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又到年報季了。


昨晚,老大哥萬科發報。


數據揭曉的那一剎那,著實是嚇了大家一跳的。

不吹不黑地說,確實不算太差,但就是遠遠低於預期。

也難怪今天股民“用腳投票”,萬科A股價一瀉千里——一開盤就跌3.6%,到了收盤,跌幅已經擴大到了6.5%。不但跑輸了大盤,還拉得地產股集體跌了3個點。

萬科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先看看萬科的年報數據。

其實會計數據還挺穩健的。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包括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比起去年,都有兩位數以上的增幅。

經營性現金流的表現也保持一貫地搶眼,萬科官宣的數據是:已經連續11年保持經營性現金流為正了。

但是,如果和去年的年報數據,以及半年前的中報數據(複習→《高呼“活下去”的萬科,活得非常好,然而……》做一下比較,就會發現:

如果說營收的起伏波動還屬於正常範疇,那麼利潤增速實在有點過分——

降了一半還多。

如果再看看同行們的數據……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和後起之秀們一比,萬科這種增速,是不是有點愧對老大哥的名頭?

有趣的是,萬科2019年利潤增幅不及預期,並不是因為兩三年前的房子賣得不好,營收差,而是因為“土地增值稅清算準備金”這一項稅務成本大幅增加了。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2018年,這一項的數值是219.87億元,但2019年跳升到了367.89億元,增幅超過60%。

發現這一點後,網上炸開了鍋。

很多投資者質疑萬科通過財務手段,故意隱藏利潤,以便減少給小投資者的分紅,也有人出來圓場,認為土地增值稅的計提是正規操作,萬科不過是“背了一口鍋”而已。

無論萬科的操作是否合情合理合規,局姐只關心一點——

它為什麼要這麼做?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或許可以從2019年的數據去找答案。

2019年,萬科實現銷售面積 4,112.2 萬平方米,銷售金額 6,308.4 億元,分別增長1.8%和3.9%。

增速兩連降,創下了近年來的新低。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當然,2019年行業大環境確實不好,或許不全是萬科的鍋。

但就算和同樣體量的兄弟公司相比,萬科也是增長最緩慢的那一個。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今年前三月,疫情當道,賣樓的壓力,是越發的明顯了。

在業績發佈會上,首席執行官祝九勝也直言,疫情整體上對萬科的影響“相當大”。

“2-3月份銷售額同比料下降510億元,進駐的湖北三個城市銷售斷流,全年3.9萬戶面臨延緩交付,開工較往年延遲40天左右。”

雖然祝九勝堅持認為,2020年全年銷售下降“應該是一個小概率問題”,但他沒有否認的是,所有的影響最終都會體現在現金流上。

既導致銷售回款大幅下降,也給未來1-2年產生了明顯的結算壓力。

面對“隱藏利潤”的說法,鬱亮的回應更直接了:

“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病毒,我們還是要多留點現金應對。”

想想也對,雖然萬科多元化了那麼多年,萬科物業的營收也一直增速喜人,但是,來源於房地產開發的營收佔比,依然佔到壓倒性的95.9%。


去年,這個數字是95.6%。萬科對房地產業務的依賴,真是一年更比一年強了。


萬科也要爭當農民了?


那麼,萬科,乃至整個地產市場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昨晚的業績推介會上,鬱亮說了這樣一席話:

一年半之前,也就是2018年秋天,萬科秋季例會的主題是“活下去”,這在當時是出於居安思危的考慮,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但是沒想到在今天,“活下去”變成一個特別真實的存在。

2018年,“活下去”三個字橫空出世之後,發生了什麼?

那年9月,萬科打響樓市降價的第一槍,廈門白鷺郡推出了百餘套特價房,原價500萬,降價後只要278萬-298萬,引起瘋搶。房地產下半場的慘烈戰爭,一觸即發。

許多房企都慌了,整個下半年,一大波中小開發商跟隨萬科瘋狂賣房,割肉去庫存的時候,萬科忽然來了個反向的騷操作——

逆勢拿地。

又是收購深高速,又是收購華夏幸福旗下的地塊。當年,萬科累計拿地金額增加至1316億,儲地2651萬平米,躍居行業第一。

今時今日,再看到“活下去”這三個字,記者們的眼前一亮。然鵝,一涉及關鍵問題,萬科的發言人們就有點打太極了。

有記者問:會降價促銷嗎?

萬科答:價格是由消費者用現金來投票的,萬科沒有定價的權力。

再比如說,疫情對地產行業的政策有什麼影響?

萬科答:當好農民種好地。做農民其實是不需要預測天氣的,無論天氣好壞都要種地,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種地能力提高。

但是啊,不要聽他們說什麼,要看他們做什麼。

畢竟,在房地產這個行業,唸叨著要當好農民的大佬不少。但,局姐總覺得,他們的小目標,至少是要當上個地主的。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