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序言

史鐵生被稱為中國文壇的保爾.柯察金,1951出生,18歲下鄉插隊,21歲時命運跟他開了個玩笑,風華正茂的他癱瘓了,從此便開始輪椅上的人生。

《我與地壇》於1991年首次發表,一經面世便引起不同凡響。通篇字句樸實無華,卻引發人們對命運、對生活的思考,被視為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散文之一。後入選高中語文課本,至今仍列入中學生必讀書目。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出路的時候“走”進地壇的,雖然多次搬家,卻從未遠離。在文中,作者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今天再次打開,讓我們通過輪椅上的人生解讀生命的三層境界。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一種信念:不想死,就好好地活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 ”,這是《我與地壇》開篇第一句話。

史鐵生在意氣風發的年齡殘廢了雙腿,不久後飽受尿毒症的侵擾,整日掛著尿袋,"為何而生,要不要死"這個念頭縈繞在他腦海裡,如魔咒般揮之不去。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21歲,正是最狂妄的年齡,而對於生與死的問題,他想得比大多數人都透徹。自己就如那廢棄的古園,雖然斑駁卻真實存在。生是一件不容辯駁的事實,而死卻是一個不必急於求成、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有人說,史鐵生之後,談生都是奢侈,論死都是矯情。

也正在此,他感悟到:既然死亡是必然發生的事,就不用怕,更不用急。不死,就好好地活。

兩種選擇:命與運,既接受命,又看透運

1、命:指生來就註定的貧富、壽數等。

有人讓史鐵生算命,他從來不算。命好不用算,命差算了也無用,還整日提心吊膽。但史鐵生似乎又“信命”,在他的文章中一切就應是那個樣子,每個人就應是那樣的生活。

古羅馬時代流行一句諺語,“人間是一個大劇場,每個人在裡面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輩子都夢想著成為田徑高手的他,現在卻只能被種在輪椅上。這就是命,你只能接納他。唯有接納生命,接納自己,才是唯一的救贖之路!

文中還描寫了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三歲的小女孩每天跟著哥哥,開心地撿拾著欒樹上掉下來的“小燈籠”,天真爛漫。而多年後的再次相見卻令人心碎。原來的小姑娘已成長為少女,但是個智商不高的少女。

看到少女被別人欺負,已是個小夥子的哥哥堅定地守護在妹妹身邊。此時,少女依然漂亮,但雙眸卻沒有光彩,只是跟著哥哥無言地回家了。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那一刻,史鐵生再次認識了“命”,那個姑娘的命,上帝把漂亮和不幸都給了這個姑娘,唯有無言和回家是對的。這就是她的命。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無論什麼狀態,存在即是命,既然是命,就該坦然接受。

2、運:指命運、氣數、人的遭遇。

意外的幸運會使人冒失、狂妄,經過磨鍊的幸運卻使人成偉器。—培根

如果不是坐在輪椅上,他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可能是運動員,可能是個普通人娶妻生子,能做的越多,想的就越多,慾望也越大。 而現在,坐在輪椅上的他,只能看著窗外那小小的一方天地,但生活還得繼續。

於是他開始思考,真正沉下來仔細觀察,用心思考。他的文字數量不是最多,但他思考的深度卻無人能及。

他開始思考為什麼寫作,原來是為了活著。他帶著筆和本,到園裡找個角落偷偷地寫,那時的史鐵生如著了魔般,完全是為了寫作而活著。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漸漸地,作品發表了,有點名氣了,他卻越來越恐慌,在人海中他只想尋找能寫的一切,這時的他像個人質,被寫作捆綁的人質。此時他才明白,

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而慾望無邊,人終歸沒有“心滿意足”的一天!

於是他不再恐慌,既然每個人都有慾望,就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當一切都想通了,運氣也來了。不知是輪椅成就了史鐵生,還是史鐵生自己改變了人生。

除了自己的人生,他對園中的一切都很感興趣。這時,一個有天賦卻被埋沒的長跑家跑進了他的視野,坐過牢的他總想以長跑成績獲得政治上的解放。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他每天都在跑,跑第十五名時,櫥窗裡掛前十名的照片。跑到第四名,只掛前三名的照片。跑第三名了,只掛第一名的照片。

第五年,他終於跑了第一名,櫥窗裡卻只有群眾的照片。他苦笑著跟我道別,並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

不得不說,這個人的運氣實在太差,但這不就是普通的人生嗎?正是見識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史鐵生才參透一切,如文中所說:

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三個擁有:上帝是公平的,他為你關上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1、擁有最偉大的母愛:我車轍走過之處皆有母親的腳印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文中史鐵生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讓人尤為動容。

他提到一個作家朋友為了讓母親驕傲而寫作。那時的史鐵生心裡極羨慕這個朋友,畢竟他的母親還活著,而自己的母親,卻在兒子快要撞開一條路的時候離開了。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曾經,面對因癱瘓而喜怒無常的兒子,母親總是小心翼翼,看著他發瘋,看著他著魔般地沉默。每天幫他坐上輪椅,看著他出門遠去,擔心卻不敢跟隨。

最後總會去園中尋他,但又不敢讓兒子發覺。雖然很多次兒子看到她了,卻假裝沒看到,就看她四處張望,又緩緩離去。就這樣一天天看,一天天找,直至好幾年。

那時母親的身體已經不好了,但她從未表現出來,只希望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更沒有為自己想,而那時的史鐵生也沒有為母親想,總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卻忘記了,所有的不幸,在母親那裡都要加倍。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直到母親離去的某一年他才赫然發現:原來這個園子這麼大,這園中不單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但史鐵生再也聽不到母親的呼喚,他的悔意浸染了每個字符,而母親那如大海般深邃的愛滋養著他一生。

2、擁有熱愛的事業: 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

剛開始走進地壇,正是他最頹廢落魄的時候。雙腿殘廢,找不到工作。於是,無處可去的他搖著輪椅去了地壇,跟別人上班一樣,不想這裡竟成了他靈魂的休憩地。

史鐵生的工作是寫作,這也是他畢生的事業。除去那些世俗的獎項、名譽等等,工作給他帶來的更是豐富溫暖的人生。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他人生的路註定不能用腳去走,那麼便用筆去走。在地壇公園,他每天都會寫,除去虛名,寫作更是他充實的精神家園。

他會去觀察每個人,想象他就是那個還沒玩夠的孩子,是那個安詳的老人,亦或是那熱戀中的情人。無論如何,寫作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精神寄託。

在這一點上,他是幸運的。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為了一日三餐,柴米油鹽。而他享受工作帶來的快樂,享受工作的充實,這何嘗不是幸運。

3、擁有熱愛的生活:人生至美,就是對生活的熱愛

雖然史鐵生雙腿殘疾,但他的文章沒有絲毫壓抑、憂鬱之意,反倒充滿幽默和生活的情趣。

他把身體比作飛機,說要是兩條腿(起落架)和兩個腎(發動機)一起失靈,這不能算個小故障,機長就會出來請大家留遺言。

他就是那個起落架和發動機都失靈的飛機,但他沒有留遺言,他寫出的反倒是生命的精彩一面。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鬍鬚,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這樣優美又靈動的小生命,如同孩子般的童趣,誰能相信竟出自一個殘疾人筆下。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他經常稱自己的工作是生病,業餘寫作。能這般自嘲的人必定不是陰鬱之人。

在他眼裡自己和地壇有著某種相似。地壇是座廢棄的古園,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裡。但園子裡有花兒開放,蟲兒飛舞,它是有生命的,荒蕪卻不衰敗。

而他雖然雙腿殘疾,只能坐在輪椅上,卻不是垂暮等死之人,他依然有顆熱愛生活又樂觀豁達的心。

21歲,29歲,38歲,史鐵生三進三出醫院都沒有死,所承受的痛苦非別人可以想象。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堅信: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

而他也確實沒有白活,也把這種希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全部注入他的文字裡。

寫在最後

一個做了母親的人說:“史鐵生的作品是最可以放心地推薦給兒女的。”

他的作品沒有任何陰鬱消極,他如此不幸,卻又如此幸運。他的幸運來源於對生命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而這正是我們最需要的。


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透過輪椅上的人生感受生命的三層境界

《我與地壇》之後,史鐵生還寫了一些與地壇密切相關的作品,如《想念地壇》和《地壇往事》。他和地壇就如同老朋友,有著殘缺和無力,同時也充滿著勃勃生機。

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似乎給了他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就如同文中所說: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

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再讀《我與地壇》,不但增加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人也更加透徹明白。既然活,就好好地活,接受生命,熱愛生活,生命的意義就在我們心中,生命的價值終會靠我們的雙手實現,這就是史鐵生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