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一、兩週閱讀24本書,並且運用自如,他是怎麼做到的?

小南被調到了一個陌生的新崗位,他對此感到特別焦慮。

“我對新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一竅不通,要怎麼辦才好呢?”

我對他說:“你可以買一些相關書籍學習啊!”

我們倆一起去了書店,挑選了將近30本書。

小南又犯愁了,“這麼多書,我什麼時候才能讀完啊!”

“我讀書速度很慢的。”

“我讀了總會忘!”

“沒關係,我教你一種閱讀方法。”我說。

在這種方法的幫助下,小南兩週就讀了24本書,而且對書本內容的運用得心應手。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到底是什麼方法,讓小南從一個“慢讀者“有如此高的讀書效率呢?

小南就是使用了“流水式閱讀”的閱讀方法,才可以較快的閱讀完這些書籍,並掌握其中的內容。

那麼,什麼是“流水式閱讀”呢?

流水式閱讀是指:讓書籍內容如同流水一般,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

簡單來說,流水式閱讀就如同聽音樂一般,不強求自己記憶歌詞、樂譜,而是希望音樂能夠自然的從耳畔流入心底,增強愉悅感。

這一方法來源於日本著名書評人、作家印南敦史所著的《快速閱讀術》,他可以每天閱讀2部書籍,並寫一篇書評,每年可以高效閱讀700本書。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二、為什麼很多人很想讀書,卻難以進行?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一)“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實現既定目標,或者完成既定行為所進行的推測或者判斷。

這一概念來源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所編寫的《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遇到自己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或者在較短時間內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時,容易產生焦慮、無助的情緒,並且往往會放棄。

朋友小林參加了線上讀書社團,社團要求是:一週讀5本書,參與3次線上分享。

小林堅持了兩天,還沒有看完一本書。

於是,小林默默的從社團退出了。

小林就是自我效能感太低,未做已經先言放棄。如果他能夠掌握“流水式閱讀”,那他就能完成社團的讀書目標。

(二)“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經歷多次失敗後,對現實感到無可奈何甚至聽任擺佈。

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

很多人都有過“習得性無助”的感覺。

如:選擇讀書的時候,選擇了一本長篇、晦澀難懂的外國小說,面對記都記不住的長串人物姓名,看不了幾個章節,我們就會選擇放棄。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在作祟。如果我們學習“流水式閱讀”,就可以產生“習得性有助”的感覺,助益我們的閱讀計劃。

(三)“知識焦慮“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匡文波教授一篇名為《“知識焦慮”緣何而生》的文章發表在了《人民論壇》

文章提出:當今社會,人們的求知慾越來越高, 但身邊的媒體或其他手段難以滿足需求時, 就會催生焦慮情緒;信息生產者及信息量增多, 信息繁雜真假難辨, 也會導致知識焦慮;信息需求和供給的不匹配, 容易導致人們對信息的盲目索取, 加劇知識焦慮的惡性循環。

簡單來說,人們的知識需求增高,社會信息量和獲取渠道增多,對知識的盲目索取,容易導致知識焦慮。

在“知識焦慮”情緒的引導下,我們常會感覺到:

自己學的知識不夠用;

打開一本書,看了一點,又買了另一本書;

面對各種電子書,不知道從哪一本開始讀起;

想要擠出時間閱讀,卻又力不從心……

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背景,要做到緩解焦慮,就需要掌握“流水式閱讀”,選擇適當的書籍、掌握知識。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三、練就流水式閱讀,需要掌握3個方法

面對自我效能感低、習得性無助、知識焦慮,我們要怎樣做,才能練就“流水式閱讀”呢?掌握並練習以下3個方法,就能逐步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一)形成多讀規律,將讀書融入日常生活

麗麗總跟我說:“我好想看書啊,學習一些新知識,可是我做不到啊!”

“我也想每天能夠堅持看書,可是看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

對於麗麗這種想讀書,卻難以實現的人,她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形成多讀規律“。

如何形成多讀規律呢?

1. 框定讀書時間

固定的時間段是將讀書融入日常生活的第一步。

就像我們每天中午就要準備吃午飯,晚上十二點前要睡覺一樣,我們也需要框定一個專門的時間去閱讀。

比如上學的時候,我們總是在固定的時間晨讀。

如:麗麗也可以每天早起半小時,規定這30分鐘為讀書時間。

2. 首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在形成多讀規律的時期,我們需要選擇可以快速閱讀的書,而不是長篇小說等無法速讀的書。

日本書評人印南敦史指出,書評人閱讀的書,九成都是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快速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嚐到讀完一本書的甜頭,這種已經讀完的書本數目積累,會讓我們產生滿滿的成就感,有助於堅持閱讀習慣。

如:麗麗可以選擇日本書評人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

3. 今天閱讀的書和昨天不同

麗麗為了讓自己讀書,她總是在包裡放一本書,想著有時間就看一看。

結果,剛開始有興趣看,到後邊自己也就看不進去了。

貝勃定律指出: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她)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這就可以解釋麗麗剛開始可以讀書,是因為受到了書本內容的心理刺激,而後期沒有興趣繼續閱讀,是因為“貝勃定律”作祟。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同一本書的閱讀時間不超過10天,每天變換花樣的飯菜,才會讓人一直保持食慾。

如:麗麗初期可以在前10天閱讀《快速閱讀術》,之後更換為《把時間當朋友》。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通過固定的時間段,容易達成的目標以及不間斷的新鮮感,我們可以很快將讀書融入日常生活。

(二)“呼吸讀書法”,讓你不僅讀,還有輸出

很多人存在一個讀書誤區:

為了記住某段話、某個句子,反覆閱讀這個內容,最終導致讀書速度慢,而且內容也沒有記住。

我們可以使用“呼吸讀書法”,有“吸”也有“呼”,有“輸入”也有“輸出”,幫助我們記住想要記住的內容。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所謂“呼吸讀書法”,也就是閱讀、摘錄的過程,需要遵循以下3個步驟:

(1)“一行採集”

讀到令人心動的段落,記錄的筆記本上。

a. 開頭標明書籍名稱、頁碼,之後是文章內容;

b. 不要照書全抄,而是把內容控制在幾行之內;

c. 讀完全書後,再次翻閱自己的摘抄記錄。

通過片段收集,將書本內容吞嚥、消化,理解書中主要觀點,製作屬於自己的閱讀錦集。

(2)“一行精華”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在“一行採集”的摘錄筆記中,找到自己一眼相中的那一行,並做出標記。這一行,就是“一行精華”。

如果說“一行採集”瞭解了書本的大致觀點和內容,那麼“一行精華”就是標記了最能夠啟發自己的那句話。

不一樣的心境和際遇,“邂逅“到的“一行精華”會有所不同。

(3)“一行評論“

“一行評論”也就是“呼吸”中“呼”最重要的一部分,記錄自己對“那一行”產生共鳴的原因。

也就是“那一行”文字,最初打動自己的原因,大概30-50字左右即可。

這樣做,有利於保留自己對書本的美好回憶。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三)“搜索式”閱讀,實現快速閱讀

“搜索式”閱讀是指:選擇書本的特定內容進行閱讀,如序言、目錄、標題等,以快速跳轉到需要深度閱讀的內容。

“搜索式”閱讀有4個要點:

1. 通過閱讀序言與目錄,決定閱讀速度

一本書的序言、目錄,往往展示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觀點、大致結構。

通過目錄與序言,我們將會對這本書有一個大致瞭解,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閱讀這本書,哪些地方是打動自己的內容。

2. 留白式跳讀,提升閱讀速度

掌握這本書的大體章節結構,如商務類書籍一般都是:

開局:提出觀點

中局:舉例、作者自述來論證觀點

結局:再次強調、重申觀點

對於這種結構,我們只需要閱讀小節內容的前5行和後5行,也可以快速理解書本內容。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3. 使用關鍵詞搜索閱讀

(1) 確定關鍵詞:如時間管理

(2) 翻閱書籍,在含有“時間管理”的部分停留

(3) 閱讀關鍵詞前後1小節的內容

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迅速掌握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了。

4. 掌握合適的閱讀節奏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閱讀也需要有一定的節奏,隨時換擋,有緩有急,有濃有淡。

就像觀看電視劇,我們可以設置原倍速,1.5倍速等,男女主角發糖的時候原倍速,甚至可以返回去再看;而對灌水部分就可以快進掃過。

兩週讀了24本書,還能運用自如?掌握這5個字,你也可以做到

一書一句,一句一魂。是閱讀,更是修行。面對自我效能感低下、習得性無助、知識焦慮,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書籍不斷地提升自己。做到“框定讀書時間”,“呼吸讀書法”,“搜索式閱讀”這3點,我們就可以掌握“流水式閱讀”的精髓,真正做到讓書籍內容流過心頭,轉化為自身內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