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往事:集會上的那些"經紀人"

浩瀚如煙的歷史長河中,名臣謀士數不勝數,或運籌帷幄決戰千里之外,或雄才大略左或著朝代更迭,可他們卻距離我們老百姓的生活甚遠,常常不為我們所關心。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是曾經在匆匆人群中,隱藏著的一個為數不多的民間高人群體。他們來往穿梭在貨幣交換、或以貨易貨的的商業活動中。在我們老家,豫北一帶,稱這種從事“袖裡呑金"的人為“行(Hang)戶",或者叫“經濟”、“交易員"等。

延津往事:集會上的那些

  "行戶"分“大鞭"和“小鞭"兩種:掌大鞭的人主要經營大牲畜(牛、馬)小鞭主要是小的動物〈豬、羊),雜七雜八的小棕商品經營活動,“交易員"就能勝任。這三種檔次的“高人",有一共性,就是在經營話動中“摸價",探明買賣雙方的意願,去進行“捏價”、“剎價",促成買賣成交,從中提取不非的酬費,而“割耳朵"則屬於此行業中的潛規則,時有發生,小則在商品經營中反覆不順,交易失敗,大的則在交易中,“行戶"們會揮戈持鞭,大打出手。真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延津往事:集會上的那些

  

從事“行戶"職業的人,不在科班正統,混跡平民之群,兩手絕活:“袖裡吞金"、“行話"必備。

“袖裡吞金":交易的博弈不至於在尚未達成交易就談崩,全場不能講白話,需要摸手詢價,示暗語,用衣物遮蓋式置於袖內摸手指,這種傳統的方式就叫“袖裡吞金"。以確保交易的和諧進行,追朔到遠古,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及發展,已演變為一種傳統文化,凡屬大宗商品,大型牲畜,貴重高品的交易以及此賭石,古董交易仍存在這種古老的"講價”方式。

首先你應該懂得什麼表示摸指的變化,什麼表示一,什麼表示二丶三…?

據“行戶"老財迷和老獨講:

捏住食指,表示“一";捏住食指和中指表示“二";食指和中指加無名指示“三";食指、中指無名指則表示“四";五指全伸就是“五";大拇指與小指則為“六";五個指頭指尖聚攏捏緊為“七";拇指和食指叉開即是“八”;勾回食指叫“九";中指壓住食指稱“十"。遇數字重複,則在袖筒裡晃動一下,精明的老行戶便知是複數。

“行(hang)話":行業的專用術語,猶如狂言,似是而非,常人似聽天書,不入其行,豈知“廬山真面目”?孰不知“買賣不成仁義在”是當面"談錢有傷感情"的俗習在鄉民中的愚忠表現。其根源於鄉村的人情社會有關係,和“恥於經商"觀念的作崇。左鄰右舍之間當面不好博弈,這種具有內涵的傳統交易模式,也只有在"行戶”白天說“夢話"的雲天摸地中交易成功。

延津往事:集會上的那些

  “行戶"們都非常敬業,逢會都到,是集就在,也許就是無利不早起的緣故吧,裝著滿腦子交易信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捕捉交易拐點,張家兄弟?是否想牽頭好牲畜?那邊繩上就有:兄弟,買牲畜呀要"遠看一張皮,近看四隻蹄,上手先晃兩隻眼,再看牙口齊不齊"。光這不夠,順手拉著老張家走到了一頭大黃牛前,撇開牛的下巴:“五歲生六牙,六發生邊牙,七搖八不動,九歲如釘釘,十歲裂開縫,十二牙提升"。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把在傍邊的人們說的服服在地。老張家樂得合不嘴,成交!下次集會可別忘了把牲口籠頭捎來呀,這就是賣牲口不賣籠頭的世俗。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普及和提高,流動市場明碼標價,越來越規範,不在遮遮蓋,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方式也許會繼續存在,但那些行戶們離我們的生話會越來越遠…,乃至塵封。

慶幸的是,聽說己經是“非遺”了。(品讀延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