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汽車業不像手機業,誕生出華為、小米之類世界級公司?

九度十二分


一說到國產車,不管是在性能上還是技術上,我們大部分人是相當的認為沒有國外的車好。這個確實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因為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發展相對國外是非常的落後,起步時間差的非常多。



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我們很難掌握到核心技術。有些時候只能是通過引進國外的技術,來彌補自己在這方面的空白。但是瞭解一些汽車的用戶應該明白,從2000年左右開始到前兩年。

這期間的汽車銷售量是逐年的攀升。一方面是我們的汽車製造企業不斷的研發與投資,甚至是和國外的汽車知名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國內汽車的性能與舒適度。

另一方面是我們大眾對於汽車的渴望,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現在的汽車。應該說汽車將成為我們主要的代步工具,也非常的符合用戶們的需求。而且隨著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大力投資。

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開車去的話真的不是很遠。汽車增長的普及,也給城市的交通、管理帶來諸多的影響。為了緩解這樣的局面,很多城市已經是出臺了多種的規定,對汽車銷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雖然城市有限購,車牌需要搖號。但在廣闊的農村,是不存在這個現象的。多數的經銷商更是把目光投向了農村地區,或許去年回家國年的你,已經是感受到了農村也會堵車的情況。

可是到了現在,這樣的發展也是遇到了瓶頸,或者可以認為農村市場已趨於飽和。為了緩解現在的局面,國家是在新能源車上給予了很大的補貼,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是紛紛加入到其中。

或許有人會問,怎麼國內的汽車企業,沒有像手機業那樣,誕生華為、小米這樣的重量級公司呢?有關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是我們國內汽車企業的真實能力與核心技術問題。

不管是國內的哪一個汽車企業,它們有誰能保證的說自己全部掌握了核心技術呢?即便是掌握了核心技術,在汽車工藝與機床的差距上,和國外還有著很大的差距,生產出來的零件精度不夠。

自然是造成使用的壽命減少很多,這些上的差距應該不是說用時間和金錢的投入就可以換來的,在國內也是非常的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另外一個是我們汽車企業的雄心和戰略目標。

應該說很多的車企是沒有打算出海的,我們都知道國內的公司到國外經營是非常的困難,期間會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過華為的例子卻是完全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可有多少的企業家想過這個呢?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很難看透這些汽車企業的戰略方向,也沒有間接的和國外的公司在除國內以外的地方合作或者研發。不過慶幸的是,吉利已經在這方面有所行動,去年試飛的非常汽車,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縱觀整個國內的汽車市場行業,已經是遇到了一個瓶頸。面對這樣的危機或者挑戰,我們的出路應該說只有兩條。一條是放眼全球,把目光投向全球,進行著自己的全球化戰略目標。

需要對多個國家進行考察,最後確定出哪個才是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不過這個難度會非常的大,涉及到的問題包括宗教、習俗、制度等,看看福耀、復星這些常年在海外的遭遇,應該是能感受到壓力所在。

另外一條是重新挖掘一個新的賽道,畢竟之前的賽道已經不夠用了,在去裡面gen耕耘自己的市場,已經失去了意義。而選擇一個新的賽道,是非常明確的做法。而這也要求我們去改變自己的傳統思路。

目前無人汽車是非常的火熱,但不要忘記一個,它還是依靠地面行駛,還是會遇到堵車問題,即便有著人工智能的加持,也還是會出現一些情況。如果能擺脫地面的束縛,那還怕它堵車嗎?

因此對於汽車企業來說,你們的選擇是非常的重要,未來國內汽車企業的發展方向,是決定在你們自己手裡,你們會是怎麼選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