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下九流之说,那九流指的是哪些呢?

荷花阿哥


“九流”习惯上与“三教”合起来使用,作为一个成语“三教九流”。在今天,“三教九流”通常用来底层社会中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在一些白话小说中,为了区别于那些从事正当职业的人,三教九流具有一定的贬低意味,特指那些走江湖卖艺维生的人。

但是实际上,“三教九流”一开始指的是三种学术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哪三教?

普遍意义上来讲,今天所说的“三教”指的是儒家、道家和释家。这里主要是从宗教层面来讲,而不是从文化层面来讲的。

我们都知道,儒家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而存在,但是儒家,其实也具有很多宗教性质。比如,对孔子和孟子的跪拜,将孔子和孟子视为圣人,其实和道家与释家如出一辙。

道家和释家,毫无疑问是一种宗教,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成分在其中。所谓道家,就是道教,一种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形式;所谓释家,就是佛教,一种从西方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形式。

班固《白虎通·三教》记载:

“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所以在汉代,又有“夏尚忠, 殷尚敬, 周尚文作为“三教”的说法。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三教”则另有所指。

相传,鸿钧老祖一气化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道祖分别对应“天、地、人”,并称“三教”。这一说法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封神演义》中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并不足信。

佛教主要从魏晋时期开始流入中国,但是在汉代,其实就已经有零星的佛教出现。将“三教”作为“儒、道、释”三家,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尚书令阚泽的对话中。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史·周本纪》记载:

“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所以从南北朝之后,“三教”都是指代“儒、道、释”,这一主流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九流”指哪九流?

流,即流派。在汉代之前,“九流”主要指先秦时期的九个学术流派。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九流”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三教”之一的儒家和道家也被并入“九流”之说。所以可以推断,“九流”和“三教”的说法并不是出现在同一时期,“九流”之说早于“三教”之说。先秦时期一直到汉朝,佛教在中原地区并不兴盛,所以没有“释家”。

西汉早期的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的父亲)在《论六家要旨》中,将“道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归为“六家”。稍晚时期的西汉史学家刘歆在《七略》中,又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与前“六家”并称为“十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诸子百家”,其实差不多的意思。

但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删除了小说家,他提出: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九家”之说,一直流传到后世,又被称为“九流”,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九个先秦时期的学术流派。

“下九流”的说法从何而来?

既然“三教”和“九流”都有所指,而且是对明确的宗教流派或学术流派的统称,又怎么会延伸出“下九流”这样的说法呢?

进入南朝时期,“九流”的说法开始被引入人物品评。笔者猜测,这和后来的“九品官阶制度”的出现有关。《南史·梁武帝纪》记载:

自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

这里所说的“九流”,指代的就是朝廷选拔的官员。一直到了唐宋时期,“九流”又被引申为九种技艺,相应地,也用来指代精通这九种技艺的人。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话本小说的产生和流行,“九流”被专门用来指代九种身份的人物,还产生了“上、中、下”三等的说法,即“上九流”——分别指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人、工人、商人;“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画家、书生、琴棋、僧侣、道士、尼姑;“下九流”——师爷、衙差、秤手、媒婆、走卒、巫婆、盗匪、窃贼、娼妓。

戏子也有被并入下九流之列。“下九流”无疑指代那些走街串巷,身份卑微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乞丐、奴仆等不入流的人。

END.


声明:本文由博书团队原创首发,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