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北京分流國際航班僅19人返京,八成旅客被留呼和浩特隔離


首個北京分流國際航班僅19人返京,八成旅客被留呼和浩特隔離

今天(21日)早上七點14分,CA926航班從呼和浩特白塔機場起飛,經過不到一時的飛行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這架空客330飛機上,只載運了19名旅客。

CA926原本是要從日本東京成田機場直飛北京首都機場,計劃落地時間是20日的18點40分,但由於19日晚五部委聯合出臺的《關於目的地為北京的國際客運航班有關事宜的公告》,將部分北京到港國際航班調整到周邊地區做為第一入境點,CA926便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航班”,第一入境點變為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機場。

在落地呼和浩特之前,國航app上顯示的預估到京時間是21日零點30分,意味著要比平時的到港時間晚6個小時左右。但實際上,航班是在21日早上7點多才從呼和浩特再度起飛的,意味著落地呼和浩特後,旅客們在呼和浩特機場“滯留”超過12小時。

首個北京分流國際航班僅19人返京,八成旅客被留呼和浩特隔離


第一財經記者從呼和浩特機場獨家瞭解到的信息是,在落地呼和浩特後的12小時裡,CA926航班上的旅客完成了流行病學檢查,邊防入境手續等事先設計好的多個流程,最終有超過八成的86名旅客被送到呼和浩特當地酒店隔離觀察14天,只有19名旅客繼續登上CA926航班返回北京。

在落地呼和浩特後的12小時裡,飛機上的旅客到底經歷了什麼?一位機上旅客孫女士向記者回憶了她的經歷。

在機場分批核酸檢測

孫女士乘坐的CA926航班是在昨天晚上7點落地的,雖然是空客330雙通道飛機,但飛機上坐的並不滿,後面幾排可以算是隔離區,有兩個發熱的旅客和一個自稱“花粉過敏“的旅客被安排坐在隔離區。

飛機落地後,廣播通知邊檢的人要上來量體溫,半小時後他們就上來了,測量完體溫後,後面隔離區坐的旅客就跟工作人員一起下飛機了,之後航班上一個持有外交護照的法國人也帶著他的兩個孩子下飛機了,而其他旅客則在飛機上坐到晚上11點多才被允許下飛機。

下飛機後首先是被機場的工作人員詢問從哪裡回來的,怎麼轉機的,最終目的地要去哪裡,然後就是分批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15個人一批,核酸檢測,抽血,量體溫,測血壓。

檢測時間不到十分鐘,沒有收費。檢測時又被問了一遍從哪裡回來的,怎麼轉機的,最終目的地要去哪裡等問題。

檢測完後並沒有給核酸結果,一批人裡有八個被通知去辦理邊防入境手續,這個期間又被海關人員詢問了一遍從哪裡回來,最終目的地去哪裡,甚至護照的每一頁都被仔細查看了一遍。

凌晨兩點半終於走出了海關,不過還沒拿到行李,繼續在機場等。等待期間留意了下機場裡的工作人員很多,都穿著防護服,他們不少人應該互相都不認識,交流時會互相問“你是哪個單位,你是哪個部門的”。

一位呼和浩特機場工作人員今日在微博上留言:“旅客在呼和浩特等待的12小時,背後是兩天兩夜的方案修改,預案完善,是我們從昨天早上八點半到今天早上凌晨六點的堅守,是海關,邊檢,公安各個同志們15個小時的守護。”

落地後12小時到隔離酒店

凌晨五點,孫女士拿到了自己的行李,工作人員則通知叫到名字的可以登機回北京了,剩下的人則上了四輛大巴車。

這個時候,孫女士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大巴車。凌晨七點,大巴車開到了呼和浩特新城區的興泰國航酒店,在拿到一份 “入境返呼人員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通知書”後,她才知道要在這個酒店被隔離觀察14天了。

孫女士是哈爾濱人,回來之前曾想過很多種被隔離的可能,或者在哈爾濱,或者在北京,萬萬沒想到最終是在呼和浩特被隔離了。

進入房間,門上貼著溫馨提示,介紹了隔離期間的注意事項。隔離的費用是每天350元,其中住宿200元,餐費150元。

工作人員還建了一個隔離期間觀察群,群裡有102人,包括當地的公安,醫生等工作人員。

8點多,吃到了來到酒店的第一頓早餐,12點多送來了午餐,工作人員說不能叫外賣,缺什麼通知酒店統一採購。

據記者瞭解,CA926航班,只是首批被分流的國際航班中的第一條,此外還有3月20日莫斯科至北京CA910航班和3月22日巴黎至北京CA934航班,第一入境點調整為天津; 3月21至22日多倫多至北京HU7976航班第一入境點為太原(以上日期為北京時間)。

也有外航對記者透露,第二批被調整分流的航班將在下週開始執行,可選的第一入境點增加了西安,南京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