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书友们谈谈书法如何写才有金石味?非得练习大篆才有吗?

故事与古玩


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古人的书法,以古为师,临习历代名贴,打好根基。金石味,是书法线条里蕴含的一种特别的意趣,在岁月的侵蚀下,青铜、兽骨或石头上的字迹,会呈现线条局部剥落、残缺,从而有了岁月的痕迹,盎然的古意,也有了一种经历沧桑的美感。

在中国人的美学里,最有意境的美,必然是一种小桥流水人家、浣衣女采桃花,这种自然的、原生态式的美。又或者,邂逅于一条幽深无际的老巷,踩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上,踩的不仅是寂寞,还是沧桑,是中国人延绵几千年、在诗词浸润出来的骨子里的诗意。

金石味的书写,线条弯弯曲曲,无法一眼看到头,有如一条幽深的古井,神秘而丰富,让人拥有无限的想象。在笔法上,它放弃了对形式最直接的追求,不那么精工,不那么直接,不追求直达目标,不那么凌厉,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就是随意、自然地向前。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篆书是学习书法不可忽略的练习,应当重视,临帖不辍才不至于成为野狐禅!











艺中天装饰


指书体中含有金属铸字和刀刻碑石字的那种线条刚韧、雄浑古朴的气息。也叫"金石气″。

商周的金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线条厚重、力量感强,加之千百年的埋没和自然风化,更有自然、高古、苍茫的意蕴。

‘《子游等字》残石,(见下图)。汉隶碑刻,东汉元初二年六月刻。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中评:"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波浑,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他说的拙厚之形,也指此碑有金石气。

怎样临出此碑的"金石味″?

此碑用笔圆浑,取篆书笔法。强调雄强、厚重、古拙的一面,用笔时,笔画中段不要象楷书中段那样平移,而是要让笔墨下沉用笔锋顶纸,作上下提顿,揉挫的逆行,使笔画两边粗糙不平而凝重。有古朴老辣的感觉。

郭风惠先生,河北河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家、爱国民主人士。曾参加过抗战。他的书法作品有浓烈的金石味。浑厚苍茫,质朴天真。

1935年,驻北平曰军挑衅频繁,他与好友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等力主对曰寇坚决抗击。

1937年7月28曰,郭风惠与赵登禹、佟麟阁并肩在芦沟桥与曰寇血战。赵、佟二将军壮烈牺牲后,他代李宗仁写了悼词。卢沟桥事变后,曰军侵占了北平。把郭风惠列入了首要通缉的人员名单。他是中国最早直接上前线参加抗战的学者、书画家。

郭风惠先生画的花鸟画,以书法线条和有的运笔方式入画。笔调也含有金石气。(见下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就个人而言,如果系统学习书法,不能是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都绕不开碑和帖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碑学,以刻字的方式表现书法,而帖学,以书写的形式传承。而金石味,是指在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刀斧痕迹,其中也包括在金文中的铸造特征。

清朝以后,不少书者、书家,在书写中通过用笔在作品中表现“刀痕”以达到一种特殊的线条形状和质感,也就渐渐形成了“碑体”书法。

大多数坚持书法练习的人,应该都是既临习过唐楷,也练习过魏碑。这两者在用笔上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是在起笔和收笔,以及转折中的用笔差异。

如果追求“金石味”的书写效果,金文(大篆)和墓志应该是不错的临习范本。

下面发几幅金文和墓志的照片,供题主参考。

大盂鼎

元氏墓志

刁遵墓志


西廨七叔


怎样让作品有金石味确是不易,须要书者涉猎广博,多研读金石拓片,心摹手追,勤学慧悟,天长日久必有所成。还有用笔用墨也极其重要。

下面我再说的具体一些,笔用兼毫,磨墨要浓。藏锋起笔,中锋用行,缓慢涩进,触纸有声。行笔微微颤动,犹如屋漏痕,还是锥画沙。笔致苍茫,气韵高古,金石味自然显现!

(真传半张纸,假传万卷书。请学友们多品味,自有妙得。吴昌硕就是这样写石鼓文的。)

再说一下墨法,写字时笔锋要长,蓄墨要多,不能写一字蘸一次墨,要写数字或一行,才能蘸墨。这样浓谈干湿,墨韵自得,切记!切纪!

章法也有讲究,大小错落,疏朗有致,顾盼呼应,浑然一体,要气韵通达,形散而神不散。当官这个需要慢慢体会的!

最石再总结一下,想写出金石味,如果用笔到位,几年就能出来,希望朋友们,悉心体会,写出绝佳的作品来!




杨志勇68









知名看淡


书法如何写才有金石味?非得练习大篆才有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金石”指的是什么?什么叫“金石味”?

金石,是“金”和“石”的合称。金指的是商周时期的“金文(亦称钟鼎文)”;“石”指的是秦汉以后存留下来的碑刻、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包括魏碑);合称“金石”。

什么叫金石味呢?

金石味,是指书法的墨迹中带有金文铸造、石刻雕琢、碑刻残蚀多种痕迹的视觉感受,我们叫它“金石味”。所以说,要想把书法写成带有金石味道可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临习钟鼎文、篆书、汉碑、魏碑等诸多法帖才能感悟到其中的“五味杂陈”。练习大篆仅是其中一项内容,还要练习小篆、汉隶、魏碑等碑帖,去领悟其中奥妙。

近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马衡给金石的定义是:“盖金石者,乃指金文及碑版而言。金文者,商周以来铜器之文字;碑版者,秦汉以来刻石之文字也。”

如果你觉得老朽的答案靠谱,请关注“张庆涛中国书法大课堂”,谢谢!


张庆涛中国书法大课堂


晋人尚韵,唐人尙法,宋人写意,清人尚碑。

金石味是清代的书法家提出的一种概念,书法要有金石味,意思无怪乎就是说,让你写书法写出青铜器上铭文一般碑刻的味道,就是要用毛笔去模仿刀刻。

我不否认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但却觉得是无关紧要的。毛笔因其柔软而奇怪生焉,写出的字或粗或细,或提或按,或如蛟龙,或如鹤立,才更富有变化,更有趣味。我们常说的墨迹,便是这种。而刀刻便不一样了,让你拿着一把刻刀,去碑上刻字,再怎么变化,也难难免其生硬之本质。

至于要写出金石味,是否非要去练习大篆,我个人觉得不是必须的。学习书法有很多的碑帖可以选择,这些碑帖大都是前人写好书法,又让人用刻刀碑刻下来。而我们学习书法,尤其是长期临摹碑帖的人都会有这么一种体验:

就是碑帖临摹的时间长了,便总会觉得自己的毛笔字有一种生硬僵直的感觉,而这便是碑刻的味道,也就是所谓的“金石味”。

为了去除这种味道,让书法更显自然,一些教书法的人就会建议你去临摹书法墨迹,也就是碑帖与墨迹结合练习。

因此,你想要写出金石味,只需要去临摹碑刻法帖,而不去临摹墨迹版本就行了,时间长了,你的字就会如同一些尚碑的清人书法家那般,有一种生硬的碑刻味道,继而产生所谓的金石味。

一家之言,观点说的有些通俗不太客气,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