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何不捕魚打獵呢?

邏輯文史游


路有凍死骨,何不食肉糜?晉惠帝時期,天下發生了大饑荒。最後連草根都吃沒了,只好去吃觀音土。消息傳到皇宮之後,晉惠帝問了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百姓沒有米飯充飢,為什麼就不能吃肉呢?其實這也是同樣一個道理,在遇到大災荒的時候,為什麼就不能靠捕魚為生?如果有蝗災的時候,為什麼不能靠捉蝗蟲來吃?

可能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並不瞭解饑荒的可怕。一般情況下饑荒都是有三種原因產生——乾旱、水災或者是蟲災,而且持續的時間必須要長。如果是一兩個月,以古代官府的能力,還是勉勉強強可以支撐的。

就給大家舉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比如說1943年陸豐縣大饑荒。 整個饑荒受災之嚴重,死亡人數之多乃歷史罕見。本來僅有50多萬人口的縣,餓死了十幾萬,逃走了將近2萬,快要佔了全縣人口的30%。

這場災荒的發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於日寇佔領,造成了物資的匱乏。另外是1942年秋季的蟲災,本來就已經剩不下多少禾苗。隨後又迎來了颱風,兩場災害下來,水稻都是白穗。

在1943年春天的時候,陸豐地區又迎來了長時間的春旱,幾十天都沒有下雨。春旱的時間又趕上了春耕時節,本來去年的秋天就已經沒有收成了。今天開春又種不下去,所以說災荒是肯定的了。

其實春種的時候,很多百姓家的大米番薯都已經吃光了,了。甚至正月份還沒有出,有些地區就開始鬧饑荒。有些比較有眼力勁的村民,看到勢頭不對,立刻拖家帶口先走了。


最後留在本地的居民,只能勉強的度日。後來實在是沒糧食吃了,就開始吃米糠。再後來連米糠都吃不了了,就只能去地裡面挖各種野菜。當時但凡是能填飽肚子的,全部都被拿來充飢。

正如題目所說,為什麼不去打魚?前一年是蟲災,第二年春天是春旱。乾旱季節水位下降,本來水裡面的魚一樣受災。在乾旱造成的饑荒下,水裡面的魚本來就少。

而且每一次饑荒的爆發,基本上都是幾個月的時間。如果前一月大家都打魚,基本上在饑荒的情況下,不出半個月的功夫,不管是多大的池塘,裡面的魚都會被撈個底朝天。

後面還有四五個月怎麼辦?水裡面沒有魚了,基本上只能等著餓死。所以說為了能夠活下去,只好去挖各種野菜。當這個地方野菜沒有了之後,只好跑到其他地區要飯。

我們再說回陸豐縣受災,在大饑荒的情況下,有的家庭全家餓死成為了絕戶。最後甚至有幾十個村子取消了名字,因為村子基本上都是空村子。

由於死的人太多,最後大家合夥建造了一座義冢。由於裡面埋的人太多,最後被稱作是萬人墳。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被餓死,還有部分是因為吃了太多米糠,最後生了水腫病,結果因此而死。



其實不僅僅是陸豐縣,這場饑荒基本上波及了整個廣東省。比如說海豐、普寧、朝陽等等,大約有50多萬人餓死,只不過陸豐縣最為嚴重。整個廣東省死於逃荒的人有百萬多人,佔據總人口的10%。

除了這種乾旱造成的饑荒,另外一種情況的饑荒就是蟲災。其實蝗蟲確實可以吃,更何況在饑荒的情境下,沒有什麼是不能吃的。那麼為什麼不能吃?因為實在是杯水車薪。

差不多1萬隻蝗蟲可以重達20多公斤,什麼樣的蝗蟲密度可以達到蝗災的程度?基本上每平米地可以有4000多隻蝗蟲,就可以稱得上是蝗災了。(不是瞬時)

那麼一畝地的蝗災,就得有300萬隻蝗蟲,差不多6000多公斤。猛的一看6000多斤的蝗蟲,肯定夠吃好多時間了吧。但是你瞭解過蝗蟲的破壞速度嗎?1萬隻蝗蟲在三個小時內,就可以吃光一畝地的作物。

那麼一畝地蝗蟲,差不多就是300萬隻蝗蟲。用不到三個小時,就可以吃光幾十畝的作物。每次但凡是蝗災爆發,蝗蟲將會是鋪天蓋地,300萬實在是小數字。一旦有蝗災爆發,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把一個村子吃光。

而且要知道蝗蟲的遷移能力非常強,基本上是一路飛一路吃的狀態。也就是說他們用幾個小時吃過了這個村子,還沒有等村子裡面的人把他捉個幾百、上千公斤的功夫,這些蝗蟲就已經吃光跑了。

這個時候損害最大的是農戶,就算他們捉下了幾百斤蝗蟲,最多能夠吃幾天?假設一個小時的時間,全家人可以抓夠300斤的蝗蟲。接下來怎麼辦?300斤的蝗蟲能夠吃多少天?
但是這些蝗蟲所吃掉的糧食,卻是一個家庭一整年的口糧。所以說不是饑荒的時候不吃蝗蟲,而是實在是杯水車薪。總不能跟著蝗蟲跑吧?難道兩條腿的能跑得過翅膀?


史之策


古代鬧饑荒時,往往出現“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悽慘景象。如在民國18年爆發於陝西等地的旱災,連續幾年的時間,陝西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當時陝西全境940萬人,由於這場大旱災,死去的人就超過250萬,逃亡的也有40多萬。

旱災

如此恐怖的災難,哪怕如今我們只是在書本中看到,依然震撼和心痛不已。也因此,許多對古代饑荒一無所知的人往往會冒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些沒有糧食可吃的人,不去捕魚打獵以維持生存呢?

然而,這個想法終歸只是生活在城市,連肚子都很少餓的現代人的美好幻想罷了,與西晉皇帝“何不食肉糜”的疑問並無區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什麼情況下會鬧饑荒:

一是人禍。在王朝末年的戰亂,由於朝廷控制力的大幅衰弱,導致野心勃勃的軍閥、起義軍四起,他們征戰不斷,諸多勢力為了贏得勝利,往往會橫徵暴斂,竭澤而漁,對於對手的地盤,為了洩憤和削弱對方的實力,動輒屠城,亦或裹挾大量普通平民,導致大面積地區人民被迫停止了生產,沒有生活來源,最終引起大面積饑荒。

飢餓的災民

一種是天災。在古代,人們抵抗天災的能力其實十分薄弱的,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因此,一旦出現大面積、大範圍、長時間的洪水、乾旱或其他災難,老百姓儲存的不多的糧食吃完之後,就會出現大範圍的饑荒。

一旦出現大範圍的天災,往往波及幾十萬甚至數百萬的百姓。如此規模的遭災百姓,即使當時的朝廷仍在,限於封建王朝的動員和生產能力, 也很難對全部災民進行賑災。因此,不可避免的,災區就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持續時間一長,餓殍遍野也就不奇怪了。

災民

而如果天災和人禍一旦同時出現,就更為恐怖。例如東漢末年,三國紛爭之後,全國的人口由東漢鼎盛時期的6000多萬,銳減為不足1000萬。這也就意味著,全國超過5000萬的人在戰亂和天災之中失去了生命。

除了被直接殺死,大部分失去生命的災民,其實都是餓死的。那麼,他們為什麼不捕魚或打獵為生呢?很遺憾,不是遭遇災難的百姓不這麼做,而是根本做不到。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一旦生存遭遇威脅,餓得兩眼發慌的百姓,即使是“易子而食”也並非沒有出現過,更遑論捕魚或者打獵。

狩獵

但殘酷的事實是,一旦出現大範圍的災荒,也意味著,當地的其他可供打獵或捕獲的生物也同時遭受了災難,而只有本能的動物們,抵禦災害的能力還不如人類。

因此,即使災民想打獵,也無獵可打。更何況,即使捕獲少量的獵物,對於龐大的災民團體而言,也不過杯水車薪。因為,漁獵生活本身就是養活人口數量最低的一種生活方式。

因此,一旦遭遇大範圍的災荒,絕望的災民們,或等待著活活餓死活,或向聽說過的可能生存的地方遷徙,淪為流民,或揭竿而起。而這一切,也不過是絕望的掙扎罷了,絕大多數人的命運依然悲慘。數萬、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人的死亡,也屢見於史書。


鳶飛九天2018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非常有意思,有點像以前那個說“為何不食肉糜”的昏庸皇帝。

鬧饑荒了,為什麼不去捕魚打獵?

首先請問,饑荒只鬧人類嗎?那些飛禽走獸有什麼特異功能嗎?可以在人類要餓死的時候,獨善其身?

別鬧了,一個地區鬧起饑荒來,人獸都逃不過。

要相信,在吃飽的原始本能方面,不用任何人教,每個人都會竭盡所能去完成。

餓到極點的時候,吃人在歷史上都是時有發生,難道會放過魚和走獸。

遠的不說,就說1942年那場河南大饑荒。

田地幾乎絕收,於是,樹葉、雜菜等平時給牲畜吃的東西,眼下也成了饑民們的美味;蒺藜、柿餅這些平時覺得難吃的東西,價格也在不斷飛漲;榆樹皮能扒的,也被扒得精光用來填肚,對此,當時熬過了光緒三年(1877)大饑荒的老人們有經驗,他們說,吃了草根樹皮,即使熬過了這個年景,也是要病死的。
實在沒有吃的了,大雁屎也開始走香起來。
熬過了1942年這場大饑荒的河南偃師老人韓雷松回憶說,大人們告訴他,大雁的糞便是可以吃的,因為大雁吃的是糧食,拉的屎,裡面有不少還沒消化完的糧食籽,這種說法,在1942年的河南非常流行,無數已然餓得兩眼發昏的人們,已經顧不得髒和臭,只要有,就敢吃。

看到了嗎,連屎都開始吃,難道不知道要去打獵抓魚嗎?

再說回古代,除了飛禽走獸的日子也不好過外,在很多的朝代,很多的山澤都是屬於國家或者皇室的。

也就是說百姓是不能進入上述區域活動的。

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了,百姓就會起來造反。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就是饑民在張角的鼓動下發起的。

人都不傻,只要日子能過下去,百姓是絕對不會去造反的。

但是沒有飯吃,早晚要餓死,這時候任何的鼓動都是一條導火索,餓的嗷嗷叫的饑民隨時會被點燃。

一旦發生饑荒,首先要從沒有饑荒的地區調動糧食,進行賑災。

歷史總是相似,往往王朝末期,政權搖搖欲墜之時,自然災害便伴隨而來。

災害進一步暴露政府在統治政策上的無能和問題,進一步打擊政府的權威。

比如明末,關外已經打的一塌糊塗,關內又饑荒四起,可是朝廷卻無力賑災。一方面無力安撫百姓,一方面為了應付軍費開支又繼續橫徵暴斂。

最終大明朝飲鴆止渴,千瘡百孔,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歷史上鬧饑荒通常都在北方,而南方這邊即便鬧饑荒也不會有大規模餓死人的情況,也不會有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人間慘劇。

古代鬧饑荒很多情況是河流乾涸、洪水氾濫、蝗蟲成災等等自然原因,而古人不傻,肯定知道怎麼獲取食物,並且人在餓的快死的時候是什麼都吃的下的。

餓的時候不動,還能活的更久。

但是仔細想來,北方鬧饑荒快餓死了,哪還有力氣跑到南方去捕魚?如果說打獵的話,我們要知道,動物並不會傻傻等著你抓,而在抓捕動物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沒抓到獵物的話,會更早的餓死。

記得有本書上說到,沒得吃的時候,有人就去河堤上捋草籽,那東西很小,弄回來要經過一整道繁瑣的加工,不然一吃就致命。

剛開始知道草籽可以吃的時候,人人都去捋,但後來發現捋草籽消耗的熱量更大於實用的熱量,反而去捋草籽吃的人,更早的餓死。

這裡再解答一下關於古代鬧饑荒為什麼不捕魚打獵吃蝗蟲。

  • 關於為什麼不吃蝗蟲

如果小時候抓過蝗蟲的人都知道,蝗蟲真的很難抓,就算古人用網兜來抓,可以一天抓個幾十上百隻。但大家是否想過,蝗蟲過境都是轉瞬之間,今天讓你抓百來只,明天再讓你抓百來只,可是後天蝗蟲就飛走了,接下來的日子怎麼辦?

並且蝗蟲有著嚴重的苦腥味,非常難下口,那些烤了之後香噴噴的是吃稻穀的蝗蟲,就算讓你抓了幾千上萬只,光是一種食物也無法讓人保持熱量,還是遲早餓死。

  • 為什麼不抓魚蝦

在南方這邊河流較多,所以南方乾旱比較少,如果沒有的吃,倒是可以吃魚蝦。而北方天氣乾旱,通常鬧饑荒都是乾旱引起的,魚蝦類都生活在江河中。

但是乾旱鬧饑荒後,哪還有河流給魚蝦提供生存空間,魚早就死光被曬乾了。赤地千里的時候,土地龜裂,河裡沒有一滴水,去哪裡捕魚?

  • 為什麼不打獵

通常來講,動物的直覺比人類要靈敏許多,也就是說如果出現天氣異常,這些動物會比人類更早的逃離此地,等人類察覺天氣變化的時候動物們早就跑光了。

即便沒跑光,遇到大雪、洪水、乾旱等,植物被破壞殆盡,動物也會遭遇滅頂之災,百里之內不見昆蟲吟、動物呼嘯,人類不可能能找到獵物。

綜上來說,人類需要主食才能生存下來,而油和鹽更是日常身體的補充品,魚蝦昆蟲類的東西吃到肚子消化也是需要能量的,沒有穀物主食來提高能力,那些東西吃久了也照樣會死人。

當人餓到極致的時候,身體已經不聽使喚了,能吃的東西他們都會拿來吃,但這時候的人根本沒法跑到河邊或山裡面抓獵物。

通常去山裡打獵的人,在那種情況下都沒法活著回來,因為就算有動物,在飢餓的動物面前,人類不堪一擊,就算有武器也沒用。

所以,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不是古人不捕魚打獵,而是條件不允許啊!


大國布衣


你這問題問的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雖然我沒有受過饑荒,但是我聽過饑荒。

不說遠了,就幾十年前

據說連老鼠都被吃沒有了,河裡的魚都撈光了,連麻雀都要絕種了,那還有什麼獵打?


成都人湯師傅活著的時候和我們小輩吹牛。

他弟弟,那時還小,他媽沒有奶水。

實在沒辦法,他跳的大河裡面去撈魚,幾次差點沒命。

小河溝已沒有魚了,成都那地方到處都是河和水溝,別的地方就別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餓了會去找吃的。

能打獵,能撈魚,何必餓肚子呢!


五胡亂華十六國時,戰亂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晉史尤其五胡亂華時,記錄吃人的就有十多處,各民族都在吃!燒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紅燒的,換著方法的吃,那時的人還不如一頭豬。



而侯景做亂時,連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這麼炫的朝代,卻有黃巢用人肉當軍糧。

在我記憶裡,幾乎所有朝代都出現過饑荒。

但,達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隨著戰爭!

所以,天災引起的饑荒並不可怕

而,往往人禍才是最可怕的!



蓉兒總結一下。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正常的王朝,糧食都是有儲備的。遇上災荒,會拿出來用。

中國對糧食,自古以來看的都比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儲備。

連每個縣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儲備。

今年遇上災,明年總會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災。

但是遇上了戰爭,生產力被破壞。人口凋零,大面積死人,還會發生瘟疫。這個時候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所以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千古名言!


蓉兒是妹紙


關於這樣的問題,我小時候聽奶奶說過。

1942年河南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餓死約300萬人。從1941年開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個河南就沒有下雨。大地乾裂顆粒無收,這中間還飛來了大量的蝗蟲,把莊稼都吃光了,當時連綠葉都很少見。


老百姓餓的什麼都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後來連樹皮都揭了吃了,再後來吃衣服、吃棉花、吃觀音土,吃這些東西肚子就會漲的像皮球一樣,很多人拉不出來,不久就會死。

我奶奶說人都餓瘋了,村子裡還有人交換孩子吃,當然換的都是已經餓死的,其中有個老爺爺拿自己孫子換的,他吃過肉後,也可能是恐懼,也可能是別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個晚上,整個村的人都被他那悽慘的叫聲嚇的睡不著覺,可憐第二天他就死了。

當時村子裡的人大都選擇去地裡挖一些植物的根莖,回來曬乾磨成粉,做成窩窩頭,或者煮成糊糊吃,後來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飯去了陝西。

關於鬧饑荒為什麼不去水裡捕魚這個問題,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長時間的乾旱,河裡和池塘裡的水都幹了,沒有水哪裡來的魚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況下,

1、河裡的魚也不好捕捉。人都餓得沒有力氣了,魚兒又那麼機靈根本不好抓。捕捉魚也得有漁網、漁具等東西,不是專業捕魚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費時間,一不小心還會掉水裡淹死,還不如去地裡找點東西吃。

2、河裡的魚太少,再說那麼多饑民一條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魚呢,根本不夠活命。

3、捕到魚也吃不上,饑民那麼多,就算你把魚釣上來,也會被人搶跑,還可能被人推到水裡淹死,水邊是個危險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飢餓的情況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頭牛,一個快餓死的人,面對做好的魚,根本來不及挑刺就會狼吞虎嚥,很容易被魚刺卡死。

由於種種原因饑民就不選擇去捕魚了。



關於打獵,當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適合打獵的條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區很少看到獵物,像一些山雞、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裡。另外也得有專業的打獵工具和本領,否則不但打不到獵物,還會被森林裡的野獸吃掉。一般平原地帶的饑民都是以種地為生,他們根本不具備打獵的本領,也沒有可以打獵的條件,只好放棄打獵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比如旱災、水災、瘟疫等,很多時候根本就看不到獵物,沒有吃的那些野生動物也應該遷移走了。另外人都餓得走不動了,哪有力氣追獵物。所以即使去打獵也基本一無所獲。所以饑民餓的無法忍受大都會選擇吃老鼠、蛇、蟲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權有勢的皇親國戚,或者顯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饑民怕是還未近前都被趕走了,所以也沒有撲魚打獵的機會。


小姐姐講史


談談我對捕魚的看法,小時候家就住在河邊,84到90年左右,那時候良種化肥還沒普及,糧食產量很低,大家為了吃飽飯都是靠偷別人家的糧食活著,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餓著。

河裡有魚,河周圍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魚,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沒法當主糧。

因為魚難抓,真不好抓,捕魚一般兩種方式:

一是釣魚,一天也釣不上來幾條,還啥活都幹不成;

二就是用漁網打魚,漁網很重,下面都是鉛墜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氣,因為要把網扔散開捕魚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樹枝什麼的,很可能掛住漁網,這時要下河摘網,很危險。

小時候我家裡有漁網,父親經常打魚,一天也打不了幾斤魚,還挺累的,所以只能吃個新鮮,平時還要種地,而且漁網也是貴重物品,不是家家能買的起的。

還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邊真的很危險,我家門口這條河每年都要淹死幾個人,捕魚的結果很可能是魚沒捕到,人沒了,因此我父親雖然水性很好,但從來不讓我上河邊湊,同樣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邊就不去,寧可土裡刨食,也不會上河邊冒險。


闊魚


這問題我還真有點發言權,我家鄉鹽城水網密佈,氣候溫和,可以說是魚米之鄉。不過即使如此,光靠漁獵真養不活多少人口。我父親十幾歲時(七十年代末),曾經和我一個堂叔兩個人,光靠很簡單的漁網之類工具,把全村的野魚幾乎一掃而光。至於打獵,我們那最大的野生動物就是兔子和黃鼠狼。能養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時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夠幾家人打打牙祭。如果發生災荒,自然界動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為稀少。


清風知水


這個問題如果由縱橫來答的話大家看完肯定會感覺很有難受!

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漁業資源和狩獵資源較為充足的18線小縣城,而且我家又是漁民世家,十來歲的時候就成天釣魚到海里抓螃蟹,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跟我爸出過海,家裡現在也在從事水產養殖工作。

對漁獵資源還是懂一些的,今天縱橫就跟大家探討一下古代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不捕魚!

生產工具不發達,無法捕撈大量的漁業資源

漁業資源從古代到近代的改革開放之前是非常豐富的,這一點是母庸質疑的,我本家叔叔水性特別好,以前經常潛到水裡捉海螺什麼的,他告訴我以前潛水到水底,海螺多的不要不要的,就是拿不上來。

當然,那個時候有生產隊看管,也不讓隨便捉,改革開放後,灘塗(退潮時裸露的地方)被承包出去,依然是不讓淺水作業。所以,我相信古代的灘塗也是有“海霸”佔據的。

當然,大海最多的資源,其實還是在海里,裡面的漁業資源很充足,但是古代的漁業生產力是相當不發達的。以現在的作業船隻來說,每個沿海省份都在限制船隻的馬力,原則上不再增發,但是480馬力,960馬力的大鋼殼數不勝數。

而我小的時候,也就是九幾年的時候,我爸造了一條66馬力(長八米左右)的船就已經方圓幾十裡海岸最大的船了,等到零幾年我爸造了一條240馬力(長18米)的船在同村的船裡都不算大,可見漁業生產工具是近20來年才發展起來的。

在沒有機械動力的古代,依靠人力的小船本身就沒有多少,能夠作業範圍也是有限的,風帆船我是不瞭解的,大家不要和我抬槓。

所以,古代發生饑荒後,你想要打漁,沒有作業工具是不行的,大海可不是跟你鬧著玩的。

交通不發達,大海能夠輻射的範圍小

我上面說的,對大海瞭解也是一個因素,古代交通不發達,離海幾十裡的村子基本就跟大海沒有什麼關係了。

真正的海邊全是鹽鹼地,根本就不適合人居住,我家離海最近,大概20里路,我讀小學的時候放學就走著去海邊,然後再走回來。

但是我母親的村子,離海邊就有四五十里了,那個村子裡的人跟內陸人基本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我讀中學的時候,我媽村子裡的學生很多連海都沒有見過,所以連大海最基本的常識漲潮退潮都不知道。(本來想說我小時候救人的事,篇幅有限就不講了)

我爸看一眼潮流表,再看一下風,今天多大的潮就知道了,離海遠的人是不知道的。

這還是兩千年前後,要是在古代的連個自行車都沒有的時代,估計稍微離海遠一點,他都和大海沒有什麼聯繫。

直到現在開始,海邊的加工廠多了起來,我母親村子裡的人才陸續有到海邊去打工的,往往都是一個三輪車拉滿滿一車人(這是現在發生的事情)。

現在的交通如此發達都這樣,你說古代全靠兩條腿,跟大海能發生什麼樣的關係。

漁業資源都有保質期

另一方面縱橫以前幹過海鮮生意,海鮮這個東西貴在一個“鮮”,一般的海產品從海里出來,死後不加冰,夏天的時候當天就會臭,而海鮮變質是不能吃的,容易死人的。

我跟我哥批發海鮮的時候,都是花錢打製冷過的海水,溫度只有七八度,然後打氧,才能保證海鮮不死,死後的海鮮要立即加冰,這樣時間也不能拖長,到了海鮮市場的產品根本不能剩,賣不出去的時候直接送冷庫凍板。

這一套海鮮技術,是縱橫的血淚史,很多時候因為疏忽導致海鮮變質也是正常的事情,賺點錢是真不容易,風裡來雨裡去的。

想必在古代都已經是饑荒年份了,根本不可能有保鮮的功能讓海鮮長時間的離開海岸,運送到內地。

以前內地能吃到海鮮,那都跟楊貴妃吃嶺南的荔枝一樣,現在也是依賴冷鮮鏈的發達,說句得罪人的話窮人是吃不起海鮮的,說句實話,我平時都吃不起海鮮,只有等到時令海鮮最便宜的時候買一些。

竭澤而漁,很可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擁有了各種技術和生產工具的情況下,饑荒之年依然不能依靠捕魚為生

說點沉重的話題,現在漁業資源的匱乏,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漁民的網都是絕戶網,不管大小全部上船,大的有大的價錢,小的有小的價錢,每一次出海一條船可以打幾百斤都幾千斤不等的小魚,實在是有點嚇人,以前我的客戶有賣那種小魚小蝦的,收的時候只有塊八的。為了這點錢,漁民都不能把網眼做大一點。

當然,我本身就是漁民出身,這個情況我是瞭解的,你不用小眼網,別人用,誰也不會聖母婊看著別人一天幾千塊打著,自己在那裝大尾巴狼。根本還是在於相關部門不能嚴格管理,如果都不讓用小眼,因為捕撈的數量少,反而能提高大魚的價錢。

絕戶網導致的就是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以後海產品的價格將越來越高,我小的時候皮皮蝦兩三塊錢一斤,現在貴的時候要七八十,隨著皮皮蝦在網上走紅,估計以後會更貴。

以海邊灘塗來說,更是直觀的觸目驚心,以前的時候有人承包,然後放養蜆子等,每年市場上都有固定的蜆子出售。

最近幾年發展旅遊業,不讓承包灘塗,讓遊客到海邊有一個玩的地方,旅遊到海邊的人每個人都拿那種鐵鍁,小鏟子到海邊去翻地,不管多小的海鮮一律當作戰利品,現在已經到退潮後灘塗上幾乎除了人沒有什麼“活物”的現象。

承包灘塗固然讓人生氣,我小的時候到人承包的灘塗裡面去抓螃蟹還被人打過,但是現在這種情況更讓人傷感,現在我家本地蜆子都已經供不上了。

再回到問題的本身,饑荒是什麼?他本身就是人與自然發生矛盾爆發的產物,你不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不會尊重你。

現在的人的確不再擔心溫飽問題了,如果我們不愛護我們的環境,真正的“饑荒”一定還會面臨。


史論縱橫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題目,這讓豹眼想到了十八世紀法國的思想家、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他在《懺悔錄》中說道:我終於想起了一位崇高的公主,她提到了挽救時局的辦法。當她獲知農民沒麵包的時候,她說“讓他們吃布莉歐好了。”

布莉歐在法語中,是法式甜點、甜麵包的意思,是一種高檔的食品。

外國人教化晚,開竅也晚,這種道理,自然比國人明白地晚許多年。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朝,就有人明白這個道理了。

據《晉書·惠帝紀》記載: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
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
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

晉惠帝司馬衷(259--307),是晉武帝司馬炎次子,西晉第二代皇帝,人稱“半渾”,也就是說缺心眼。他在華林園聽到了蛤蟆叫,就問左右大臣說:“這叫喚的東西,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

左右就告訴他說:“在官家的地裡就是官家的,在私人的地裡就是私人的。”

這個事哪,少見多怪,沒見過就不怪,也不算稀奇。

可等到天下荒亂的時候,百姓餓死了很多,這奇葩帝王就問了:“為啥不吃肉粥呢?”

其弱智,被矇蔽的程度,可想而知。

忘記是誰了,可能是趙王司馬倫吧,他喜歡玩司馬衷,就出來忽悠他,說:“有的百姓是動物協會的,富有愛心,寧可餓死也不吃肉;有些百姓是佛教徒,不殺生,不能為自己的生存,就去殺害別的生靈。”

回到題主這個問題,古代人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但豹眼記得小時候,遇到災荒的年景,村裡的糧食吃光了,就去挖野菜,吃樹葉,吃草根,還聽說有地方吃觀音土,吃了拉不出屎來。

那時候,也看不到獵物,河裡也不見魚蝦。百姓們餓昏了,眼裡都冒綠光,看上去比野狼還可怕。

之所以不去捕魚打獵,不是動物、魚蝦被人類眼裡的綠光嚇跑了,就是因為人類把能吃的都已經吃光,它們也被活活餓死了。

想來,古時候也大多會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