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初一,风和日丽,在太和殿内,85岁的乾隆举行隆重的归政大典,他正式升级为太上皇帝。他在皇位上已经工作了六十年,乾隆授传国玉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大声宣读,乾隆的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天下皆知。

(乾隆晚年画像)


这次禅位可是乾隆爷主动禅位,让人感到他和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脑回路不同,纵观历史无数的皇帝都是死死地护住皇位,有的为了保住地位不惜血洗皇宫。

即使有少数让位给儿子的皇帝也多是无奈,例如李渊让位李世民,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把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杀了,李渊一看情况不妙不得不让;北宋宋徽宗时,内忧外患,农民起义不断,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爆发,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才匆匆把皇位传给太子。

作为和平年代的乾隆主动禅位,这是怎么个情况呢?

原因及其中包含的政治危机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乾隆对康熙大帝的崇拜

原来乾隆非常崇拜他的爷爷康熙,他爷爷康熙在皇位上工作了61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8岁登基。16岁斗败鳌拜夺回大权,军事上削三藩,收台湾、驱沙俄,被尊为“千古一帝”。乾隆在位期间也一直学习康熙的治国之道,就连自己的墓地也是选在康熙的清东陵。乾隆不想让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自己的爷爷,这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为了给雍正和自己的皇位再一次正名。

(康熙画像)

二、借助禅位为父亲雍正和自己的皇位正名

由于康熙在位时间太长,这让他的太子爷胤礽非常焦急,熬到30多了还是太子,不知何时是个头。所以康熙最爱的儿子太子胤礽想要提前上位,表现太露骨被康熙废了,还一连废了两次。皇子们之间斗得你死我活,触目惊心,康熙为此心力交瘁,因此到死都没有明确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导致最后发生了更为惨烈的皇权之争。

所以很多人认为乾隆的父亲雍正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他的上位经过惨烈的“九子夺嫡”手足相残,让天下人怀疑,争议他“矫诏”。试想,自己父亲的皇位都不正,自己的皇位能正?乾隆曾多次向大家展示“康熙对自己的喜爱和亲自抚育,祖孙情深”,也多是这个原因。


三、乾隆曾经的誓言:

乾隆刚一上位就对列祖列宗焚香立誓,为了尊敬自己的皇爷爷康熙,为了大清江山的稳固他决定只在位六十年,绝对不到第六十一年。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活这么大年纪85岁了还很健壮,超过了自己的爷爷康熙(69岁驾崩)和父亲雍正(45岁登基58岁驾崩)。他心里后悔自己当初嘴贱发了这么个誓言,禅让皇位自然不是真心。

在禅让大典上他下诏说:

“我25岁继位时,曾经对天发誓,我如果能在位60年,就一定会传位给皇太子不敢和皇祖(康熙)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已经在位60年了,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于皇十五子永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

从诏书中可看到,乾隆的禅让只是个形式。实际上乾隆也并没有让出皇权,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爷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颙琰成了标准的傀儡皇帝。
(嘉庆画像)

嘉庆在听乾隆的训政时恭敬慎重,一点都不敢违备。

《清史稿·仁宗本纪》载:“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其他史料也有记载,嘉庆帝侍坐乾隆旁边,乾隆笑他就陪笑,乾隆忧他就陪忧,就像个木偶。直到禅让又过了3年零4个月后(1799年),这位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最长寿的皇帝、乾隆驾崩,39岁的颙琰才开始亲政,诛杀权臣和珅……忙的一塌糊涂。


小姐姐讲史


乾隆当太上皇的这三年,清朝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危机呢?


第一个危机是嘉庆皇帝的皇权危机,他虽然当了皇帝,可却无异于一个“傀儡”。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他又忍不住颁布了一份谕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乾隆的意思也很明显,朕呢,虽然已经说了要在明年归政给儿子,可是,朕归政之后,你们文武百官但凡谁要上奏什么事,也得统统上奏给朕,你们在奏疏称朕为太上皇便可以了,知道了不?

嘉庆对此什么反应呢?他什么也不敢说,因为权力确实一直被乾隆拿着,他要真敢反对乾隆的做法的话,他自己也怕会被乾隆给废了。所以,嘉庆不但不敢有丝毫的不满和抱怨,还得急忙地向乾隆表态,我的爹呀,儿子求您过了100岁后再归政给儿子吧!


乾隆也很满意儿子的态度,所以欣然地接受了嘉庆的请求,当起了仍然总揽皇权的太上皇,这一当就是三年。这也就是说,嘉庆的皇权实际上一直在受到乾隆的打压,长久之后,不仅会对嘉庆的性格造反负面影响,他将来即便亲政了,皇权也将会受到来自朝臣的压制甚至是威胁,如果嘉庆能力不足以应付乾隆突然病逝之后的局面的话,清朝很可能会迎来一场动乱。


对于这一点,嘉庆绝对是深有体会,乾隆的宠臣和珅就是一个让嘉庆没办法忍受的人,早在乾隆宣布立嘉庆为皇太子并且禅位给嘉庆的时候,和珅就已经知道了这事,然后偷偷跑去告诉嘉庆,想要巴结巴结嘉庆。可是,这事让嘉庆很敏感,明明他才是乾隆的儿子,和珅只是一个外臣,为什么乾隆却更愿意相信和珅?


和珅提前知道了乾隆想要禅位给嘉庆的事,如果他不想让嘉庆接乾隆的班的话,故意去找嘉庆的茬,或者故意让嘉庆犯错,让乾隆改变主意的话怎么办?和珅的嘴,可是能够忽悠乾隆的鬼呀!

更何况,当时乾隆年迈,他又更亲近和珅,所以给了和珅很大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珅已经能够仗着乾隆的宠信去压制嘉庆了。所以,和珅的存在就是对嘉庆的皇权的一个威胁,这也是嘉庆亲政后迫不及待地对和珅下手的一个原因。

嘉庆的皇权不仅受到了来自乾隆的打压,还受到了来自和珅的压制和威胁,同时也受到了群臣的质疑。所以,嘉庆才会在乾隆死后立刻对和珅下手,为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树立起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权威,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皇权不可侵犯。



第二个危机是清朝的吏治危机,乾隆中晚年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将清朝的吏治给弄得一团乱了。

乾隆宠信和重用和珅,实际上就是清朝吏治败坏的一个开端。吏治是一个朝代得意稳定和发展的根本,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之衰亡,莫不始于吏治的败坏,一旦吏治败坏了,也就意味着这个朝代的根要烂了。

乾隆早年一直很重视吏治的整顿,可是后来重用了和珅之后,这一切就开始变了,他让和珅担任吏部尚书,和珅则运用职权打压异己,让乾隆早年好不容易整顿好的吏治又陷入了泥淖之中。

听和珅的,


能升官。不听的,自然会被和珅想方设法地打压。所以,满朝上下可以说是遍布和珅的党羽,除了刘墉这样勉强还能和和珅斗一斗的之外,已经没有人是和珅的对手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让和珅当吏部尚书的同时,还让他兼管户部,吏部和户部,一个是管官的,一个是管钱的,清朝六部之中最重要的两个全让和珅给占了,这能不乱吗?

想升官,得求和珅。想让朝廷批点经费,还是得求和珅。所以,和珅想不腐败都难呀!清朝的吏治想不败坏都难呀!

但是,嘉庆亲政之后却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去整顿吏治,他甚至不敢动吏治这一块,他所谓的“整饬吏治,以清廉为本”,事实证明是雷声大雨点小。当时处理和珅的时候,有人建议他继续深挖,他根本不敢答应,只处理了和珅就了事了,因为乾隆和和珅将吏治败坏得太严重了,他要真敢牵一发,那就得动全身了。所以,嘉庆不敢动。



第三个危机是清朝国力衰退的危机,这个危机注定了无法避免。

康熙和雍正给乾隆留了一个好底子,所以乾隆能够肆意地挥霍,然后就挥霍出了一个所谓的“乾隆盛世”。从这一点看,乾隆确实用钱将“康雍乾盛世”推上了顶峰,可是,清朝鼎盛于乾隆,也衰落于乾隆。

乾隆留给了嘉庆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对于能力平平的嘉庆而言,他能够扭转颓势吗?显然不能,能够打倒一个和珅,发一笔横财,嘉庆就已经高兴得不行了,可是打完了和珅,他也就没辙了。


乾隆选了一个只能守成、不能进取的嘉庆,嘉庆选了一个不能守成、又不敢进取的道光,道光又选了一个更怕事的咸丰......

所以,清朝国力衰退的危机也就这么延续下去了。


小萝谈谈吧


人人都知道乾隆退位但不让权,在和珅的辅助之下大权独揽,发号施令,依然是一国之主。嘉庆帝登上皇位保座却处在太上皇的控制之中,毫无作为,仅为傀儡。父亲对自己的考察并没有结束,必须小心应付,出不得一点儿差错,否则,下仅皇位难保,连性命也可能丢掉。名为一国之君,就连奴才和珅也跟自己指手画脚,这窝囊日子不知那一天才结束,唉!只有太上皇仙逝才能结束。军机大臣阿桂睌年多病,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断言:和珅必死于嘉庆之手!只见阿桂斩钉截铁地说:我之所以不死,就是要等着皇上亲政,处死和珅,不然,我死不瞑目!!那么,阿桂到底都没有活着看到和珅倒台,嘉庆二年八月,阿桂病逝,享年八十一岁。阿桂虽然死了,但他关于和珅必将死于嘉庆帝之手的预言确实不是一时气话,阿桂是对王朝政治的深刻洞察。其实,何止阿桂,就连和珅的亲信中也有人相信和珅必死,因为和珅的亲信他们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幕:和珅对嘉庆帝夸夸其谈,指手画脚,嘉庆帝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脸上无动于衷,看不出喜怒的表情,嘉庆帝显得城府高深不可测。看到这儿,和珅的亲信心里哇凉哇凉的。亲信知道,和珅你死定了,你和珅根本斗不过嘉庆帝。然而,和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冻过冰?他到底意识到生命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吗??他的内心有没有压抑郁?有!和珅的压抑不是来源于窝囊,而是来源于恐惧。你别看和珅对嘉庆帝指手划脚,神气活现,每当夜深人静,阵阵恐惧的感觉会涌上心头,令他难以入眠。因为和珅得知阿桂咽下最后一口气断言自己必死嘉庆手上,你说和珅他怎么不怕呢?就连自己的亲信中也有人相信这一点。为此,也有人曾劝告过和珅,当然,话说得十分委婉。此外,和珅的老婆,儿子,儿媳妇(乾隆的十公主)也劝他能有所收敛,或者急流勇退。和珅呀和珅!你还用别人提醒吗?你到底知不知道,就连宫中的老太监都知道,新皇帝一上台,首先最倒霉的就是先皇的(大红人),而且,在前朝越是吃得开,这跟头栽得越厉害,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就是这个道理。封建社会古往今来,这样的倒子多的是!和珅阿和珅,你难道不害怕??和珅当然害怕哦,他每睌都梦见嘉庆帝举起巨斧向自己的头上砍下去!和珅尽管害怕,但最终既没有收敛,也没有急流勇退,而且他做出了全力辅助太上皇抓权不放,压制嘉庆帝的选择。对此,有很多学者对和珅两种指责:或者指责他不过是个奴才,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又或者指责他因贪欲蒙蔽了理智,不能急流勇退,及时罢手。总之一句话:都认为他利令智昏,对大祸即将临头缺乏敏感。其实,这两点指责都有失公允。和珅最终选择了全为辅助太上皇,压制嘉庆帝,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那么,和珅为了活命选择另一条退路,到底行不行得通呢?想想看,和珅有胆量(跳糟):转投嘉庆帝,全力帮助嘉庆帝掌握大权,嘉庆帝会接纳他吗?嘉庆帝有与太上皇对立的胆量吗?二个字:没有。退一步说,就算嘉庆帝暂时接纳他,恐怕也不过利用一下而已,(卸磨杀驴)是早晚的事儿,因为和珅毕竟是太上皇曾经的(大红人)和叛徒。远的不说,雍正朝的年羮尧,隆科多的下场不是明摆着吗?你指责和珅不能急流勇退,你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因为:国有国法,山有山规,你当是细路仔(指小孩)过家家,想玩就玩讶,不想玩就回家?又或者像厌学的细路仔(孩子)装病请假那么简单?你不玩了想回家,你想得太天真想得太美,太上皇还没玩够呢。什么叫(身不由己)?这回你理解了吧。………正月十五,嘉庆帝向天下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罪名成立。


茹叔敬


1796年,爱新觉罗·颙琰登基称帝,史称嘉庆皇帝。而乾隆则改称为太上皇,实际上继续把持朝政。

事实上,乾隆在登基满六十年时将要禅位,已经在乾隆四十三年时就下诏明确:

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他又下一道圣旨予以明确自己禅位的决心:

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奏对称太上皇。

不过,真等到嘉庆皇帝登基后,乾隆虽然完成禅位成了太上皇,但朝中的一应大小事务,依然皆出自他的决策。甚至于,有人将那时的嘉庆皇帝视为傀儡。

一般认为,乾隆皇帝恋权,因而迟迟不愿真正归政于新君嘉庆皇帝。

文史不假个人却认为,乾隆皇帝退而不隐,担任太上皇期间继续专权,是因为清王朝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危机。经过总结,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禁锢

乾隆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和禁锢的最高峰。别说是普通的民众,就连一向敢于直言的士族阶层都被迫禁言,整个社会进入到了死气沉沉的暮气之中。

在清军入关之初,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推行过极为严苛的文字狱。但是,随着清王朝统治秩序的建立,在康熙朝晚期和雍正朝时,逐渐放松了文字狱。

可是,乾隆登基后,重新掀起了文字狱,甚至比之前更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例如,前礼部尚书沈德潜曾题写过《咏黑牡丹》的诗句: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乾隆因此断定,这是在影射清朝以异族的身份夺取朱明王朝,存在着典型的反清思想。尽管沈德潜已经过世,但乾隆依然下旨将其锉骨扬灰,以儆效尤。

徐述夔在过世多年后,其遗著《一柱楼诗集》被乾隆翻出,因其中的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被认定为明朝余孽。徐述夔不仅本人被开棺锉尸,其满族皆被乾隆下旨问斩。

一时间,社会中处处弥漫着惶恐之气。迫于乾隆帝严苛的“文字狱”,许多的士人和精英,都只得埋头于传统的八股文和封建礼教之中,再也不敢追求思想和文化的创新。

于是,民众在丧失反抗意识的同时,也丧失了社会创造力,丧失了追求进步的勇气,这就是乾隆皇帝和他的“文字狱”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与影响。

而当时,西方世界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变革和解放,工业革命也悄然兴起。而中国,却开始越来越落后了。

二、盲目排外

虽然已经落后了,但乾隆丝毫不了解世界形势,依然固执的继续着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拒绝与时俱进,拒绝开眼看世界,拒绝马嘎尔尼的通商请求。

早在17世纪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崛起,逐渐通过一次次的斗争掌握了政权。当政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和经济新政,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8世纪中期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紧接着,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来完成商品的销售。

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向大清朝派出了七百多人的庞大代表团,由马戛尔尼勋爵率领并手持自己的亲笔信,以为大清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特意向中国提出通商请求。

虽然,英国佬后来向我国倾销鸦片并发动鸦片战争,不断侵略大清朝。但是,笔者实事求是的说,1793年英国人的这次到访,他们是没有恶意的,他们真的是来谈生意的。

马戛尔尼不仅携带了大量的礼物,还携带了整船的外交、通商、文化、科学等人员,甚至连英国皇室的上层贵族都有随行。如果对乾隆帝说,英国人这次是漂洋过海来看你,此言并不夸张。

结果,当马戛尔尼的代表团在广州港登陆后,几乎就被全部软禁起来。马戛尔尼在四处打点并再三表明自己此行是为皇帝拜寿后,才勉强被准许进京。

马戛尔尼向乾隆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信,并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两国通商的请求后,乾隆皇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之后,他还大言不惭地给英王乔治三世下了一道圣旨:

我天朝地大物博,无需与尔小国通商,若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是尔等必需之用,天朝将加以体恤,每年赏赐若干。

无奈和失望的马戛尔尼,只得带着乾隆的赏赐和圣旨,默默返回了英国,向英王复命。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马戛尔尼在归国后写道:

大清国好比破败不堪的上等战舰,它之所以还没有沉没,是因为有一群幸运和勇敢的船员在苦苦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就只剩体积和外表了。

就这样,因为乾隆的盲目排外,清朝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并发展自己的机会。

三、吏治腐败

乾隆前期时,对于吏治尚能严厉整顿。但到了中后期,清廷的吏治已经充斥着腐败,完全混乱。其中,重用和珅,就是清朝吏治腐败的一个开端,也是一个缩影。

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国亡始于吏治”。一旦吏治腐坏了,就表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已近彻底激化,已近奔溃边缘。

乾隆晚期,和珅一人就身兼领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还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理藩院尚书。甚至,还有《四库全书》总纂官和步军统领等其他的军、政职务。

可见,乾隆对于和珅的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论是当年的嘉亲王,还是现在的嘉庆帝,都会忌惮和珅的权势。

乾隆过世后,嘉庆亲政所办的头等大事就是扳倒和珅,列举了他的二十大罪状。而且,其中的第一大罪状,还是和珅自己主动送上的: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前,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经查抄,和珅贪污受贿数额涉及金额在八亿两白银至十一亿两白银之间,算上其所有的田地、房产、古玩、玉器、字画等,超过清廷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而且,和珅仅仅是乾隆时期的一个贪官而已,其他的大小官吏皆上行下效,搞得国家机器运转混乱,污水横流。

四、起义不断

乾隆时期,虽然号称“康雍乾盛世”,但国内却长期伴随着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尤其在乾隆晚期时,各地的起义更是不断。

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席卷了整个甘肃和青海;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农民起义,成为台湾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清起义;乾隆六十年, 苗民发动反清起义,几乎就控制了川、黔、湘三省,起义人数达到了三十多万,持续了十几年;嘉庆元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席卷了中国的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多个省份。

乾隆晚年时,社会人口逐年增加,而土地的兼并现象也日益严重,可以开耕的荒地已经开发完毕。许多农民都流离失所,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只得躲进川、鄂、陕等省的边界避难。

这些饥民聚集在一起,自然就会滋生事端,再加上宗教势力的影响,很快就燃起了起义的熊熊烈火,并且蔓延到了其他省份。结果,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平定越来越难。

事实上,清兵在入关后,原属八旗及其后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到了乾隆朝晚期时,这些旗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由国家供养,即便是参军的,也出现了八旗战斗力大幅度锐减的情况。

就以白莲教起义为例,乾隆派遣八旗军前去平叛,结果却屡屡战败,只得增设了绿营兵参加平叛。这次起义,几乎耗尽了清廷所有的国库,彻底撕掉了之前盛世的面纱。

五、国库败空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其一生铺张奢靡,数次出巡。

就以南巡为例,据

《清史稿》记载,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九年时,乾隆皇帝六次南下巡视江南之地。

乾隆每次出巡,声势和规模都异常浩大,符合他惊天动地的性格。每次出巡,除了沿途的接应和护驾不提,仅仅随行人员就在万人以上,所过之处,各地都犹如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据统计,乾隆皇帝南巡,仅直接花费国库的存银就在三千万两以上,其他的各项开支和损耗,无法估量。

除此以外,乾隆皇帝南征北战,不仅开疆扩土,而且还成就了他的“十全武功”

分别是:乾隆十四年,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乾隆二十二年,又一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族部的叛乱;乾隆三十四年,攻克缅甸;乾隆四十一年,又一次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五十三年,平定台湾的天地会反清复明起义;乾隆五十四年,击败了安南的边境挑衅;乾隆五十六年,出兵尼泊尔平定其内乱;乾隆五十七年,又一次平定了尼泊尔的内局。

在乾隆时期,大清帝国的疆域面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而且,在彻底击败了宿敌准格尔部落后,真正完成了新疆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自盛唐后,又一次将西域划入到国家的版图之内。

在文治方面,乾隆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因为书分经、史、子、集四部而得名“四库全书”。合计共有近八万卷,三万多册,八亿多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巨著。

雍正帝勤勉持政,给乾隆留下了六千万两白银的国库存银。而乾隆晚年时,国库存银已经几乎耗尽,不足几百万两。所以,文史不假个人历来对于所谓的“康乾盛世”存疑,似乎叫做“康雍盛世”或者索性就叫“雍正盛世”似乎更为妥帖。

六、新君平庸

嘉庆皇帝平庸,一向自视甚高的乾隆自然心知肚明。选择让他继位,也是无奈之举。

最先,乾隆心中确立的继承人,是他的嫡子永琏,为乾隆最宠爱的富察皇后所生。在永琏七岁的时候,乾隆就准备册立为太子,但圣祖康熙皇帝有严诏“坐朝之君不立太子”。所以,乾隆将永琏的名字写好后放在了“光明正大”匾额的后面。可惜,永琏短寿,在九岁时就夭折了。

之后,乾隆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皇长子永瑛。可惜,永瑛资质太差,总也不能令乾隆满意,父子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结果,永瑛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在二十多岁时就病逝了。

接着,乾隆开始寄希望于他的另一个嫡子永琮。可是,永琮也非常短命,在两岁多时就不幸夭折了。

乾隆皇帝的立储工作多次失败,令他极为沮丧。而且,他发现自己剩下的皇子中,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成器堪当重任的。

最后,乾隆选定皇十五子颙琰为太子储君,也是矮子里面选将军罢了。颙琰的资质一般,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对于乾隆的指示,完全遵照执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违逆。

对于这样一个只求守成不图进取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嘉庆,身为太上皇的乾隆自然不敢轻易放手。

果然,平庸的嘉庆皇帝选择了更平庸的道光皇帝为继任之君。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不仅改变了大清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一步步跌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


文史不假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乾隆皇帝在位可说是很长的时间了,他恪守孝道说在位时间不敢超过60年,而后在晚年的期间禅让给嘉庆皇帝,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总共统治时间可以说是达到63年多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统治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



我们不得不承认乾隆确实是一位好的领导者,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也是相当安定,并且他还大力提倡人们发展农业,而且国家很多的饥荒地区也都在他的治理下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也因为他太热衷于自己手中的权利,和享受这一份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尽管自己年纪大了,已经让位,可是他仍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一直在暗中操控着朝廷。


虽然年尽90的乾隆皇帝交出了玉玺,当起了太上皇。但是却只是将:“郊、坛、宗、社诸祭祀”的行礼的事情交给嘉庆做。乾隆退位后,曾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仍然以“朕”自称,对前来朝贡的使者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在做太上皇的三年多时间里,仍手握着朝廷大权,嘉庆也只是个傀儡皇帝。直到乾隆去世后,嘉庆才真正掌权。难道乾隆握住权利死不放手?


小编认为不能因此认为乾隆是贪恋皇权,其实他可能有他的理由。一是乾隆在选太子这件事上花费了太长时间,他在传位密诏上写谁谁死。所以到最后他能挑的皇子不多,让他满意的没有,只能在矮子中间选高个,勉强选中了皇十五子永琰。二是嘉庆资质平庸,并不是乾隆理想的继任者。正因为不是理想的继任者,所以乾隆虽然年纪不小,却也不放心就把权力交给永琰,他必须要带一下。所以。乾隆又干了4年,直到去世后,嘉庆才开始掌握实权。


乾隆一生近九十载,经历了太多事情,怎会到死不肯放下权利。权利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亲情可以延续。好了,小编解答完毕。把你的看法记得分享给小编哦!


昊涛说史


没啥政治危机,只是因为曾经许下的承诺。


话说,乾隆六十年,已经85岁(虚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发布旨意,说:“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子嗣皇帝嘉庆年。”

意思就是说,现在朕要册封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明年就把皇位让给永琰。

这一下子就把大臣给整蒙了,当时乾隆虽然年纪比较大,但身体却看不出什么毛病,精神看起来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有大臣就问乾隆,您老人家好端端的,为啥要退位呢?

乾隆解释道:我的祖父那么能干,也只是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又怎么能超过他在位的时间呢?而我现在已经在位六十年了,活了八十五岁,也应该实现曾经许下的承诺,把皇帝的宝座让给太子。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比也。若邀穷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规政退闲。”

乾隆所说的承诺,指的是乾隆元年,乾隆刚刚继位时在康熙牌位前许下的承诺:“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为了表达对康熙的尊敬和崇拜,乾隆刚继位就承诺自己只当六十年皇帝,当了六十年皇帝后就传位给太子。在乾隆六十年,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年少许下的承诺,担心史书和世人会说自己言而无信,而乾隆又是极为好面子之人,于是就将皇帝的位置让出去。


但乾隆只是“让位不让权”。

名义上,乾隆只是太上皇。实际上,乾隆仍然掌握着本属于皇帝的权力。

例如,在乾隆退位前,就下令:

“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就是说,以后但凡有文武官员上奏,都要给朕送过来,但现在朕已经不是皇帝了,你们就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吧!

这命令一下,刚高兴没几个月的嘉庆顿时就傻眼了,因为乾隆的意思很明显:朕只让你拥有皇帝的位置,但大权暂时还归朕。

所以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实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谈不上什么政治危机。


金兔历史


乾隆最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足足活了89岁,在位60年,禅位之后又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但在这三年的“过渡期”,却隐藏着许多政治危机,这些危机大多都是相对于嘉庆来说的,那都是哪些危机呢?

其一、乾隆对权利的把控,一直不放权

像乾隆这种好大喜功,一生都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是不会甘愿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的,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不放权也是为了防止父子相互斗争,因为皇帝和太上皇的关系本身就很微妙,有些皇帝没驾崩就退位的话,作为太上皇,多数情况是会被软禁起来的,防止与新任皇帝争权。

但嘉庆即位的时候,他的实力显然不足以跟老爹乾隆做对抗,但嘉庆也不是个百依百顺的皇帝,他与太上皇乾隆的权力争斗,是当时的第一个危机。

其二、朝廷内部危机,贪污腐化问题严重

乾隆早期,清朝的发展还算平稳,但到了中后期,各种问题就开始出现,僵化的制度和官吏的贪污腐败已经严重阻碍到清朝的发展。乾隆随着年龄增大,也开始了享乐主义,花钱如流水都不足以形容乾隆烧钱的速度,到嘉庆即位时,国库几乎是空空如也了。

而乾隆的宠臣和珅,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贪污的钱财之多,那就是“富可敌国”。和珅在朝中势力庞大,对嘉庆执政来讲,也是个巨大的隐患。但在乾隆做太上皇时,和珅有乾隆这个大靠山,嘉庆也拿他没办法,直到乾隆去世后,嘉庆迅速亲政,首先就拿下了和珅。乾隆后期疏于对朝政的治理,留下的烂摊子也是嘉庆亲政要面对的一个危机。

其三、农民起义,社会秩序严重不稳定

上文已经说到,乾隆后期朝政出现了严重问题,官员贪污腐败,他们极致的享乐与百姓生活极其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从乾隆执政四十年开始,民间起义就不断增多,到了乾隆晚期尤为严重。

嘉庆刚登基那年,白莲教起义就开始了,势力迅速扩大,而且持续时间也相当久。白莲教的起义,与乾隆后期对国家的治理有关系,老百姓怨声载道,起义反抗朝廷也就不难理解。更严重的是,平叛起义需要大量的钱财,而国库却亏空拿不出钱来,这也是乾隆一朝给嘉庆留下的危机。

其四、西方工业革命让清朝出现外部危机

前三条都是嘉庆所要面对的国内危机,而当时的国外危机,清朝统治者都不以为然,也使清朝没能参与到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去,从而快速落后于西方世界。外部危机直到清朝灭亡也没能解决,这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在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才真正独掌大权。掌权后的嘉庆开始整顿官吏,打击贪污腐败。但嘉庆并没有雍正那样的政治手腕,他的改革收效甚微,贪污腐败问题甚至更严重了。从内部危机到外部危机,在乾隆做太上皇的这段时间,嘉庆真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乾隆一朝留下的危机,嘉庆也并未完全解决,这就导致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爆发。


文化历史那些事


乾隆是清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比较幸运的皇帝,在那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他在八十五岁时依然明白事理,这是非常难得的,二十五岁登上皇位,一直持续了六十年,最后乾隆竟然选择以禅让的方式将皇位让给嘉庆帝,着实令人费解。乾隆在位时清王朝还算政通人和,整体上的发展状态很好,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出皇位,不再干涉朝廷事务,然而他却把皇位禅让给嘉庆帝,自己当了三年太上皇,把握着政治实权,这件事就变得没那么简单了,乾隆帝必定别有用心。


第一,岁月不饶人

年过八十岁的乾隆皇帝已经没有精力继续处理朝廷事务,各种繁琐的工作显然不适合这个年龄的乾隆,于是他选择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帝,琐碎事务交由他去处理,自己在幕后把控着政权。与历史上很多其他的太上皇不同,乾隆为期三年的太上皇是有着政治实权的,嘉庆帝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他的政治权利是虚的,真正决定政治走向的,依旧是乾隆,只要嘉庆帝有一丝掌控政权的想法,乾隆帝就会大加批评。尽管乾隆已经如此高龄,好在他的意识还算清醒,把控政权也并没有胡作非为。

第二,乾隆帝爱慕虚荣,禅让能够为他留下一个好名声。

乾隆皇帝对名声的重视程度想必无需多言了,常常拿自己与尧舜皇帝相比,甚至吹嘘自己要强于尧舜二帝,禅让皇位也是效仿尧舜二帝的做法,希望让后人称赞他,可见乾隆帝有多么好大喜功,在位期间建功立业也无非是为了留下一个好名声,乾隆帝对名声的重视,在史料上也不难看出,因此追求名声绝对是乾隆帝主动禅让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当时的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乾隆皇帝也是无力回天,同时为了不让皇位继承出现问题,他选择在自己有生之年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帝。

乾隆时期的清王朝不再是那个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朝代,国内国外都出现了一系列威胁清朝统治的势力,白莲教起义给了八旗军一次惨痛的教训,同时也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王朝统治危机,由法国挑衅发起的北部湾战役更是重创清军,这些事情乾隆帝都看在眼里,但是也无能为力,他不想让清朝毁在自己的手里,于是借机让嘉庆帝承担这一切后果。此外乾隆帝考虑到皇位继承时可能会出现的差错,尽快将皇位继承的事情定下来,禅让皇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看似简单的一次皇位禅让,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乾隆皇帝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而政权交到其他人手中又觉得不放心,自己统治下的清王朝一片繁华,可如今完全变了模样,清王朝的统治随时都有可能被终结,一世英名也不复存在,乾隆帝自然是不甘心,他可是讲究名声的人,经过权衡之后他终于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帝,自己在背后掌权。这件事也正应验了一句话,一个简单的历史真相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历史背景。


尚武菌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皇帝提早退位当了太上皇,但是他们要么是因为遭遇政治危机不得已禅位,要么就是因为厌倦了政务缠身选择主动禅位,唯有乾隆皇帝既没有遭遇政治危机也不想主动禅位,却因为要履行登基时的一个誓言不得已禅位给嘉庆皇帝,还因此上演了一场非常搞笑的闹剧。

遭遇政治危机被逼退位可以说是许多皇帝禅位当了太上皇的原因,像西晋的晋惠帝就因为遭遇八王之乱,不得不把皇位禅让给属于他爷爷辈的司马伦,唐朝的唐高宗李渊也因为遭遇玄武门之变,在其子唐太宗李世民的逼迫下不得不禅位,北宋的无道昏君宋徽宗就非常的搞笑了,在靖康之耻前硬拉哭着不想继位的宋钦宗登上皇帝宝座。

因为厌倦政务缠身选择主动退位变成太上皇的皇帝也有不少,像北齐无道昏君高湛就觉得处理政务太累了,严重影响自己吃喝玩乐逍遥快活,于是干脆就禅位给其子高纬自己当了太上皇,南宋的昏君宋高宗为了自己清闲也禅位给了其养子宋孝宗,后来厌倦了政治的宋孝宗又禅位给了其子宋光宗。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太上皇都是因为以上这两个原因产生的,有一个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他没有当过皇帝就成了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太上皇就是乾隆皇帝,因为他既没有遭遇政治危机也没有厌倦政务缠身,却因为要履行登基时的誓言非常不情愿的退位了。

原来乾隆皇帝登基时曾发下毒誓,表示自己只当60年皇帝就退位,在位时间绝不敢超过其在位时间61年的爷爷康熙皇帝,这在当时的群臣内心看来,乾隆皇帝无疑是在吹牛皮惺惺作态根本履行不了这个誓言,恐怕乾隆皇帝自己也想不到会有履行誓言的这一天。

这是因为康熙皇帝是8岁继位虚岁70岁去世才得以在位61年,而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却已经是25岁了,如果他要在位60年以上就必须要活到80多岁,而对于平均寿命不到40岁的中国皇帝来说,活到70岁的康熙皇帝已经可以算非常高寿了,比康熙皇帝活的更长的中国皇帝并不多见,能够活到80岁的中国皇帝更是屈指可数了。


中国历史上活到80岁的皇帝,除了自称南越武帝活到104岁的赵佗不算,在乾隆皇帝之前也就只有86岁的梁武帝萧衍、82岁的女皇武则天、81岁的宋高宗赵构和80岁的元世祖忽必烈4位而已,其中忽必烈还只是活到虚岁80岁实际不到80岁,可见乾隆皇帝要活到80多岁履行誓言有多难。

然而不曾想乾隆皇帝却活到虚岁89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因此他最终不得不面临是否履行誓言的问题,如果乾隆皇帝选择不履行誓言谁也拿他没辙,但是这样既是对自己爷爷康熙皇帝的不尊重,也会招致天下人和后世的耻笑,因此权力欲望极重的乾隆皇帝权衡利弊后,最终还是非常不情愿的选择禅位给嘉庆皇帝,却依旧是闹了一个笑话。

当嘉庆皇帝将要举行登基大典的时,乾隆皇帝却闹起了小孩子脾气,声称象征皇帝权力的玉玺给了嘉庆皇帝也没用,还是自己保管比较好拒不交出玉玺,就像一个不肯交出自己玩具的小孩子一样,而没有了玉玺嘉庆皇帝的登基大典就有点不伦不类了,玉玺都没有继的是什么皇帝位啊?


所以嘉庆皇帝的老师刘墉等一班大臣不得不连哄带骗带抢,才得以从乾隆皇帝手中接过玉玺胜利完成嘉庆皇帝的登基大典,而乾隆皇帝早就说过玉玺给嘉庆皇帝也没用,因此嘉庆皇帝需怎么做也就可想而知了,凡事都需要向乾隆皇帝这个太上皇汇报请他做决定,直到乾隆皇帝去世嘉庆皇帝才掌握实权。

这时嘉庆皇帝才得以大展拳脚,打倒乾隆皇帝宠臣中国历史上最大贪官和珅,然后推行一系列反腐倡廉为主的嘉庆新政,然而清王朝的腐败问题在乾隆皇帝的纵容下已经积重难返了,乾隆皇帝强力的闭关锁国政策又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才能有限不敢大破大立的嘉庆皇帝也无法挽救国家危机,最终清王朝覆灭和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凌辱的悲惨命运也就无可避免了。


执斧谈史说事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89岁),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63年)。
(乾隆皇帝)


剧照

乾隆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但却没能赶上当时世界大势的发展潮流!

我们先捋一捋乾隆的“马拉松”长跑,和为什么他会选择禅位了?

乾隆25岁即位,执政60年,身位一国之君,活了89岁,这算是对他“长跑”的一个完美落幕,他能在有生之年做出禅位的决定,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禅位

他这样说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这道谕旨什么意思了,大概就是说,他爷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自己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够在位六十年,那就应当传位给太子。

时间转眼即逝,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在1795年,乾隆爷便在圆明园勤政殿,宣布立皇十五子嘉庆王——顒琰为皇太子,举行内禅大礼,顒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乾隆)为太上皇,训政!
(乾隆皇帝)


剧照

但乾隆的禅让,真的就只是因为自己曾经的“君无戏言”吗?背后究竟还有什么复杂的因素了?

其实我们可以透过嘉庆来窥探乾隆禅位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权力,也同时接过了乾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连串危机,其中在嘉庆登帝初期,最紧迫的就是解决和珅问题!

说起和珅,今天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满是油头滑脑、阿谀奉承、不学无术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但事实究竟是这样吗?

史书这样记载到和珅:“少贫无籍,为文生员。”

区区十个字,就可知晓和珅既没有高大的贵族家庭背景,也没有进士出身的学历,如果他没有一身真实本领,又怎么会做到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户部尚书等等高官了?在乾隆在位时期,稳稳的坐起了“二皇帝”,就连嘉庆也没放在眼里。
(嘉庆)
剧照

嘉庆早在做皇子——嘉庆王时,就对和珅不满。所以在嘉庆登帝初期,乾隆就留给了他一个重大的政治考验,如何来处理位高权重的和珅!此为政治危机。

除比之外,乾隆留给嘉庆的考验还在后头。

乾隆禅位后的翌年,(1796年)白莲教爆发大起义,战火遍及川、豫、甘、陕五省,参加起义的群众多达数十万,绵延近十年,这对才登帝的嘉庆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然而,白莲教的事情还没解决,在1813年,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这次起义就发生在嘉庆的家门口(京师),当时起义军头子林清率领着北京郊区的一支两百人队伍,在宫内太监的协助下,一举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门一带与清军展开激战。这不得不让后来的嘉庆惊呼:“这是汉、唐、宋、元、明以来未有之祸”!这是嘉庆即位后,面临的重大政治危机!

然而除了国内战乱不断,乾隆晚年时期,国际上发生的事,更让他显得一脸懵逼!
(西方工业革命)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了?且看当时西方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儿。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76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在美洲建立了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发表《人权宣言》; 1780年, 美国科学院在波斯顿建立; 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 而反观此时的中国了,尚还陶醉于曾孙打着“百岁观场”的灯笼,照着太爷爷参加科举考试的“盛世”呢!

晚年乾隆统治下的“盛世危机”已经充分暴露,表面上乾隆是为了兑现当初自己的承诺,展现自己“贤君”的形象,但实际却是把这个“烂摊子”,扔给了他的儿孙去承担和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