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自然,預防“自然缺失症”,讓孩子離負面情緒遠一點!

“自然缺失症”最開始這個說法是美國作家理查德•勒夫提出來的。

親近自然,預防“自然缺失症”,讓孩子離負面情緒遠一點!

理查德•勒夫是2008 年奧杜邦獎章的獲得者,也是 “兒童與自然網絡”的主席,“兒童和自然全國論壇”名譽聯合主席。

他在2006年出版的《林間最後的小孩》提到了“自然缺失症”!

親近自然,預防“自然缺失症”,讓孩子離負面情緒遠一點!

主要說的是現在的孩子很少再去戶外、空曠的鄉間活動了,從而造成了抑鬱、焦慮、肥胖、注意力紊亂等負面影響

那有的人聽了這個解釋以後可能覺得無所謂,畢竟很多這種現象太常見不過了。

那就給大家看看一組真實的新聞數據:

在美國,有8000萬人服用抑鬱藥,其中800萬人是兒童。看著是不是還挺嚇人的?

而理查德•勒夫根據大量調研和實例指出,TA們抑鬱、焦慮、肥胖的源頭就在於兒童時期的“自然缺失症”。

所以雖說自然缺失症並不是醫學範疇內的一種疾病,但是它的影響力可是不容小覷!

自然缺失症會有什麼影響

親近自然,預防“自然缺失症”,讓孩子離負面情緒遠一點!

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在戶外玩的理由就是會覺得“玩心重”,可能會讓孩子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難以集中,導致成績下降這樣的情況。

但是其實事實相反!給大家舉個小栗子:

今天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想讓同學們看看螞蟻有幾條腿?腿分幾節?頭上幾隻觸角,作用是什麼?

以前的孩子TA會這樣做,首先思考在哪裡能找到螞蟻,找到螞蟻之後,需不需要藉助放大鏡觀察,然後再觀察螞蟻的行為,記錄觀察結果,分析相關情況。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觀察認知力 、表達能力、判斷力、分析力等多種能力,均得到鍛鍊和提高

而現在的孩子呢?


只需打開電腦,輸入問題,答案就會立即出現,複製、粘貼、打印、上交,他幾乎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什麼,那長此以往,很多能力都會弱化。

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就能看到如果孩子與大自然接觸得更多,那麼思維方式也會靈活得許多!對於孩子的各種能力是很好的培養。

但一個孩子如果缺乏了自然活動,很多能力一旦弱化,那麼注意力的缺乏也是肯定的,學業和創造力的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


親近自然,預防“自然缺失症”,讓孩子離負面情緒遠一點!

與此同時,兒童肥胖症也成為了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

據科學調查,我國青少年肥胖比例在逐年升高, 當然,肥胖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運動,而不願意走出去的孩子大多跟肥胖有緣。

現在的孩子,可能常做的運動就是在學校裡做的那套廣播體操了!

但理查德•勒夫認為最佳、最有效的鍛鍊方式是在自然界中呈放鬆狀態的活動,而不是有計劃的、有領導的、強調競爭意識的體育活動。

給孩子迴歸大自然的機會

1.大自然是危險?是髒?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別去那個土堆,髒死了,要弄髒你的衣服的”;“草地上潮嗒嗒的,不要過去,裡面還會有蚊子和蟲子,要叮你的”。

這些想法請各位爸爸媽媽改變一下好嗎?

我還記得之前看《媽媽是超人》的時候,馬雅舒真是讓我想使勁吐槽一下了!當看到孩子身邊有沙子的時候,彷彿如臨大敵一般。

她覺得那些東西危險和髒,無可厚非,很多家長都是因為這樣的意念在作怪,從而讓孩子一步一步脫離自然

但孫瑞雪老師在她的《捕捉兒童敏感期》裡面寫到:“沙子和水是大自然賜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任何一種玩具都無法與之相媲美。”

科學家也指出,在幼年期,如果過於保護,沒有很多機會接觸大自然裡的寄生蟲,病毒和細菌,長大後得過敏哮喘和免疫系統疾病的幾率會高很多。

2.別讓孩子手機平板不離身


平時有沒有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面前擺一個ipad,我經常能在外面看到孩子一哭鬧,父母便給手機平板什麼的,孩子立馬就好了。


當然,這些東西的確能讓孩子在短期內乖乖聽話。但是,你知道手機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多大嗎?

長時間玩手機,孩子的眼睛是會受到嚴重傷害的,這一點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

之前有一則新聞提到:一個2歲半的孩子,近視已經高達了900度,光看這個數字都讓我感到驚悚啊!

而且如果孩子長時間玩手機,學習能力也會較弱,因為很多大人都覺得手機裡面的內容多輕鬆愉悅,那學習相比起來就枯燥很多了。

因此,孩子就會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變得不愛學習。

所以正是這些負面影響,喬布斯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儘量遠離這些電子產品!你還在拿它當安撫劑!

3.帶著孩子去大自然磨鍊吧

2017年,主持人樂嘉連發10多條微博,記錄了他帶著女兒從甘肅張掖高臺縣出發,徒步穿越沙漠的經歷。

你能相信,一個4歲的小女孩,用了4天的時間,走了74公里,只為徒步穿越沙漠嗎?但是他的女兒做到了。

樂嘉說希望女兒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如果這麼小都能堅持下來,以後很多困難都能自己克服。

當然這樣的行為網友的評論就是褒貶不一了。有的人會覺得樂嘉是奪人眼球,閒著沒事讓孩子去受罪,萬一有個好歹怎麼辦?

有的人又覺得樂嘉這樣做給女兒的回憶將是一生的,能夠親自去看看大自然的樣子,是很好的。

我認為在保證孩子的安全下,在年幼的時候讓TA去艱苦環境中錘鍊意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這也是帶孩子投身大自然的一個意義所在。

4.充分利用周邊環境和設施

親近自然,預防“自然缺失症”,讓孩子離負面情緒遠一點!

因為時代在進步,我們沒有辦法帶孩子回到那個我們的年代,讓TA們那麼純粹地在田野裡奔跑。

但是我們有公園小區的樹林綠地,還有周邊的鄉村,這些都是孩子與大自然親密連接的媒介。

所以每次我有時間了,就會和芽爸帶著芽芽回一趟老家或者去家附近的鄉村裡面,帶著她一起觀察小動物,也會親自和她做一場小實驗,比如把綠豆變成豆芽,看看豆芽是怎麼來的。

總之呢,只要我們想,大自然和日常生活裡便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樂趣和資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要解放孩子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

爸爸媽媽們,不管再忙,都要記得帶孩子回到大自然看看,別讓TA們的童年與大自然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