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大虫子和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有四亿五千万人口,日本约有一亿零五百万人口(含殖民地),如果简单的推算,中国的“可动员人口”是日本的四倍有余,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行现代兵役制度的国家,采取的是“征兵制”。而国民政府虽然也颁布了《兵役法》,但由于内乱和执行不力,实质上仍然沿袭唐朝以来的“募兵制”,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差距。



(海军陆战队少年兵)

所谓“征兵制”就是军人征召制度,日本以法律规定全国从17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除不符合体检标准或特殊情况外,一律要服兵役,如此使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丁数量庞大。1937年7月,在长时间兵役制度的培训下,日本已拥有现役兵员38万人(17个师团),预备役兵员73万8千人,后备役兵员87万9千人,第一补充兵157万9千人,第二补充兵90万零5千人,合计448万1千人。

而如果在战争时期将征兵年龄上下浮动一些,则可动员人口即可迅速膨胀,日本前后动员数量超过1000万人,因此尽管日军在战争中阵亡200多万,按因伤致残1:1计算,到战争末期日本陆海总数仍然有700多万人,是基本合理的。因为在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筹划“本土决战”时,再次放宽了征兵年限,一口气新建了69个师团,已经达到了男子“全民皆兵”的状态。



(这身高也是醉了)

而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募兵制”,是指军队进行招募和民众的“应募”,完全是一种自愿性而非强制性行为,并且募来的兵员质量也无法掌控,同时“好男不当兵”的封建思想也使军人成为一个并不高尚的职业,与日本的军人地位存在天壤之别。国军革命军除现役的170余万人外,没有预备役部队,后备兵员仅是1936年才完成训练的区区50万壮丁。

如此巨大的反差造成的恶果就是,一旦战争进入长期化时,日军有充足的预备役和后备役兵员来补充战损,基本能迅速恢复野战部队因伤亡而下降的战斗力。而中国军队只能以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匆匆培训一二个月的新兵补充缺额,各野战军或师战斗力直线下降,因为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甚至放过枪的士兵越打越少。



更要命的是,由于民国军队的迅速溃败,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人口密集区很快沦入敌手,丧失了大片可征兵基地,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可动员人口的基数。抗战期间四川兵、河南兵、贵州兵、湖南兵、陕西兵数量较多,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其它人口大省都在日军控制之下,总不能去敌占区招兵吧?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有1335万壮丁被国民政府送往前线,加上战争爆发前的不足200万军队,堂堂人口大国其实动员起来的总兵力只略多于日本。如果再考虑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双方的战斗力总和是显而易见的,到日本投降时,关内外日军总数约204万人(山海关以南109万人),其它都在本土和太平洋战场。



(日本陆航少年飞行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总兵力约241万人,还基本能够保持18到25岁的现役动员年限;到1943年总兵力达到381万人,动员年限已经扩展到17到45岁,已经是穷兵黩武了;到1945年又突击扩军240万人,加上1944年征召的90万人,总兵力高达715万人,征召年限已经扩大到15到60岁,如果加上伤残数字,动员人口肯定超过了1000万,这个国家已经整个的疯狂了。

1945年6月,日本人干脆颁发了最新的兵役法,规定17到40岁的女子也有服兵役的义务,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也充分说明了其实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也到了极限,士兵素质急剧下降。而现代战争毕竟不是数人头,精壮男子和战争资源的枯竭,使日本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美国大兵来帮忙)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是人口基数。

很多人认为日本是小日本,其实日本领土面积比法国、英国都要大,并不小了。

就人口来说,日本早在古代战国时期就有1000多万人口,在世界上来说也不少。

二战期间的1941年,日本人口普查结果是1亿372万7610人。而不是我们所知道的7800万,这主要是包括了朝鲜、台湾等殖民地人口。

而同一时期,英国人口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德国7200万,都不如日本。

只有领土面积辽阔的苏联和美国人口比日本要多,苏联人口1.6亿,美国人口1.3亿。

而苏联在二战中,仅仅战死的年轻男人就有1000万,负伤高达2000万,总数达到3000万,占到苏联人口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见,苏联征集了多少人民加入部队。

按照苏联这种标准,日本凑齐一二千万人参军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是兵役制度。

不是说所有的男性老百姓,发一支枪就能打仗的,还要经过训练。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执行义务兵制度,所有成年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

当然,和平年代不需要每个人都当兵,但日本仍然大量招收士兵,目的是进行兵员储备。

1927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规定所有19岁男性必须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

体检分为5类,其中最后两类为有病或者体力严重不合格,不需要服役。

剩余三类,除了第一类必须进入现役部队,以外,另外两种必须服补充役和国民兵役。

服现役的日军士兵必须经过2年的严格训练,服役满了军队又不需要打仗,他们才会退伍转为预备役。预备役也是需要进行训练的,等于是准军人。

预备役期满后转入后备役。后备役每年只需要训练几次,相对轻松。

但只要一开张,预备役和后备役都可以迅速成为作战士兵,编入一线部队。

在1937年之前的10年,日本每年的现役士兵就有10多万规模,10多年就训练了200万人。这200万人随时可以作战。

另外,日本每年还有数量相同的服补充兵役的士兵。这些士兵需要在兵营内接受4个月的短期训练即可,训练结束后即返回家中。

虽然他们训练较差,但毕竟是有过初期训练的。

一旦爆发大战,这些200多万人会被紧急招入部队,进行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后就可以作战。

所以,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日本单单预备役和补充兵役可以随时作战的士兵,就有400万以上。

而日军本来就长期保持较大规模,可以轻松编组四五百万大军。

这种部队,对于侵华来说就足够了,毕竟战争爆发式,国军也就100多万人。在国军兵力最鼎盛时期,也不超过400万,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也就200万人。

第三,强大的现役部队训练能力。

一般认为,最适合服兵役的年龄是18到22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体力最好,耐力最强,更重要的是通常没有接触社会,思想简单,容易服从命令。加上没有妻儿老小,作战敢于拼命。

日本在1937年开战的时候,就立即征召符合年龄的青年入伍,将体力符合要求的编组为现役军队。

在1937年第一年,日本就训练了30多万人,随后每年都增加。

日本当时人口基数巨大,基本每年都有60万以上的男青年达到18岁,满足了服役的需要。

而整个八年抗战,日军损失不过100多万人。也就是说,日军每年训练的部队,用于补充侵华战争的伤亡绰绰有余。

而太平洋战争,是从1941年底才开始的,当时日军已经训练了大量现役部队,准备和英美开战了。


就兵役上来说,军国主义的日本做的非常不错,比很多列强做的都要好。


萨沙


 首先看一下二战时期的日本总人口,1940年:七千一百九十三万。 1945年:七千一百九十九万 。按照适当时世界适龄劳动力占总人口60% 的普遍算法,日本适龄劳动力人口约有4200万。除去女人大约一半数量为2100万,也就是说日本有2100万战争人口潜力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基本没有和日本成建制的日本关东军大规模作战,中国八年抗战的主战场,也就是在关内与日军“中国派遣军”作战的战场。我国的历史书中也都称抗战中敌后的游击队抗击侵华日军的60%,也只计算日军“中国派遣军”力量,因当时国共双方都没有多余力量派军队到东北去打击关东军(抗战结束后倒是上演了进军东北的争夺战)。但在提到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总数时,又加上关东军的数字,确实是百分之六十。只要查看日军战史就清楚,二战中关东军从来就是以苏军为主要作战对象,后来全部 覆灭于苏联红军之手也证明了这一点。下面谈一谈具体数字。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锐大多抽调给南方军,质量已稍有下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随后面对美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攻,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南方军成为最精锐的战略集团,“国内军”为抗击美军登陆本土也通过总动员而空前膨胀。关东军全部精锐师团和“中国派遣军”大部主力师团都调往太平洋加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实际上成为战略预备队,质量空前虚弱。中国抗日战场也就进入了双方僵持阶段。战争末期关东军新成立的24个师团,战斗力仅相当于原有的8个师团;“中国派遣军”27个师团,大多是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战斗力较弱(只剩下第3、13师团战斗力较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120个师团,不但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171个的70%,而且云集了绝大部分精锐师团。投降时日军总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大约15%;关东军向苏军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0万,占76% ,当然这其中包括日本本土决战计划的日军,也就是包括后方未开进前线的军队,所以数量较大。

  有的资料显示中国受降日军不是105万,而是128万,哪个正确?这是因为,中国受降的日军除包括“中国派遣军”外,还有驻台湾的日军(16万人),以及越南北部的日军和侵华日本海军。越南北部的日军属南方军序列,按照就近原则投降中国;在台湾的16万日军属日军“国内军”第10方面军序列,主要抗击美军登陆(1944年美军将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确有登陆台和菲律宾之争),中国军队当时当然不可能有实力渡海作战。因此尽管台湾的日军向中国投降,只是按照台湾属于中国的原则。


白羽摘雕弓


在整个侵华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5万余人,中国军民共击毙、击伤日军255万余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人数的89%,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一半 中国军民共击毙那有这么多,日军资料和美军资料上写的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共伤亡133万,这正好和我们中学历史学的日军在中国伤亡133一致,但是这里面伤亡二字要好好理解,日军其实是亡40万伤93万,中国歼灭的40万是相当于日军总死亡人数的22%。

   1937年“七·七事变”前日中军事力量相比 陆军:日本有常备师17个,约38万人,但可以三倍动员,预备役678.8万人。中国总兵力210万人,日中比率为1:5.7。日本陆军兵力数量上虽少于中国,但其训练有素,且武器装备精良。空军:日本有91个飞行中队,共2700架飞机。中国有各式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305架,比率是8:1。海军:日本有舰艇200余艘,总吨位190万吨,名列世界第三位。中国有新旧舰艇66艘,总吨位59034吨,比率为13:1。 日军侵华的总兵力,东北地区一百余万,关内一百余万,在整个侵华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5万余人,中国军民共击毙、击伤日军255万余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人数的89%,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一半。

   二战中日本国内兵员动员能力概算的话应该在500万左右,当时,日本人口7300万,除去老人儿童妇女,适合当兵的兵员应该在1000万左右,但是再除去工业农业等部门需要的人口数量,也只能有500万左右了。当然,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狂人,很多老人儿童妇女充实到了工农业上,解放出了一些青壮年,但是这样的话,就属于竭泽而渔了,会大大降低日本支持持久作战的潜力。实际上,到了二战末期,日本军队里已经有了很多的少年中年人,也就是说其兵员已经枯竭了。如果再考虑上空军,海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日本兵员动员能力还要再下降一些。因为即使有了武装的武装平民依然是平民,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熟练掌握武装使用和应用技巧的才能称之为士兵.





忘川秋水981296133


  1. 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

  2. 1940年,日本总人口7193万

  3. 1945年,日本总人口7199万

三组数据大概可以说明日本二战时期人口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二战时期日本人口稳定在7000万左右。

如果按照联合国可劳动人口占总人口60%的算法,那么,二战时期日本的可劳动人口大约达到了4200万左右。如果按照男女比例1:1计算,日本有2100万的战争人口潜力,所以日本国内的兵源完全可以支撑日本打完整个二战。

当时日本国内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

二战时期日本军事教育已经普及到了中学,军事体操成为了日本学生必学课程之一。学生们还必须通过军事考试,如果军事考试不及格,可能会无法毕业。

二战末期的时候,当时的日本做到了全民皆军,成年男子参军毫无疑问,就连十几岁的娃娃或者是女性都会被编入军队。

臭名昭著的“神风特工队”,敢死队成员基本上都是未满20岁得娃娃兵。其次,日本军队的来源并不仅仅是依靠日本本土的补充,日本也有许多仆从国,比如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这些都是它征兵的来源。

或者在被占国直接补充兵源,比如在中国就有很多伪军。


是阿维啊


日军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兵力来源,并非所有的士兵都是日本人。在日军中不乏有朝鲜人,甚至有台湾人,

这点也不奇怪,毕竟这些地方都是日军占领地而且占领的时间也不短。日军想要在占领的地方招兵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当时的朝鲜也不是什么强国,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说是非常的差劲。最初对朝鲜的征兵是志愿招兵,并且给予朝鲜加入日军的很多特权,并且宣称这是赋予“皇民”的特权。1938年2月,日本颁布了针对朝鲜征兵的《朝鲜人陆军志愿兵令》。

日军又给予了不错的参军福利,可以说是直接让参军的朝鲜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有了这样的好处身处在水深火热的朝鲜人民自然踊跃报名参加日军,因为这是走出困难生活的道路,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幸运石。这样一来,无论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曾经雍容华贵的达官显赫都积极的报名参军,

直到二战后期日军的兵力越来越不够用了,不得不强行在占领地征兵,所以日本在1942年把外朝鲜征兵的志愿形式改成了强征。自此加入日军的朝鲜人越来越多。根据日本厚生省后来的统计,加入日军的朝鲜兵达到了24万人,该征用了86万的朝鲜劳工。

在台湾正式招兵要比在朝鲜招兵要晚的多,知道1945年日军才在台湾全面征兵,先后征兵达二十万人,

日军在二战后期由于战争的消耗,作战兵力急需补充,日军竟然让未成年的少年参军作战,可见日军是多么的穷兵默武。





愉悦读历史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因为当时的日本帝国本来就人多啊

说起日本这个国家,有时候小编还是蛮佩服他们的对于能屈能伸的理解力,当年日本刚刚进入国家时期,听说中国发达,不远万里就跑来中国的汉朝、唐朝称臣学习,而后西方科技文明兴起,眼看大势所趋的又投向了西方的怀抱,到二战发生的时候,日本以及成为真正的资本主义强国,海军实力世界第二,科技发达粮食产量高,这也是日本人敢于发动战争的底气

至于日本岛的兵力为何如此之多,其实很好理解

在抗战开端前,日本本土其实人口就有7800万,这在其时也是一点不少了。其时美国也才1.3亿人,我国4亿人。而且日本在1937年就差不多控制了东三省、朝鲜和台湾,这样就是变相的增强了日本的军力。而且日本为了发动战争蓄谋已久,抽调兵力并不难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从整体上看,日军兵员并不多,尤其是对比苏联德国这种级别的,日军并没有在兵源上占优势。

在二次大战时期,德国总人口在6600万人左右,在战争时期总共动员了大约700万人,兵民比例大约在1比9;苏联方面总人口在1.6亿人,在战争时期总动员兵力2300万人,兵民比例大致在1比8;而日本方面,总人口在7600万,动员总兵力720万(不包含伪军),兵民比例在1比10以上。就此来看,日军在动员部队数量上面并没有很强。可能也就跟美国差不多,当时的美国有1.45亿人口,动员兵力1500万。(以上均为战斗部队,勤务或者民兵童子军没有计算进去)。

日本当时比较占便宜的事是周围国家实力都很弱,比如,日本在东亚战场部署的战机总数才550架,这要是放欧洲随便一个国家都拉的出来这种层次的空军,这才使得日军可以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


优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所在的区,我们暂且称他为太平洋战区,有两个重要的作战区域,第一个中国战区,第二个,南亚和东南亚战区。

中国战区日本部署的兵力,鼎盛时期在四百万左右,而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只派遣了32万关东军,后来在中国东北地区掠夺了大量的资源,我们也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及其匮乏的国家,有了资源的支撑,可供养的军队数量也迅速提高。日本的兵力来源组成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日本本土。日军的主力,七千万人口的日本,战争前后动员了足足1200万军队,这么高的比例,与日本狂热武士道和天皇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个,傀儡政权,军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伪军”,虽然数量也不少,但战斗力颇渣。

第三个,泰国。二战时期,泰国扮演的角色有些多,有一个很亮眼的身份,那就是唯一一个支持日本侵略,认同日本大东亚共荣侵略政策的国家,甚至,日本天皇还曾接待过泰国首相。1942年12🈷️11日《日泰同盟条约》签订,次年,泰国军队随日军出征缅甸。泰国也成为日军重要的物资来源地。

第四个,中国台湾。是的,没有错,20万左右的日籍台湾兵参加了很多战役,地点也包括中国。据统计,共有30304左右阵亡,其中有28000名日籍台湾兵供奉在靖国神社。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前后动员的总兵力在1200万左右,靠着在很多占领区掠夺过来的资源养活。只不过,天道昭昭,掠夺再多的资源,也终撑不起不义的野心。就算日本征用再多的兵,最后也难逃失败投降的下场




运营官达令


这个得看和谁比了。

1 日本自从明治维修之后,工业 科技 教育 医疗等各方面都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相比中国那是高很多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让日本的生产生活品质得到很大提升,换句话说,就是绝大部分人吃得饱穿的暖,有工作,有收入,有句话说的好,饱暖和思淫欲,这不,人口出生数量就蹭蹭的往上涨,加之医疗也比较发达,不说包治百病,除了绝症,其他的都能治好,所以健康的人口就多了,那这些人就是兵源呀,加上小日本从小就给国民灌输什么当兵报效国家,效忠天皇什么,这洗脑程度也是没谁了,所以很多人就跑去当兵,考军校。加之小日本搞的预备役制度和征兵制度比较完善,所以人家的兵力储备很丰富。从明治维新以来,小日本多次对外进行战争,人死了不少,人家的军事实力也没削弱多少,反而靠发战争财,割地,赔款,掠夺什么的,实力还得到提升了,二战之前小日本的海军实力就是世界第三了,所以人家二战的时候才自信过了头,和前苏联打,在侵略中国是同时还跑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和美国佬开战,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到了后期扛不住了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征兵了,简直丧心病狂,到日本宣布战败,中国战场就还剩有一百多万的兵力,日本本土也有一两百万兵力,想想就可怕,反观中国这边,共产党是兵源还好一点,国民党就直接抓壮丁了,这就是差别呀。

个人观点 不足之处请大神指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