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總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全球新冠肺炎爆發,外籍華人歸國的問題,網絡上的意見也莫衷一是。外籍華人、留學生等因為疫情選擇回國還是留下外國,政策上允許他們可以選擇回國,作為國民,應該支持或者理解國家的決定,對於按照規定檢測、居家隔離的歸國人員,也不應該冷嘲熱諷。國家依法對境外疫情輸入進行防控,我們自身做好防護,他們也做好防護,那我們抗擊疫情的努力就不會付諸東流,也不必要把自己搞的異常焦慮和害怕。

個人行為“標籤化”整個群體

相信大部分人對於外籍華人、留學生這個群裡是沒有意見的,在我們抗擊疫情的時候,眾多外籍華人、華僑自費給國內運送物資,感動著國內抗擊疫情的我們。其實,讓人真正不舒服的,不是這個群體,而是群體中一些自覺“高人一等”,高舉“自由”大旗,但這一權利只屬於自己的那些人。

不論是回國隔離期間非要喝礦泉水的意大利女留學生,,質疑檢測點服務不到位,,泡麵在她眼中不是可以吃的食物,要求警察到發熱門診“示範吃飯”的“豌豆公主病的日常”,或是“我是從歐洲回來的,難道就是這個待遇”的乘客,他們的話語和行為中,透露著的“爾等凡人竟敢如此對我”的優越感,是他們口口聲聲都是“人權”,卻只要自己的權益得到照顧,置他人的“人權”於不顧。一方面害怕自己被感染,千里迢迢到中國,一方面又不能接受在家隔離的規定,認為限制了他們“自由”的權利,且認為中國的待遇要比國外差很多。

為什麼有人總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日常化的“鄙視鏈”

看到這些新聞,今年年初女子開大奔進故宮“撒歡兒”,前不久由“外國人永居條例”引發的“中國女孩屬於中國男孩”、“中國女孩由中國男孩保護”以及“中國女孩寧死不屈,只嫁中國男孩”、“我怕中國女孩外出再也不能穿裙子”等話語中透露著的對非洲人民的瞧不起,以及備受詬病的《你怎麼這麼好看》,幾位嘉賓時時刻刻展現出的“你怎麼這樣”的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還有更早些的“那些農民”、“農名歌手”等等,眾多新聞報道湧進我的腦海。是什麼讓他們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被人,尤其是對他們認為生活沒有他們富裕的那些人。

為什麼有人總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今天看到很多人嘲笑這屆家長“一元一次方程”都不知道是什麼,那有多少人可以知道“0!”是什麼?不知道“0!”的人,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看不起已經忘記“一元一次方程”的人嗎?我們為什麼總是 從“鄙視鏈”中尋求自我的優越。很多問題,我並想不清楚,但,不得不思考,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走向了誤區?

被照顧的太好而生的優越感

就如那位非要喝礦泉水,否則活不下去的留學生。假設她所說的“三天沒有喝水了”是真的,是什麼讓她三天不喝水,都不願意喝“有雜質”的水?其實,這樣的人現在並不在少數,很多家庭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著自來水有漂白劑不能喝、地下水不乾淨不能喝,他們從小隻喝著淨化器中的水,也堅定的認為自來水哪怕燒開了喝,也難以下嚥。

對這一問深切的體會,是在收集學生對宿舍的意見時,提出最多的。那時,我意識到,他們不是矯情,而是觀念中就認為如此。見到農民工很多同學會燒著走,覺得他們不安全。同住宿舍,晚上自己追劇開心的咯咯笑就可以,被人說話大聲都會大喊大叫覺得對方打擾到ta,不尊重ta。畢業的時候,“出國”的學生總是引起別人的羨慕,因為這說明至少他們家庭優渥。出國後,覺得外面這好那好的學生,不在少數。

為什麼有人總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類似這樣深入他們內心的問題還有很多,“被照顧的太好”可能讓他們受不了一點點的“限制”,不合心意就“舉報或報警或大喊大叫”,猶如未曾長大的嬰兒。“高高在上”的人,遇到金錢搞不定或者搞不太定的時候,就用“自由”來為自己辯護,而他們的“自由”又是那樣經不起推敲。

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社會才能更和諧,每個人也才有可能更舒心,可是“將心比心”並不容易。如果不能“將心比心”,至少遵規守矩,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否則就會如那位不戴口罩外出跑步拒絕隔離的澳籍華人女子一樣,“拜耳中國於17日晚間對此發佈聲明稱,視頻中的女子系公司員工,已做辭退處理,立即生效”,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為什麼有人總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