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正在阅读本文的你,一定听别人对你说过:“没关系,做自己”、“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来,一切都会好的”,也一定曾见过这样的文章或者文章标题:

《做自己,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活法》

《你最好的样子就是做自己》

《如何做自己,是一生的修行》

《做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我实在不擅长社交,那就做自己好了》

《做自己,究竟有多爽?》

《勇敢做自己,你也可以成就一切》

《人性的优点,做自己,不解释》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也是从一句“做自己”说起。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故事主人公:埃米尼亚·伊贝拉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哈佛商学院巡视委员会成员,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职业与领导力发展方面的专家,主要研究领导力发展、人才管理以及女性事业发展,著有畅销书《能力陷阱》、《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


故事正文


<code>                                                              Ⅲ 去听有经验的老教授的课/<code>

伊贝拉在哈佛大学给MBA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她在课堂上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组织一场高度互动的讨论。结果就是那堂课的评价很低,伊贝拉很快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建立威信。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code>                                                                      Ⅱ 老教授的建议/<code>


很多老教授试着帮助伊贝拉,很好心地给了她很多建议,差不多都是同一个说法:“你应该要在课堂上做真实的自己。”于是她按照老教授们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想法,事实是在课堂上暴露了过于真实的自己:过于学术、过于紧张、过于无趣以及与学生们的互动太少。课堂效果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糕。


<code>                                                              Ⅲ 去听有经验的老教授的课/<code>


之后,伊贝拉花了很多时间去听有经验的老教授的课,但是她很快发现老教授们在课上所说的东西都比较个性化:他们自身的逸闻趣事,自己的生活中所获的经验所闹的笑话,甚至是他们走路和说话的方式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把课堂变成一个剧院。伊贝拉不知道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老教授们上课的方式看起来不是那么严肃,但伊贝拉不确定是否想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上课。

直到有一天,一位很有名的教授给出了让她永远难忘的意见——

我们的目的是要在课堂上建立威信。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你在教室里不停地走动,你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在座的每一个学生知道,这里是你的地盘,而不是他们能肆意妄为的地方。看看有谁在看《华尔街日报》,有谁认真听课做笔记,有谁的书上还是空白的。如果有做笔记的,看看他们所做的笔记是否与课堂内容有关。

和他们来个零距离接触,在他们耳边悄悄讲话,手搭在他们肩上,拍拍他们的背,告诉他们即使他们坐在教室最中间的位置,你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表现,你可以挤进去。

看到学生带了食物,你要是饿了,可以上去吃一口,那个时候他们就会知道这里是你的地盘,而不是他们的地盘。只有在你达到这个目的以后,才可以开始给他们讲上课的内容。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伊贝拉被这个建议吓到了,她更喜欢用她自己的方式来上课,尽管效果不好,伊贝拉会花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备课,确保对所讲内容了如指掌,这样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回答不了学生问题的情况。但情况越来越糟,所以伊贝拉不得不考虑尝试这位著名教授的方法。

<code>                                           Ⅳ 从简单完成教学内容变成一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code>


最开始尝试的几次,结果有好有坏。伊贝拉作为一个很严肃的研究者,这种教学方法与其价值观不符,表现得很不自然,让她自己觉得很不舒服。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她表现得太过亲密。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学生的关注,一段时间以后,效果越来越好,这种授课方式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有趣。这样的课堂氛围也让伊贝拉变得放松,也越来越了解她的学生们,了解了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想要学到什么。我的教学目标从完成教学内容变成了一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体验。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阅读与思考


通过上面的故事,你还认为做自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做自己是一个无止境的话题。很多书都是写关于在工作中如何做真实的自己,也有很多课程教你如何做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做真实的自己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常常去做太多频繁的转变。

在我们要努力提升自我的时候,真实感就像是一个罗盘,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它帮助我们进行选择,朝着目标努力;

但是当我们想要试着转变自己时,真实感就像一个锚一样,很容易会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很多时候,是我们误解了真实性,当我们要转变到一个新的不熟悉的角色时,过于高估了真实性的重要性。当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时,就会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是个骗子,然后就以要遵从真实的自己为借口,继续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而事实是,想要重新塑造真实的自己的方法是——在你的舒适空间范围之外去做事。

为了进一步说明,给大家介绍一组词语:

“坚持真实者”

不愿意根据环境而变换自己,会认为这样做会使得远离了自己最自然的风格,从而导致不能做真实的自己。他们的“自我”定义包含的东西太多,不仅包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还包括他们的领导、演讲、穿着以及行事风格。

“随机应变者”

与“坚持真实者”相对应的是“随机应变者”。他们愿意且能够自如地适应环境的需求,同时不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很虚伪的内疚感。他们比别人更擅长角色的转变,而且在转变时也更加自然。灵活的处事方式让别人觉得他们更像领导者。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变色龙”奥巴马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是一名随机应变者。评论家加里·威利斯将他总结为:“如果别人说他不是纯黑人血统,他就会告诉他们,他比大多数美国黑人和非洲的联系更直接;如果别人说他不完全是美国人,他就会说他的母亲来自美国中西部。他就像一只变色龙一样,不停地变化身上的颜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真诚,而是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

奥巴马不断地努力扩展自己的不同风格,还会根据听众来变换自己的演讲口音和节奏。给商人演讲,他就直截了当;给退伍军人做演讲,他则轻松随意。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他知道自己应该要换上哪一层合适的皮肤。有人说正是这种“变色龙”特质造就了奥巴马。

“随机应变者”和“坚持真实者”处理事情时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一别人怎么看你,你得到多少建议,以及你对工作和自己的认识程度这些方面都会很不同。


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到底该不该“做自己”?


写在最后

对于任何一个终身成长者来说,做自己都是一个陷阱。

想象一个场景,你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件事,别人也没有很好的建议给到你,而什么都不说又显得没有礼貌,于是,就只好随口说句:做自己啦,放轻松啦。

而你,却当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