院)活埋了紅俘人員40餘人,僅1938年2月,就曾挖出紅俘人員的屍體29具。紅俘人員忍受不了敵人的欺壓和虐待,許多人冒死逃跑,被抓回來的三人亦被槍決。還有一個紅俘人員,因堅決要求抗日,也被拉到永登東山根殘忍殺害。

3、“紅俘三團”部分將士奔赴前線殺敵。

1937年8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暫編騎兵第1師第2旅旅長馬祿,從紅俘三團挑選了200名紅俘人員東去抗日,去陝北、洛川、潼關、耀縣、臨潼等地。到達陝北後,紅俘人員逃出去延安的有20多人,回家的有120多人,未東去的紅俘人員去烏鞘嶺繼續修公路,於同年9月返回永登。

9月底,在國共合作抗日的新形勢下,馬呈祥派團副楊明庭、大連副朱滿朝(永登縣何家營人,後留延安參加紅軍,解放後曾任寧夏吳忠自治州檢察院副檢察長)等帶領餘下的紅俘人員,送交國民黨第八戰區,然後轉送延安,之後,奔赴抗日前線。

西路軍“紅俘三團”在永登近一年的艱難修路,雖然受盡屈辱和磨難,但參加了西北國際大通道的修建,為保證抗戰戰略物資運輸、特別是蘇聯援助物資的運輸創造了條件,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磨。

西路軍“紅俘三團”的抗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