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崛起的時代裡,英語學科在我國會有怎樣的發展?

衢州土郎中


我的回答是:在中國崛起的時候,英語學科在我國依然是學的人最多的一門外語。理由有如下二點。

1.世界上只有兩門語言,一門叫漢語,一門叫英語。中國人把英語叫外語,外國人把漢語叫外語,其他語言可忽略不計!

這些年,一個德國人、一個法國人、一個俄國人、一個西班牙人,還有很多人,他們不需要學自己母語以外的外語,只要學好英語就可以與其他國家的人交流!這是語言的使用頻率決定了這麼一個現實。

在廣交會,一個德國人找的翻譯不是學德語的,而是英語的!因為德語翻譯很貴,而英語翻譯到處都是!法國人、俄羅斯人、西班牙人的選擇,跟德國人一樣!以色列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也是如此!

2.中國崛起了,我們依然有學習外語的需要。我們把英語作為主科放在高考裡邊,這個決定,對我們國家這些年的發展功不可沒。數以百萬計的企業要走向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英語人才:航運的、報關的、保險的、促銷的、參展的、法律的,我們國家的英語人才儲備應有盡有!

如果依照現在有些人的提議,讓少數有興趣的人去學英語,其他不想學的就不必學了。那沿海一些小地方的企業要做一單外出,豈不是要到北方廣深去找人翻譯說明書!這一去一來、反覆折騰,還有什麼效率可言?

美國自以為自己是世界老大,剛愎自用,其國內學外語者人數極少,政府也沒什麼硬性要求。結果怎樣?

我們要從這些當中,找到參照,得出結論,有所堅持!


畫面英語


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正式的英語教學組織。此後,以英文翻譯為代表的新學在長期封閉的古老中國落葉生根。在此背景下,清朝政府開始定期向海外派遣留學生。

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即明確規定了外語(即英語)的學習方法,步驟等詳細的教育要求。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因為歷史以及國際形式等種種原因,英語教育開始了曲折的發展歷程,至文革時期基本停頓。

1977年後,英語教育終於進入正常的發展階段。1981年,託福進入中國,帶動高等英語標準化改革。1982年,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成立。1980-90年代,出國熱帶動各類英語培訓機構誕生。2006年,教育部批准在高校設置翻譯本科專業。2007年,國務院審議通過設置翻譯碩士學位的方案。2008年,世界翻譯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字獎,樂觀點說,翻譯也功不可沒。2016年,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成立。2017年,國家外語人才資源動態數據庫建成。2018年,教育部頒發基礎,高等階段英語教育‘國標’。2019年,教育部決定三年內建成609個外語類國家一流本科專業。

經過70年的艱苦探索,我們國家終於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英語實踐,教學模式,以及體系和理論基礎。為新中國對外學習交流,做出了巨大,特殊且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