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傳統行當:有一種腳,叫做“汕頭腳”

19世紀,汕頭成為商埠之後,商業很快便繁榮起來,成為粵東的貨物採購中心。可惜,當年的交通並不方便。各縣的貨物,有水運的,便通過貨輪運載回去,如澄海的東隴和潮州城。有些地方,如澄海城,距汕頭埠只有十多公里,卻隔著新津河和外砂河。

在汕樟公路建成之前,以至建成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汕頭與澄海之間的零散貨物往來,只能靠挑夫用人力挑。汕頭及澄城均有這種託運站。有些體力強壯,類似碼頭工人的人受其僱用,俗稱“汕頭腳”,或稱“汕頭擔”。他們一支竹槌,挑著成百斤的貨物,裝成兩個麻袋,外面蓋上油布,底部用麻繩兜著。早晨,從汕頭往澄海,隔天則為回程。一個個腳著草鞋,頭戴草帽,腰束水布,幾乎風雨無阻。

潮汕傳統行當:有一種腳,叫做“汕頭腳”


外砂河寬七八百米,每遇冬天,兩岸各有百餘米的沙灘。成為行人的畏途。當年澄海人到汕頭埠,絕大多數只能步行。徒手走這段沙灘,還要趟一段淺水,個個赤著雙腳,兩腿瘦麻,肩挑貨物的“汕頭腳”當然更覺步履艱難。

那時候,澄海人往汕頭經商或當職員工友的人很多。因交通及通訊不便,要帶封書信,託點東西,也同樣交付“汕頭腳”,方便快捷又安全,按地址送上門,絕不耽誤。當時,這條路的治安情況很好,沿途經過華塢、金砂、東墩、浮隴、鷗汀、外砂幾個鄉,從未有貨物被搶劫之事。因此,人們完全信賴這種“汕頭腳”。

潮汕傳統行當:有一種腳,叫做“汕頭腳”


稱這些挑夫為“汕頭腳”,可能是澄海一帶的叫法。浦、岐山一帶則稱這些挑夫為“路頭腳”,因為他們帶著一條竹槌、兩根麻繩聚集在路頭巷尾待“主顧”而名。至今,上年齡的人還將無文化粗莽者稱之為“路頭腳”,意為幹不了大事的人。

從“路頭腳”身上,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瞭解到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也可以瞭解到這個群體雖身居下賤,卻十分講信用,品格高尚。汕頭市近百年的“路頭腳”歷史,沒有發生過嚴重的貨差貨損事件。很多貨主為減少跋涉之苦,讓相識了的“路頭腳”代辦搬運事宜,省去“押貨”這一環節。商家與“路頭腳”之間建立了信用關係。潮汕人歷來講信用,殷商巨賈如此,挑夫走卒更如是。“海濱鄒魯”並非虛譽。“汕頭腳”或“路頭腳”的“腳”,普通話讀jué;潮汕話讀gio。

潮汕傳統行當:有一種腳,叫做“汕頭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