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咸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着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走咸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着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走咸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着

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古代谥法也有谥曰顺、贞、献等美好的字眼。

根据唐代帝王陵墓如献陵、贞陵、泰陵等选取吉利、祥顺、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来看,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

走咸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走咸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着

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面的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

走咸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着

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袁家村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距袁家村10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唐肃宗建陵石刻,是关中地区帝王诸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袁家村现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走咸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着

三月十九日盛大开村不知晓,二十日歪打正着……疫情没解除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