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真是秦国60万对赵国的45万大军吗?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最著名的的一场战争就是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秦国的六十万对赵国的四十五万,最后赵国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国力消耗的太大了,因此,赵国没有办法只能就此选择了投降!其实秦国的消耗也是有限的,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够胜利,战胜对手。当然也要看两国的实力,谁比较强一点谁就能够坚持到最后。

赵国投降以后,竟然被秦国坑杀了四十万人,赵国老百姓都恨死秦国了,气得牙痒痒的那一种感觉!

长平之战真是秦国60万对赵国的45万大军吗?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长平之战,秦国是现在的(今陕西省咸阳市)攻打赵国是现在的(今河北省邯郸市),六十万大军对四十五万大军。在冷兵器时代,这么多的人去上战场,那得要多少的补给量运送呢?

他们的路线相差着十万八千里,而且以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别说打了,就是走到那里都得要几天几夜的路程。长平是现在的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也不知道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我查了一下资料显示,是有这么一个地方,而且还有历史考证,应该是真的。

那么秦国和赵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个地方,作为战场呢?我有点想不明白,在当时的交通运输,那要消耗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长平之战真是秦国60万对赵国的45万大军吗?


秦国的六十万人要供应多少的粮食呢?而且还相隔那么遥远,六十万人的军队,那后勤保障工作要怎么解决呢?要多少马车和老百姓运输粮食,我都分析不了,在当时的环境与地理位置,就更加的难了。还有赵国也是一样的,怎么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

上战场的人你至少得吃饱喝足吧,这样才有力气干活杀敌,粮食一天就要消耗多少吨呢?

当时的秦国将军是白起,他善于攻,而赵国的将军是廉颇,廉颇善于守,而且廉颇已经六十岁了。在古时候六十岁是很大的年龄了,应该在家里好好呆着了,不应该上战场的人了。在秦军围困赵军的时候,秦军一直攻打不下来,双方都在等待消耗战。都说从两国的实力来看,肯定是秦国强一点,所以赵王更加的着急都上火了!

但是,又很难找到一个上阵带兵打仗的人才,后来听说有一个人,他熟读兵法,高谈阔论,讲得头头是道。他就是赵奢将军的儿子赵括,赵奢带兵打仗还是很厉害的,就是去逝得太早了。现在由他儿子继承父亲的官爵,所以赵括还是有点名气的。

赵王就想父亲都这么厉害,儿子应该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决定换帅让赵括前去。就把赵括找来,让他上阵,赵括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赵王。信心满满的走上战场,把廉颇将军送回来以后。白起听说换将了,就派人去打听打听,士兵回来报告称,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白起听完后就知道改怎么打赢这场战争,马上布置战术,诱敌深入,假装失败。赵括看见对方敌人屡屡失败,不由得居功自傲了,就带领队伍进入了别人设好的陷阱,身陷险境。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投降了。

长平之战真是秦国60万对赵国的45万大军吗?


结语;

我是新手上路,知道自己写得不好,请大家多多指教了,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