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作者:十月波斯菊

他是兩屆魯迅文學獎的得主,多次獲得老舍散文獎、傳媒文學成就獎、青年文學獎等各大文學獎項。

他的散文《我與地壇》收入中學課本,盛譽為中國近50年來最優秀的散文。

他的小說《命若琴絃》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改編成歌劇、話劇、舞臺劇不斷演出。

在他一生中,共創作20部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18部隨筆散文,2部電影劇本。

在與疾病、死亡抗爭的大半生裡,他追尋文學的真實,思索活著的意義。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他是著名作家——史鐵生。

讓我們翻開這本他的這本《我與地壇:插圖版》散文合集,感受那些帶給我們溫暖和力量的文字。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


01

以《相逢何必曾相識》、《黃土地情歌》為代表的散文,是史鐵生對黃土高原的惦念,對苦難的豁達。

他說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都留在了陝北高原。

插隊知青、上山下鄉、黃土高原,對於70、80、90後來說,是遙遠而陌生的。

六六、六七、六八,是屬於特定一代人的難忘記憶。

奔赴農村邊疆,改變了包括史鐵生在內的無數人命運。

史鐵生插隊的地方叫關家莊,距離延川縣城八十里。

史鐵生和農民一起,掄鋤頭、刨地、喂牛;吃雜麵條條,抽兩毛錢的煙;看書,吹口琴。

在勞苦中甘之如飴。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知青時代的史鐵生

20歲那年,史鐵生在山裡放牛,遭遇暴雨冰雹。

一場高燒一病不起,高位癱瘓。

與朋友們相約回陝北成了無法實現的願望。

“在哪插隊?”
“哪屆的?”“我六八。”“初六八高六八?”“老高一。”“那您大我一歲,我老初三。”

這是史鐵生與老插青之間親切而獨特的溝通方式。

動人的《喀秋莎》、《紅河村》,坦率純樸的陝北民歌,這是知青們在漫長艱苦生活裡的希望和憧憬。

曾經有那麼一代人,他們風華正茂的走向廣闊的原野,把自己的最好年華奉獻在黃土地上。

這份素樸的精神,令人動容。

02

在史鐵生的散文裡,我們常常能讀到他對生命的感恩和生活的留戀。

世間美好的萬物在他筆尖找尋:

“陽光在風中舞蹈、流動。

西番蓮顧自開著碩大的花朵,

蜜蜂在層疊的花瓣中間鑽進鑽出,嗡嗡地開採。

蝴蝶休閒飄逸,飛來飛去,悄無聲息彷彿幻影。”

“天上,或者是雲彩裡,有些聲音,有些縹緲不知所在的聲音——

風聲?鈴聲?還是歌聲?”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人性的質樸之美被他敏感察覺:

比如投身幼教事業的蘇老師和孫老師:

“她們與一般的老太太確有不同,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裡都湧現著天真。”

比如命運坎坷的二姥姥:

“她是無聲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從幽暗中走出來,邁過一道斜陽,走近我,然後摸摸我的頭,理一理我的頭髮,纖細的手指在我的髮間穿插,輕輕地顫抖。”

還有“人形空白”的神秘姥爺,從光彩照人到白髮駝背的大舅,期盼合歡樹開花的母親,燈下學識字的奶奶,廟裡探險的夥伴,紅鼻頭光腦袋的搖鈴老頭,愛跳舞的姍姍,畫雷鋒像的B老師,哀傷敏感的八子,英勇熱血的莊子等等。

史鐵生用敏銳的觀察力,細膩感性的筆觸,將人物生動而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03

園子、秋天、合歡樹。

這三個關鍵詞,包含了史鐵生對母親的深深思念。

後半生無法行走的判決,將他的人生拋入低谷。

憤怒、沮喪、彷徨,為逃離現實,他搖著輪椅,到地壇終日默坐、呆想。

園子裡所有車轍迷茫徘徊的地方,都有母親追隨和關切的腳印。

母親曾無數次在園子裡急切尋找他。

“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走過我經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母愛,平凡、低調,而又深沉。

為了兒子的腿,她虔誠地抱著希望,到處打聽各種稀奇古怪的藥,洗、敷、燻、灸、吃、喝。

有一次不知從哪裡弄來的偏方,把兒子的腿燻成燙傷,為此自責了很久。

身患肝病重症,卻一直瞞著。

計劃第二天推著兒子去看北海的菊花,去吃最愛的豌豆黃。

然而就在那一天,母親猝然去世。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史鐵生和母親

母親飽含期待種下的合歡樹,

在她身後的每一年都開出了花朵。

沒能讓母親看到自己小說的發表和獲獎,是史鐵生永遠的遺憾。

史鐵生再次來到地壇:

“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母親不能在來這園中找我了。”

04

史鐵生曾覺得自己的生命是一場冤案。

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無法理解命運的安排。

他質疑活著的必要性,曾想過用自殺的方式結束。

他在醫院三進三出,與病魔對抗,在死亡邊緣徘徊。

二十一歲,父親攙扶著他艱難地走進病房。

二十九歲,史鐵生嘔吐、昏睡、高燒不退,讓醫生一度擔心熬不過冬天。

後來腎病發展到尿毒症,每週三次的透析成了生活日常。

面對苦難的現實,史鐵生說:這是上帝為了錘鍊生命佈下的一個殘酷的謎語。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踩草地,踱方步,踢石子,都變成了艱難和遙遠的回憶。

最終,他找到了寫作這條路來解放自己。

然而寫作對於與疾病抗爭的他來說,尤為困難。

其中獲獎的《病隙碎筆》,前後寫了4年,有時一天只能寫幾行字。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

長篇小說,對於其他作家也許沒什麼了不得。可對於史鐵生來說是一個挑戰。

但史鐵生完成了大部頭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

他曾開玩笑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他的文字,像一束溫暖的光,穿過漫漫黑夜,照亮著無數人。

05

生活中的史鐵生,更是明朗而樂觀。

王安憶說:“史鐵生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有時你和他在一起會覺得他很健全,你不覺得他有什麼缺陷。”

有一次,幾位朋友去探望他。

史鐵生開心地展示了自己的廚藝。

他一邊炒菜,一邊興致勃勃地講述烹飪方法。

這頓飯,讓朋友們吃得淚流滿面。

在他看來,雖然身體殘疾,但精神要健康,與世界愉快地相處。

史鐵生說過,“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

換作我們,能否如此坦蕩直面死亡?

抵擋病痛的折磨,仍舊不放棄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

把每一天都當成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來對待?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要麼立刻去死,要麼好好活著。

史鐵生選擇了後者。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夠

坦然赴死,你能夠

坦然送我離開,此前

死與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過是一個謠言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夠

入死而觀,你能夠

聽我在死之言,此後

死與你我毫不相干。

此後,死不過是一次遷徙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夠

歷數前生,你能夠

與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與你我從不相干。

——史鐵生 《永在》


-END-

本文作者:十月波斯菊,熱愛生活的一枚文藝天蠍女。願意與有趣的你,聊一聊有趣的事兒。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我與地壇:插圖版》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博庫圖書館”(ID:bookuuread)

史鐵生:21歲截癱,30歲寫作,38歲獲獎,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