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老万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城里人有城里人的吃法,农村人有农村人的吃法,城里人吃的精致,花样多,农村吃的稍微粗糙些,比较原生态。我对农村比较熟悉些,说说我们这里的农村。

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开始大包干了,但是普遍还是比较穷的。那时候化肥还没有开始大量普及使用,再说化肥太贵,也不舍得用太多,所以亩产量普遍比较低。我记得八十年代连收割机都没有普及,小麦全都靠镰刀一下一下割的,割完之后还要再过一遍,拾麦子。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生活上哪有这么丰富呢?

回想那时候吃的其实跟现在的差别并没有太大,最大的区别就是那时候吃的没有现在丰富量大,比如吃烧肉过年只舍得割一小块,现在一下割五六斤,那时候一只鸡要加入咸菜做成大锅菜,省着吃,现在就敢单煮一只鸡吃了。总体来说就是量上的丰富度导致的珍惜度不一样,所以感觉那时候的东西味道更好,就像饿了吃什么都感觉更香一样。

鸡:八十年代吃的鸡一般都是自家养的,养上半年一年的,平时下蛋,过年就杀了吃了。而且吃鸡的时候是不敢单独吃鸡的,太浪费了。需要切上两三个咸菜疙瘩,炒一大盆,吃上半个月。过年当晚,盛上两盘,就是上好的菜。

猪肉:猪肉当然是少不了的了,但是那个年代,就是缺。我记得有一次我爸称了一斤烧肉,真好吃,我贪吃,吃了一大块,结果拉肚子拉了一下午,课都没有上好。

鱼:我们村临河,鱼是不缺的,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抓鱼,那时候河里的鱼真多,我自己曾经徒手抓过一条三斤重的鲤鱼,过瘾。

主食:主食跟现在没多大区别,馒头,饼。有时候村里会来换油条,换火烧的,解解馋。是的,那时候是换,一斤小麦换多少油条之类,倒是少用钱,现在彻底没这样干的了。

菜:那时候的菜多是自己种的,记得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菜园,不过冬天就没啥菜吃了,只有屯好的白菜,萝卜。现在自己种菜的少了,大集上啥都有。

还一个变化最大的可能就是桌上的野菜少了,那时候什么灰灰菜,荠菜都经常搬上桌,现在都不稀罕了。

另外,那时候自己家里来客人,绝对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这些年,农村做菜的越来越少了,都是叫外卖,定好十个盘,到点就送来了。都嫌做菜麻烦了,也是最大的变化之一。


山东味儿


那个年代,除了高级干部有特供以外,其他市民吃的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大家的收入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况且粮肉蛋菜都是凭本凭票按量供应,物价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严格掌控,可以说没有人埋怨社会。

我1984年结婚,用自己上班13年攒下的1000圆办了婚事。400元买下全套家具(立柜,酒柜,五屉柜,双人床,三人沙发,电镀折椅,地板革),200元在饭店包6桌酒席(含酒水),剩下400元给媳妇买了几件金首饰,没找父母要一分钱。1986年有了女儿,媳妇住院4天花了11.30元……

那时经常出差,出了本市每天差补5元(含餐费交通费),足够。后来九十年代逐渐调整到了10元。

最得意的是常去老铁道部机关,铁路总工会和铁道部党校出差(开会培训办理外调政审)就在机关食堂就餐,那时人家机关食堂就是自助餐,机关人员自己买饭票有补贴,很便宜。外来出差来的持有接待部门开具就餐证,不花钱。

国家机关食堂饭菜品种繁多,真开眼了,也解馋了。也想买点带回家(许吃不许带,就餐证也不能买)。见啥都想吃,但食量有限啊。现在琢磨琢磨,这就是偶尔蹭蹭人家的福利待遇而已,估计别的部委也一样的,人家习以为常了,可咱们却受宠若惊了。


手机用户张和新


我是六零后后对于当年的生活是记忆犹新,当年我们城市的供应尤其是粮食供应可以说完全是计划定量供应,鱼肉蛋禽等很少。

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我83年参加工作时单位给我的粮食定量标准是一天一斤粮食半斤食用油。由于我们是建筑企业是重体劳动,每天又补助半斤粮食,每个月补助半斤油票一斤肉票一斤鸡蛋。

回想当年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是五花肉凭票供应才八毛钱一斤,好带鱼凭票供应三毛八一斤。当时我的工资是每个月32块五,再加五块钱的建筑工人补贴。那时候的粮食供应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人想的是发了票证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以我们北京本地人的供应标准来说,粮食供应标准是三七开也就是三分细粮也就是普通的米面,七分粗粮也就是玉米面北京人俗称棒子面。只有节假日,每个人才能供应一两斤好米好面。

那时候我们的北京普通人家,一般情况下主食都是窝头或者是往窝头里的掺点白面做混合窝头,也有手艺好的做点糊饼贴饼子什么的。我们供应的白面一般情况下都是做馅也就是用大白菜萝卜什么的再加点猪油渣蒸包子烙馅饼,也有做炸酱面的。当年我们每家供应的食用油很少,一般情况下去买肉时都希望副食店的售货员多给点肥的拿回家炸完猪油以后,剩下的油渣再做馅。

当年在单位的食堂去吃饭,我们都事先要把自己的粮票肉票等等换成单位的饭票菜票什么的去食堂的窗口去买。不客气地说,当年单位食堂的炊事员尤其是炊事班长采购员可真是个肥缺没点关系还真干不了,这在何冰老师的《情满四合院》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上下班有的过的勤俭的都是自己在家做好饭后带到单位里,中午顺便热一下吃。至于说下馆子我们很少去,一个是当年大家普遍挣钱不多如果赶上家里头母亲没有工作是家属,兄弟姐妹又多互相帮衬还真不敢敞开肚皮可劲儿的造。

到了80年代后期,生活逐渐改善了有了点余钱我们也逐渐地开始去饭馆吃顿饭喝点酒改善伙食,比如像紫光园鸿宾楼白魁东来顺等等当年我都去吃过。由于有了油水当年单位发的粮票尤其是粗粮票,有些根本都吃不了我们都拿去换了鸡蛋或者肉什么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人比较单纯,虽然日子过的苦但是头脑简单也不会去想那么多。那象现在有些人吃饱了撑的整天没事干给自己找点事不是抱怨社会就是怨天怨地的。在我看来这些人不是没有吃过当年的苦就是是吃饱了撑的,就欠让他们饿一段时间他们都老实了。


用户夏天的风


在皇城脚下的 北京篇 中,最突出的便是

宫廷之味与平民之味的融合。

在当时的 「 隆福寺小吃店 」 ,每天都有约 1 万 3 千的客人光顾,菜单以各种代表中国北方风土特色的面食为主,而 豆浆+油条 的配置放到现在也是人气组合。

店内洋溢着新鲜的香气和诱人的食欲,这种景象犹如使用大量纯粹北京口语写作的《骆驼祥子》中的场景。

“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

这,是豆腐脑儿的韵味。

此外还有享誉盛名的老字号 「 全聚德 」「 东来顺 」 ,每天都大排长队。

老北京人对 涮羊肉炙子烤肉 的喜爱,几十年来依旧没变。

而以多彩的平民饮食文化为基础,另一方则是烹饪技术的巅峰,在故宫的北面,北海公园的一角,有一家自清朝开始传承宫廷风味的饭店 「 仿膳 」

仿膳以精细的滋味和柔和的舌感为特征,如它的名字一般,有着国宴规格的珍馐美馔, 芙蓉燕菜、凤尾鱼翅、蛤蟆鲍鱼…….

△以鸡绞肉和鲍鱼制成的「蛤蟆鲍鱼」

△ 以过筛蛋白豆腐制作的清雅名品「一品豆腐」

当然也有着许多现在看起来极为珍稀的菜肴,比如这道, 红烧熊掌

而后来熊被列为禁猎动物,各大酒店在八十年代末也停止烹制这道菜式。

在鱼米之乡的 江南篇 中,以渔获和稻米的食物最为常见。在镇江当地,每天清晨市场上就开始出售新鲜捞捕的渔获。

在苏州,有着 250 多年经营历史的 「 松鹤楼 」 ,因乾隆皇帝的微服私访从一家小商铺一跃成名,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的 松鼠鳜鱼 」 也成为店里的招牌。

此外,松鹤楼里的经典苏州菜式, 虹桥赠珠、三色虾仁、炒鳝糊...... 也是苏州人宴请的必点菜式。

在杭州,坐落在西湖边上的 「 楼外楼 」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清晨后厨帮工便从西湖里捞出鲜活的草鱼,过个马路,直接运送到厨房,做出这道名副其实的 「 西湖醋鱼 」

在上海, 「 南翔馒头店 」 每天门庭若市,店内的小笼包一绝,咬一口汤汁饱满,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而吃不到的就在门外趴着窗户看,颇有现在排队两三个小时网红店的架势。

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手工采制的新茶、经过七年熟成的绍兴酒、长江水和稻米酿出的镇江醋、经冬历夏的金华火腿…… 直到现在,这些也都是江南地区十分宝贵的物产。

广州篇 中,一开场就显现出了广东人无所不吃的特点。

广州的自由市场菜品十分丰富,瓜果蔬菜、鸡鸭鱼蛋应有尽有。

除了当季食材之外,随处可见的还有 成捆售卖的田鸡、娃娃鱼、蜗牛、甲鱼、猴子、猫、果子狸 、猫头鹰…… 俨然一个动物园,而这些动物在当时都是可食用的。

而另一边,吃早茶的店里每天都是满员,从小孩到老人都休闲地享受早茶时光。

推着点心车的服务员可谓是店里的人气女王,只要她一出现,所有食客都会会放下手中的筷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移动轨迹,毕竟, 想要吃到心仪的点心都得靠抢。

越秀公园附近的 「 北园酒家 」 ,以料理新鲜的海产山珍和丰富的干货而闻名, 珠海丹心、金盏银盆、瓦罐花雕鸡、百花争艳鸭 都是店里的特色。

这种将大自然的馈赠随心所欲地配合在一起,成就出新鲜的味道,就是广东料理的特征。

当时的广东,好像 每个人都是以美食作为人生的幸福目标 ,现在看来,也是如此。

四川篇 中,可见到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食物品种繁多,因此当地人更喜欢享受饮食生活。

成都的市场中,多的是卖 香料 的小贩,而各种 酱菜和调味品

,则是四川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成都制作豆腐的工厂,每天承接各大饭店的豆腐订单。

曾经的 「 陈麻婆豆腐 」 靠着麻婆豆腐这道菜而盛名四方,当年兴旺的店铺到现在也保持着繁荣。

在成都市中心位置的高级料理店 「 成都餐厅 」 ,则有着融入了宫廷风味的宴席料理, 九色攒盒、六吃鲍鱼、成都酱鸭、豆渣鸽脯、麒麟鲤鱼…… 八珍玉食,其味无穷。

而除了这些,纪录片中还有一些工艺的介绍。

四川自贡,有着世界挖掘史上第一口 千米深的 盐井

都江堰完成巨大的 水利工程 ,导流了农业用水,渗入到成都平原的每一个角落,孕育了天府之国。

《中国之食文化》没有太多的渲染,镜头下八十年代中国各地的传统风貌淳朴又真实。

这部纪录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国美食博大精深,能看到在师傅们的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之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人间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觅娱乐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曾经拍过一部关于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叫《中国之食文化》,一共五集,分别是北京篇、江南篇、广州篇、四川篇和烹调与医食同源篇,堪称那个时代的“舌尖上的中国”。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物质条件还比较匮乏,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能够下馆子的人寥寥无几,每天大鱼大肉的日子更是无法想象,不过,从这一部纪录片反映出的当时中国的食文化,倒也能直观的了解到当时中国人能吃到的美食其实也挺丰富的。


这一桌子的菜看着是不是很有食欲,有鱼有肉有菜,当然对于现在来说这可能就是小饭店的水平,可是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就这一桌菜,可能要花掉普通工薪阶层好几个月的工资。那个时候的中国,因为经济条件差,一般人一年都未必能下一次馆子,当然饭店也少。

我在广东生活过十年,广东人真是爱粥如痴。不过,八十年代的广东粥还是比较简单的,如图中的鱼片粥、鱼球粥,分量足,加点青菜,令人恨不得一口气喝完它。现在的广东粥,品种样式远比以前丰富,什么虾蟹粥、田鸡粥、蛇肉粥、黄鳝粥等等总有一款粥是你喜欢的。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涮羊肉堪称北京人的最爱,有事没事聚一聚必定要涮羊肉,瞧瞧这热腾腾的羊肉铜锅,简直是那个时代北京人最美好的美食回忆。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粤式早点的经典代表奶油百篇糕,出自当时著名的广州泮溪酒家。粤闽桂等南方地区有吃早茶的习惯,尤以广东为盛,粤式早点是唤醒广东人每一天的第一餐美食,不过,那个时代的广东人,依然有很多人吃不起酒家的早点,只能就着街边的馒头油条,家庭条件差的甚至只能喝点稀粥。

豆浆油条的完美搭配,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全中国人的美好回忆,这两大国民早点,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不少国人的最爱。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南翔小笼包,杭州的杭州小笼包,沙县的蒸饺……包子作为国民小吃,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依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早点之一,而在北方部分地区,包子甚至超越了大米成为主食。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南方某地的人在市场买卖鱼,那个时候的长江渔业资源可比现在丰富多了,像如今贵到离谱的长江刀鱼,在那个年代是再普通不过的淡水鱼。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卖干货的商铺,在吃辣的省份,这样的干货店很多,辣椒、花椒、木耳、干菇等品种很丰富。

这一桌可都是野味,那个时代吃野味并不非法,所以部分人会吃到现在根本吃不到的东西,什么熊掌、猴子、娃娃鱼、猫头鹰、果子狸等等鲜活的野味,换现在,这些野味都已经是保护动物,你有钱都吃不到了。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四川成都的一家大众餐厅,看起来生意挺不错的。




后记:限于篇幅,我只能列举这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这一部日本人拍的叫做《中国之食文化》的纪录片。不过,我想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物质条件还是比较差,一般人是根本吃不起饭店的食物的,普通人家餐桌上连鱼肉都少见。现在大家跟我一起来互动,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说说你们在八十年代都吃什么?


大国布衣


我是80后,豫中农村的,和大家分享记忆中的农村食谱。

春天里,很少有青菜吃。

过了元宵节,春节存的炸豆腐干、猪肉就基本吃光了。蔬菜除了萝卜、白菜,就只有菠菜、蒜苗可以吃。如果下田干活,偶尔能收获一些面条菜之类的野菜。

天气渐渐的变暖,萝卜、白菜要出花,便不能吃了。因为要抽蒜苔,蒜苗也不能吃了。但是不用怕,新的“菜”来了。

榆钱、洋槐花、香椿叶,纷踏而至。榆钱、洋槐花是要混上面粉(麦面和玉米面混合)蒸着吃的,香椿叶用盐腌几天也就能拿来下饭了。

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生榆钱,一把一把的往嘴里揉,要多过瘾有多过瘾,香气直沁心脾。做个深呼吸,连鼻子里都觉得清香无比。

最让我难忘的重口味食物,是喝活的蝌蚪。

有一次我上火生病,吃几次药都不见好转,家人决定用偏方给我治病。

现在依稀记得,当时我在河边跑着玩。妈妈把我叫过去,用手捧一捧河水,水里游着好几只小蝌蚪。水很清澈,清凉甘甜。我连水带蝌蚪全喝了下去,结果病真的好了。

夏天,菜类很丰富,应有尽有。家里吃的,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是没有农药、化肥的。

自家的菜因为没有功利因素,都是自然长熟的。西红柿外皮还没有变红,里面的瓤已经是红鲜鲜的沙瓤了,吃起来那种酸甜特别的舒服。很难用语言来表达那种舒服,因为那感觉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现在的人,是找不到那种舒服的感觉了。

真的,那时候只要条件允许,我能只吃西红柿就吃到饱。肚子吃得鼓鼓的,特别的爽,家里人完全不担心我会吃坏肚子。

在我记忆深处,夏天最美好的事情是吃玉米杆、游泳时吃西瓜。

那时特别的馋,去田里玩,总会折一棵玉米,把玉米杆当甘蔗吃。玉米杆的甜度比甘蔗差远了,我们却能拿着玉米杆,很爽的大吃大嚼。我能骑在没鞍子的马上,一手拿缰绳让马小跑,一手拿玉米杆吃。

去河里游泳,几个人总要带一个西瓜。先把装西瓜的袋子下面绑一块石头,沉到河底去“冰镇”。(河底的水最凉)然后,我们就下水游泳了。

等到游泳累了休息,就扎个猛子,把西瓜连袋子一起捞出来。坐到岸上,用小刀切西瓜吃。瓜瓤被河水冰得凉凉的,吃起来特舒服。

夏天的美食还有爬叉,爬叉就是没有蜕皮的蝉。如果下一场大些的雨,爬叉大白天的就破土而出。如果没下雨,爬叉就到晚上才出来,并爬到树上去。

爬叉放油锅里一炒,吃着别提有多香了。

秋天,梨、枣、柿子都熟了,我最喜欢的是吃脆枣、喝红柿。

经常几个小伙伴一起,最利索的那个爬上比房子还高的枣树,把枣子从树上摇下来,其他人在树下捡。大家很义气,是没人偷吃的,最后才几个人一起把枣给分吃掉。枣子是零枣,个儿不大,却很甜、有些许的酸味,还带一股青气,很好吃。

柿子采下来,大人喜欢做柿饼卖钱。我们小孩子喜欢红柿,总是偷偷的把一些柿子藏到麦秸垛子里面。然后数着时间,隔几天去看一下红了没有。

等到柿子红好了就拿出来,把里面的汁液全喝掉。有时候特别馋,会把柿子皮也给吃掉。

到了冬天,农村是没有反季菜的,一般就是青菜、萝卜。除了这些,就是腌菜。

腌菜有腌洋姜(学名叫菊芋),腌芥菜丝(有的是捣成泥),腌韭花。最多的就是腌豆酱,是用青豆、西瓜做的。(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见过黄豆,后来青豆又全变成了黄豆。)

记忆中的冬天,我吃过最好的东西是野兔。

我们这里往西走几十里就是山,那里的林场有很多狼、野猪。堂爷爷在林场里工作了几十年,为防备野兽,上面给配了一把猎枪,枪差不多有一人高。堂爷爷退休后,就把猎枪带回家了。

我爸爸把猎枪借了来,买了铅弹、火药,没事就去打兔子。

猎枪是前装的,先把火药装进去,再装进去炸药,最后装进去一把铅弹。然后,用铁条捣瓷实,用纸团塞严。扳机上面的撞针处,撕下一个砸炮放进去。

看到兔子时,就先瞄准,然后扣动扳机。撞针把砸炮撞响,砸炮的火星引燃火药,火药再引燃炸药,把铅弹打出去。

铅弹能轰击好大一片,基本不存在瞄不准的事情。感觉有效射程能有好几十步那么远,兔子一般是逃不掉的。

冬天的野兔很肥,一只足够一家人美美的吃一顿了。吃法很简单,只有煮这种做法。兔肉里放上辣椒、花椒、五料面、八角茴香,煮熟后就着馍吃,香喷喷的。

在我的记忆里,吃野兔肉时,父亲和爷爷总会把几个堂叔叫过来一起吃。大家只顾着吃,却没有一个喝酒的。

其实,平时他们很爱喝酒的,下酒菜就是凉拌生的大白菜、生的白萝卜丝,佐料就是盐、味精、醋,根本没有其它东西。

我想不明白的是,萝卜、白菜都能下酒。为什么,有野兔肉这样的好菜,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喝酒,只知道就着馍吃。

现在每次回家乡,总少不了去套野兔。只是,每次都要聚在一起喝一杯。

到腊月二十几,就该杀年猪了。

往往是几家凑在一起,用土坯垒个灶台,支一口大锅,里面盛大半锅水,下面用玉米杆烧。水烧差不多开,那边就要开始杀猪了,猪杀好水也就开了。

人们一起把猪摁倒在板车上,猪脖子下面放一个盆子接血。刀子捅进去,血冒着烟就流进了盆子。一边的女主人,麻利的撒进去一把盐,再拿一根棍子搅匀了。

放血时,猪尾巴猛必须的卷一下才行。如果猪尾巴不猛卷那么一下,往往就是猪没有死透。

杀好的猪抬到锅里,男人、女人、老人,甚至有的小孩儿也上去帮忙,用木板、甚至是木棍刮猪毛。猪毛被水一烫,随意的就能把毛刮下来。细心的女人会记着把猪鬃收起来,这东西是可以卖钱的。

刮完毛,就该梃猪了。把猪的腿上割一个口子,用铁棍贴着皮捅,让皮、肉分离。然后往里面吹气,用绳子扎紧,然后狠狠的拍几下,猪身上立马圆鼓鼓的,再用刀刮干净剩余的毛。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程序,把猪头、猪脚、尾巴、猪下水割下来。猪头必须是完整的,要祭祀用。猪肠子则是盛在一个大盆里,由女主人去翻洗干净。

猪杀好后,就开始每天都吃肉,过年的气氛立马就浓浓的。

除了杀年猪,还要备些鸡、鱼,海带、粉条,蒸馒头、炸些豆腐干、油条。

佐料方面,则是打些辣椒面、五料面,买酱油、醋。

辣椒自家种的,有的人特有品味,嫌机器打得太细。就把辣椒轻炒一下,放进石窰里,用沉重的石杵耐心的捣碎。这样的辣椒面比较粗,辣椒子儿也是囫囵的,吃起来很香。

五料面的八角茴香、桂皮等,我们这里不产,是买来的。

酱油、醋,是用红薯干做的,好像酱油是熬制的,醋是酿的,具体的工艺如何我也不知道。做酱油、醋的人是河西边的一个“世家”,据说他家里好几代都是做酱油、醋的,名气很大,后来拼不过现代工艺被迫改行了。

好怀念那时候的美食,怕是再也吃不到了。


阿拉播小视频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写的是老豆腐。不是豆腐脑!


黄新培


历史上最好的年代,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一样也没有……


美蓝之谜


八十年代中国人主食吃的是米面杂粮,副食以鸡鸭鱼肉和各种生鲜疏菜为主但数量较少,城镇居民凭证供应。与现今时代在表面上没什么不同,虽说数量少但质量上不可同日而语。

八十年代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已转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由于南部边疆战争持续不断,各种物资的供应虽然已有好转,无奈国内经济特别是民生方面欠账太多,物资紧张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所以人民生活所需的米面粮油和各种副食还完全放开。

值得留恋的是在那个年代虽然紧张了一些,但吃的东西按现在的眼光看都是‘绿色’的食品。吃的粮食和食用油不是转基因;牛奶行业里也不知三聚氢胺为何物;吃痩肉的没有吃肥肉的多,痩肉精根本没有市场;苏丹红只用于染布,还不会染鸡蛋,人们吃的都是土鸡蛋、土鸡、土猪肉。当时的生鲜蔬菜和水果都是天然绿色的,虽然没有现在的颜色鲜颜、个头硕大但绝对没有使用过‘膨胀剂’和‘保鲜剂’,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这种东西。人们可以放心的吃各种油炸食品,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半斤油,这么小的油水根本不够吃,有谁还往地沟里倒?在地沟里只能掏出臭泥,要是能掏出油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谈。

时光一去不复返,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今社会稳定、物资丰富,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幸福的生活还长着呢,好好的活着吧。


金卯大刀


刚吃上改革开放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