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

我們人體是由很多功能相對獨立的臟腑、組織、器官等組成,它們之間的功能也是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的,只有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正常、協調有序,才可以維持健康,才可以跑、跳、說話、思維等。而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也是一個整體。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

一、“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

在《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太陽和月亮每天、每年都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而人“與日月相應”即是說人體的氣血運行、臟腑功能是與日月的移動相互呼應的。如在滿月時,人的氣血多行於表,肺結核病人就易發生大出血。“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句話意思是說人生活在自然界,要從自然界中攝取空氣、飲食等賴以生存的物質,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體,而人體對這些變化也必然相應地作出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這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特點就被稱為“天人合一”。

首先我們來看看四季的更替對人體有哪些影響呢?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溫、夏熱、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動植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如樹木在春天發芽,夏天樹葉茂盛,濃廕庇日,秋天到了,碩果累累,冬天則樹葉乾枯脫落。人體也與之相適應,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來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大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在春天和夏天,氣溫由暖到熱,人體的氣血也容易趨向於體表,皮膚鬆弛,出汗多,穿的衣服輕而薄。而到秋冬季,天氣逐漸變冷,衣著漸漸加厚,皮膚開始緻密,出汗少,尿多等。說明天氣暑熱時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適應;而天氣寒冷時,人體為了保溫,腠理就緻密而少汗,多餘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這些都是人體適應性調節的反映。除了對生理上有所影響外,同樣季節氣候在病理上對機體也有著明顯的影響。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也與季節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每一個季節都有它不同的特點,因此除了一般性的疾病之外,還會發生一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如春季常見溫病,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常見燥證,冬季多有傷寒。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

●太陽昇起,人體的陽氣也充足,神志清明,活動有力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

●太陽落下,人體的陽氣也內收,陰氣足,因此就睡覺休息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

同樣,一天之內的晝夜晨昏變化也影響著人體,如一到天明人就會睜開眼睛,起床,開始一天的活動,到了天黑入夜後,人就會睏倦而上床睡覺休息。這就是隨著太陽的上升、下落,人體陽氣的充盛也隨之變化,人體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隆盛,到了夜晚則陽氣內斂,便於人體休息,恢復精力。也正因如此,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疾病大多是在白天時病情較輕,夜間病情較重。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死亡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如五臟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時間在下半夜至黎明前,肝膽病多在夜間丑時發作或加重,腹水患者有朝寬暮急的現象,即早晨覺得腹部寬鬆,而到了黃昏時分,就覺腹部緊繃不適。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

●夜晚陽氣內斂,正氣衰弱、病重的人病情會加重

二、人體小王國——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腑、組織和器官所組成的。每一臟腑、組織或器官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而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體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人體內部是統一的。因此各個臟腑組織發揮著各自的不同功能,但同時受到臟腑之間的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在整體活動下分工合作,有機配合,維持著生理上的平衡。

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某一個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的臟腑氣血變化有關,也會在其他相關地方表現出來。“有諸內而形諸外”,意思是體內任一臟腑、組織、器官的病變往往在體表有所表現,如面色、舌象、脈象、形體等,中醫特有的脈診與舌診即是建立在此理論基礎上的。如《史記》中記載的漢代名醫淳于意的醫案:一日淳于意遇見齊王王后的弟弟宋建,便告訴他有腰痛,且小便不利,要儘快治療,否則病當傳變到腎,就難治了。宋建說他四五日前因逞強搬大石未能舉起,的確有腰痛,不能小便。而淳于意是怎麼得知的呢?他是通過觀看宋建的面色發現,太陽區域顏色乾澀,兩側腎區及上下部位乾枯無光澤,從而得知。因此,在診治疾病時,就可以通過觀察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來了解和判斷體內的病變,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適當的治療。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

●鼻出血,是人體上部的疾病,中醫有時採用大蒜搗爛敷腳心,引血下行,這就是上病下治的方法,反映了中醫的整體觀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

●淳于意診治宋建腎痺的故事

在治療局部病變的時候,並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整體出發,採取適當的措施。如鼻衄,可以用大蒜搗爛敷腳心,引血下行而止鼻衄,針刺手上穴位治療腰痛等,即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身體上面部位有病的,取下部的穴位進行治療,而下部有病的,則可以取上部的穴位進行治療,這些都是在整體觀的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正是由於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所以對待疾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

在對病人作診斷和決定治療方案時,必須注意分析和考慮外在環境與人體情況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局部病變與全身情況的有機聯繫,這就是中醫學的重要特點——整體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