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必須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並重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深刻指出,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並重,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開發式扶貧同保障性扶貧相銜接。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深化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增強貧困群眾發展內生動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時就指出,“擺脫貧困首要意義並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光山縣考察時強調,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後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只有正確處理好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的關係,抓住志氣、智慧這個內力、內因,充分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脫貧致富的能力水平,才能確保穩定脫貧、實現長遠發展。

雲南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當前,雲南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今年將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圓滿收官。但是,作為欠發達省份,雲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加快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艱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弱項依然明顯。因此,幫助貧困群眾補齊“精神短板”,擺脫思想貧困、精神貧困,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是雲南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重點和難點。

脫貧攻堅以來,雲南圍繞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在政策引導、教育培訓、表彰激勵、文化扶貧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西疇精神”宣講等一系列活動,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經過幾年的努力,貧困群眾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積極轉變,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扶智扶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工作中扶貧與扶志扶智相脫節的情況仍然存在,解決精神貧困問題比解決物質貧困問題更難,補齊“精神短板”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更要看到,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思想貧困、精神貧困導致的新情況新問題也會不斷出現,更需要深化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讓脫貧和發展具有更強勁的內生動力。

從實現穩定脫貧的層面看,2019年雲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95%,絕大多數貧困群眾已經實現脫貧,剩餘未脫貧人口中大多是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等,但還有少部分則是因為還存在等靠要的落後思想,安於現狀,甘於貧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裡有無這種意識。如果頭腦裡沒有人窮志不窮的骨氣、脫貧致富的願望、勤勞實幹的韌勁、艱苦奮鬥的精神,外部的幫扶措施再多、力度再大,脫貧的目的也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因此,脫貧攻堅越深入,補齊“精神短板”問題也越重要、越緊迫。

從實現長遠發展的層面看,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脫貧攻堅戰解決的只是絕對貧困問題,相對貧困還會長期存在,特別是對於雲南這樣欠發達省份來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脫貧後實現長遠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的,貧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條件,決定了它的發展變化只能是漸進的過程。根本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滴水穿石”般的韌勁和默默奉獻的艱苦創業精神,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脫貧摘帽只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奮鬥依然是不變的時代主題。但是當下在農村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值得關注,有的群眾脫貧後,不思進取、小富即安;有的群眾剛實現脫貧卻由於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原因迅速返貧;有的群眾學習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能力弱,對農業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低,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難以滿足推廣運用農業新技術的需要;有的群眾發展產業缺乏市場意識、生產經營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弱,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等等。透過這些現象可以看出,隨著脫貧攻堅的有力推進,農村生產條件、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了,但群眾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根源都是沒有很好的把“富腦袋”和“富口袋”結合起來,沒有解決好扶志扶智的問題。對於這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硬傷和攔路虎,如果不能及時有效解決,不僅會嚴重影響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還會成為制約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千百年來形成的落後觀念和習俗比解決貧窮更難,提升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也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因此,扶志扶智是一項長期的戰略工程。雲南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加之貧困群眾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與外界交往偏少,很多人還不會講普通話,扶志扶智工作難度更大、責任更重、要求更高,需要我們更加重視精神脫貧,在紮實抓好扶志教育、技能培訓、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等工作的基礎上,創新理念思路,探索有效方法,破解工作難題,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振奮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精神風貌,切實解決部分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注重深化教育引導。精神貧困是思想觀念層面的問題,解決精神貧困問題就是引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的過程。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要用通俗易懂、潤物無聲的方式,組織引導貧困群眾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讀懂“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弱鳥先飛”等重要觀點的深刻含義,提高思想認識,改變思想觀念。發揮好政策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加大對黨的脫貧攻堅政策的宣傳解讀,幫助貧困群眾更好地知曉、理解政策,積極主動參與政策落實、得到幫扶,獲得更多實惠,讓貧困群眾改變落後觀念、樹立脫貧信心。針對農村群眾信息獲取方式的新變化,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運用好微信群等新媒體平臺,拓展貧困群眾信息資源獲取渠道,提高扶志扶智教育的及時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努力破除思想頑疾。

注重走好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脫貧攻堅中踐行好群眾路線,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發揮好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形成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強大合力。上下同欲者勝,與民同心者興。一方面,要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始終根植於群眾,相信群眾的智慧,尊重群眾的意願,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根據貧困群眾實際量身定製切實可行的扶貧措施,改進幫扶方式,為貧困群眾發展創造條件,這樣才能贏得貧困群眾的認同和積極響應,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另一方面,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把黨的聲音傳遞下去,把黨的扶貧政策落實下去,把脫貧致富奔小康轉化為貧困群眾的自覺行動,靠努力奮鬥實現幸福生活。

注重提升能力素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就業能力、生產經營能力,是實現從“輸血型”扶貧轉變為“造血型”脫貧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扶智最根本的就是發展教育。要健全教育扶貧制度體系,突出抓好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保障貧困群眾子女獲得教育機會、教育資源和教育資助,提高雲南邊疆民族地區貧困群眾科學文化素質,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拔掉窮根。針對雲南大部分貧困群眾居住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市場發育不健全,群眾商品意識淡薄的現狀,要發揮產業扶貧帶動作用,科學評估貧困戶意願和能力實際,積極發展符合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產品附加值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讓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中掌握髮展產業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目前全省各地已普遍開展對貧困群眾的農業技術培訓,要聚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培訓工作力度,突出信息、知識和技術等方面內容,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實現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注重強化典型示範。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具有強大的示範、導向和引領作用,感染和引導貧困群眾樹立進取意識,增強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做有標杆、幹有方向。近年來,雲南選樹了一批立足自身實現脫貧的奮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鬥志,取得了良好成效。要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持續挖掘、選樹、宣傳脫貧攻堅先進典型,評比表彰脫貧示範戶,總結推廣脫貧致富成功經驗,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形成見賢思齊、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鮮明導向和良好風尚。“農民院士”朱有勇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先進典型。要以朱有勇和他的科研團隊為榜樣,打造一批紮根貧困地區,帶領貧困群眾依靠科技發展產業的專家團隊,在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種選育、品質提升和品牌創建上取得新突破,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注重涵育文明鄉風。鄉風是維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加強文明鄉風建設是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落後的風俗習慣,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改善農民精神面貌。雲南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要發揮紅色文化的扶志作用,用好雲南的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紅色精神,助推文明鄉風建設,更好教育引導貧困群眾增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信心決心。雲南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諸如向上向善、自強不息、勤儉持家等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方式,助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營造向上向善、積極進取的社會氛圍。(作者:雲理軒 執筆:田仁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