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苏军坦克为何敢直接辗轧日军坦克?

堑壕中的大游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苏军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

这个估摸非常惊人。

而日军1辆坦克也没有,被苏军成千吨炮弹猛烈轰炸,还被苏军装甲部队合围,但日军还是坚持作战。

激战11天,8月31日,在被上万吨炮弹轰击且弹尽粮绝的日军第23师团决定突围。2000多名第23师团士兵用手榴弹近战,竟然杀出一条路,突出重围。日军各部队也随着突围。

整个战役中,日军主要使用了23师团,兵力和武器都无法和苏军相比。

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比日军更大。

就装甲武器上来说,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装甲车,安岗坦克支队也没有被歼灭,只是在7月弹药耗尽后,自行撤退了。

苏军伤亡解密数据可以查阅俄罗斯的克里沃舍夫上将(GF Krivosheev)的出版书籍。英文版为《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15251名苏军伤兵,其中由子弹造成44.2%,由弹片(炮弹、地雷、手雷)造成48.4%,由航弹弹片造成6.5%,由刺刀造成0.9%)。

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毕竟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

此战虽然是日军失败,然而苏军损失更为巨大。另外,日军是刻意控制参战的规模,防止在侵华的时候还要同苏联决战,这就是两面决战。

资料中写的很好:苏军在诺门罕战役消耗掉31000吨弹药,要知道,在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当中,苏军也只消耗了8万吨弹药。日军第23师团承受的炮击量已经达到了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接近一半了,可是斯大林格勒有多少德军?诺门坎才几个日军。

实际上,在坦克战中,日军的坦克并不占下风。当时苏军最好的坦克不过是T26轻型坦克,另外还有BT快速坦克。就性能上来说,这两种坦克性能相比日军的89式轻型坦克、95式坦克轻型坦克,并没有什么优势。

89式中战车、T-26、BT-7的装甲最厚处分别是17毫米,15毫米和20毫米,防御力是差不多的。苏军坦克使用37毫米火炮,同日军的37毫米、57毫米火炮没有大的差距。

苏军当时正在大清洗,军队士气不高。战斗中,日军发现有苏军将坦克驾驶员锁在车里的行为。

所以,就诺门坎战役来说,苏联坦克并没有碾压日本坦克。


实际上,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也只装备一部分T34坦克而已。

T34大面积装备部队以后,苏联装甲部队才具有碾压日军装甲部队的能力。


萨沙


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坦克是比较差劲的。相对于德国苏联等国家来说,日本的坦克不过是铁皮坦克,

由于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很差,训练不足,所以战斗力并不强,特别是缺乏有力的反坦克武器。所以日本的铁皮坦克能够在中国战场上耀武扬威。正是因为这样日本有点信心膨胀。

当时苏联坦克性能上虽然不能跟德国坦克相比,但是对付日本坦克完全就是碾压。因此在战斗中苏联坦克兵你的开炮,很多时候直接使用坦克去撞。各种打法,彻底的把日本吓蒙了。

也是在这一场大战中,日本的坦克部队全军覆没,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认识到自己根本不是苏联的对手,从这时候开始,他们在东北构造防线,一方苏联对其出手。




地狱归来的勇士


在诺门坎战斗中,苏军的坦克性能实际上不能碾压日本。苏军坦克真正超越日本一大截,是在二战的中后期,苏军以T34坦克,T54和KV2重型坦克为代表的装甲集群不仅具有碾压日本装甲战车的能力,也具备横扫西欧大陆的水准。我们结合诺门坎战役的细节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诺门坎战役发生时,苏军内部正处于不稳定时期。不少高级军官获罪,士兵的战斗精神不高昂。号称日军王牌的关东军正是看准这个机会,打算打一下,试试苏军的能力。

发动诺门坎战役其实是关东军自作主张,军部长官得知战事已起,气得直拍桌子,其实日本军部的高层很了解苏军。我们先看两军的坦克型号,日军是89式轻坦和95式轻坦。在日军看来,轻型坦克机动灵活,对钢铁消耗少,再结合日本的战术理念,轻坦比较符合日军。

此时苏军使用坦克的是T26轻坦和BT快速坦克,也是小快灵的角色。日军和苏军坦克的装甲厚度都在15-20毫米左右,而双方的火炮标准也都是37毫米。当时的轻型坦克还不强调射速和信息化,比的就是火力和装甲。由此可见,苏军和日军的坦克性能其实不相上下。

然而诺门坎战役以日军失败告终,关键因素就是双方的兵力差距很大。当时苏军出动了三个坦克旅,三个装甲旅,一个机械化旅,总共有近500辆坦克,350辆装甲车。而日军这边只有第一战车团的两个联队,总共100辆坦克。两军交手之后,苏军凭借火力优势,累计打出去3万吨弹药,日军兵力有限,很难抬起头阻止有效反击。

但日军凭借其自杀式的战术,还是给苏军造成很大伤亡。结果战后统计。苏军的伤亡人数和战车损失数都超过了日军。因此可以说,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坦克的性能差距不大,但数量差别太大,最终左右了战场局势。这应了斯大林的那句话,数量也是一种质量。


兵说


这个题一出,我大概率估摸会有人要谈日军坦克都是薄皮小豆丁,装甲吨位被苏联坦克碾压,打也打不穿苏联的装甲,所以苏联只要直接碾过去就行

但实际上,诺门罕开打的1939年夏天,苏联还没有T34,也没有KV1,这两厚皮都得等到这年冬天才装备。

当时苏联在诺门罕的坦克就是一堆脆皮BT5/7和T26,连T28这种废材铁憨憨都没有

这些十几吨级别的货和日本在诺门罕时候的95轻坦,89中战实际上是一个级别,都是保证互相击穿那种。类似战争雷霆里的鱼塘局

另外日本在诺门罕还投入了自家新式的97中战,这种用57mm炮,正面25mm装甲的坦克在诺门罕那边已经是爸爸级的存在了...估计日本装甲兵在二战中唯一能和别人坦克刚正面的也就这会儿了

不过日本在诺门罕坦克也就30多台,苏联比他高出一个数量级。而且大家多是鱼塘水准的情况下,谁告诉苏联坦克敢去直接碾压日本坦克啊~


疯狗的轻武


1939年,日本与苏联在远东诺门罕地区大打一仗。第一次诺门罕战役,苏军凭借着优势火力以惨胜告终。与此同时,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在海拉尔厉兵秣马,择机再战。苏联为了应对当时欧洲的危险局势,决定首先解决远东的威胁。

第一次战役的教训是深刻的,苏军的单兵战斗素养不高,战术呆板,致使损失惨重。但略感欣慰的是,这一仗充分显示了武器的优势,大口径火炮和坦克、装甲车的运用是赢得此战的关键。因此,要选派一名坦克战专家继续以后的战役。

朱可夫是指挥坦克战的理想人选。

首先,朱可夫从当兵第一天起,就与骑兵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加过多次战斗,负过伤,因作战勇敢,职务不断地晋升。在实战中,他深刻体会到骑兵的快速机动,往往成为战斗胜负的关键。速度将是未来战场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战后的德国将坦克作为其未来军事变革的主要方向,十分注重坦克的快速机动,以及抗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苏联受其影响,也效仿建立坦克团。已是骑兵团长的朱可夫因出色的指挥能力,成为首任坦克团长。

其次,对于坦克这个新兴兵种,朱可夫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它不但速度快,而且有装甲防护,可以说是“陆战之王”,在未来战场上,将威力无限。于是,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坦克,或者带着骑兵和坦克进行野外训练。

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受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当时苏联虽然重视坦克的生产和研发,速度快、装甲厚,但依然局限于步坦协同战术,坦克仅仅只是为了配合步兵作战,充当“助手”。他开始有意识地将坦克集中使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装甲兵团设想日趋成熟。按照他的想法,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队,结果是步兵追不上坦克,坦克也受其所累,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大力发展装甲运兵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以坦克为主,装甲车为辅。这样既解决了不拖坦克后退,又解决了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难题。更关键的是它将极大地提高未来战争中的突防能力,而诺门罕战场就是一个大规模使用坦克的试验场,朱可夫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日本也“重视”坦克装甲部队。

关东军总结第一次诺门罕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是没有火力支援。于是,他们决定将第一战车团派上了战场。这个坦克师团可以是说日军的“宝贝”,因为受制造能力和资源的限制,这是日本唯一的坦克师团,是关东军的“震宅之宝”。

平日不舍得用,也就是阅兵或重大活动时开出来炫耀一番,而后被当成“宝贝”锁在“家里”。这个师团看似十分“强大”,其实没有多少实战经验,“机动性”很差,让指挥战役的第23师团长小松原大为震惊。

按计划,参加下阶段作战的部队要在集结地集中。飞行师团早早到了,第7和第23师团的步兵经过一周的时间也抵达了,唯独速度应该最快的坦克师团最晚到。就其原因,就是在“深闺”中待久了,“自理能力差”。

诺门罕战役是日军第1战车团第一次参加远距离作战,没有经验的他们仅准备出发就耗费了好几天。行军途中又遇到了下雨天,坦克车、油罐车等等全部陷在泥里,故障频出。他们每天忙着拖拽装备,行军速度可想而知,这就是过于“重视”的结果。

朱可夫大规模坦克作战,粉碎日军第二次进攻。

1939年7月1日,小松原以第23师团为主力的2万多人组成迂回兵团,在哈拉哈河下游架桥,从西岸向苏蒙联军发起偷袭。日军的行动是成功的,他们距朱可夫的指挥所不到15公里处被发现,偷袭只得改为强攻。

朱可夫一面命令外蒙军第15团前去堵截,一面又命令苏军第6骑兵师在其后方建立第2条防线。目的就一个,为东岸的装甲兵团回援争取时间。与此同时,空军开始猛轰日军架起的浮桥,双方是炸了修,修了炸,以此迟滞日军的进攻势头。

苏军装甲兵团回援西岸,让担任主攻任务的日军第1战车团以为苏军不堪一击在撤退,分外高兴。他们撇下步兵一口气冲到河边,却陷入朱可夫为他们布下的“铁丝网阵”,十几道螺旋铁丝网将日军坦克死死缠住,进退不得。

这时他们想起了被抛在后面的步兵,没办法只得自己搞定,但西岸高地上苏军火炮可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100多门火炮瞬时开火,第1战车团损失惨重,灰溜溜地退了回去。原本担任主攻的日军坦克师团就这样的战斗力,令人唏嘘不已。

朱可夫一面指挥装甲兵团对进犯西岸的第23师团发动猛烈反击,他们2、30辆坦克、装甲车组合在一起,有的是纵队,有的是横队,从四面八方向对手阵地冲去;另一面所有的飞机起飞,对地进行支援轰炸,更重要的是炸断浮桥,切断日军补给线。

同时,在后方的苏军装甲集群也赶了过来参加围歼。一时间,地上坦克,天上飞机轮番上场,炸得日军人仰马翻。入夜,苏军停止了进攻,小松原经过清点,过河的2万多日军已死伤过半,更加严重的是,退路被掐断,没有弹药补给了。

而苏军的补给线却物资丰富,大量的炮弹运往阵地,前线火炮不计消耗的炮击,终于遏制了日军的进攻。此时日军的山炮因缺乏弹药变成了“哑巴”,这让观战的关东军高官们脸色十分难看,想不通苏军凭什么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强大。

尽管日军工兵冒险重新修好了浮桥,但也于事无补。日军的损失越来越大,而苏军的坦克越来越多,这简直就是一边倒式的“屠杀”。尽管日军发动了3次夜袭,但都被朱可夫用探照灯照亮了战场,夜袭的日军也沦为和白天一样的结局。

小松原只得下令迂回兵团撤退。而担任主攻的第1战车团连着两天打不开局面,让他们十分懊恼。想想也是,拥有“国宝级”的待遇,却打成这样的水平,怎么有脸回去。但接下来,他们将见识朱可夫装甲兵团的威力。

在朱可夫眼里,日本的坦克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苏军近20年,而且战术呆板,翻过来翻过去就那么几样动作。对于这样的对手,朱可夫照单全收。7月4日,苏军两个坦克装甲旅近200辆坦克,向东岸的日军第1战车团发起了进攻。

日军装备的大多都是几吨重的轻型坦克,最重的89式坦克不过13吨,而苏军的T-28中型坦克重达31吨,89式坦克在它面前一个个变成了废铁,甚至直接撞翻对手并辗轧过去,日本坦克的装甲在苏军官兵眼里就是一层铁皮。

诺门罕俨然成为苏军新武器的试验场,第1战车团的70辆坦克被摧毁了一多半,剩下的四处逃散。至此,第二次战役以苏军的完胜告终。这其中虽有关东军过于轻敌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苏联最高统帅部选对了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当时投入诺门坎战役的日本和前苏联军队所使用的坦克的话,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高大上,有人说那个时候日本人使用的是八九式,但事实上,这种坦克当时日本军队内部也没有装备多少,也就那么几辆坦克更多的其实是一些老式的坦克,但这些老师的坦克和当时前苏联那些坦克相比的话,性能上面并没有拉开差距,此时期前苏联的坦克是bt系列坦克,也就是那些半履带的坦克。

这里其实我感觉很奇怪,有人说日本方面一辆坦克都没有,这不是很滑稽的一件事情了,日本方面要没有坦克,您是看的哪方面的记录?曾经有一段时间,根据日本方面透露出来的信息,日本在诺门坎战役里面损失的数量比起前苏联军队来讲是一个辉煌的战绩,因为日本的损失比前苏联都想,但事实上这是日本人自己计算的损失!有的人拿着这一份数据单称这是诺门坎战役的真正损失数量……其实你要说你相信日本人的数据,我倒是没意见,只不过能不能稍微客观的看一下问题,日本人如果真的是在诺门坎战役里面损失比前苏联要小,你认为日本人会放弃这个宣传攻势嘛?那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会放弃北上去和德国人会合的机会,而选择直接南下去挑战美国人吗?这种作死的行为不仅是你不会这么干,(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相信当时的日本那些高层也不至于这么干吧!

言归正传,我们说一下日本的这个坦克问题,日本的坦克一直以薄皮大馅而著称,这是由于日本方面需要将资源倾向于海军,所以大量的钢铁资源被汇集到了海军的制造部门,日本陆军能够分到的钢铁资源少之又少,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日本的海军对日本陆军不服气,所以也就去建造了一批坦克,结果这些坦克的质量比日本陆军都好。

这几乎都快成了一种笑话,但是在早期的话,其实世界各国的坦克差距并没有拉开,这个时候德国,苏联,英国,美国各国的坦克相比,坦克最好的居然是英国牛牛。

这个时候的前苏联和日本之间的坦克差距并不大,日本人的坦克相比较于前苏联的坦克来讲,火力和装甲方面几乎持平,而前苏联真正占有优势的是速度,但是在这之前我曾经做过一篇关于骑兵的文章,曾经说过骑兵一旦放弃了速度,那简直就是活靶子。像前苏联坦克损失数量如此巨大,其原因和前苏联坦克的质量以及过度的倚仗速度这个优势有关。

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你所谓的前苏联坦克碾压日本坦克这事情确实没有发生,此时期日本的精锐部队里面的装甲部队跟前苏联的装甲部队其实勉强还能算个平手,但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基础国力的差距,这是日本没有办法抹消的,日本这个时候想要找一场偷袭战,抹平双方之间的实力也不可能,因为双方之间的目的昭然若揭,前苏联也明白你日本跑到这里来不是观光旅游的,所以积极备战。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只有苦吞失败的败过有的时候实力强,数量比你多,那就是一种优势,不然那么多人为什么一直鼓吹?说美国老大牛,美国综合国力强大,哪一个国家都打不过他,日本人和他开战就是作死,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要用不到这个战役里面?难道这些人专门鼓吹美国吗?


漩涡鸣人yy


苏军坦克碾压日军坦克的时候是1945年的八月风暴行动,并非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那会儿没有T34,也没有KV1这类的,这两个都是诺门罕战役结束之后才有的,甚至T28都没有,苏军这会儿装备的是T26和BT5/7这类的小坦克。

苏军的T26重量才10吨,BT坦克重量也才11.5吨,而对面日本装备的是95式坦克,重量7.4吨,还有就是89式坦克,12.79吨。苏军坦克和日军坦克差不多就是一个级别的,另外日军还装备了一部分97式坦克,大概是有4辆参战的,本身这坦克其实还是比苏军的BT5/7和T26强一点,但是一上阵就遇到一群苏军BT7坦克的围攻,直接挂掉了。

诺门罕战役,日军弱点不在于坦克质量,那会儿苏军坦克和日军坦克差不多,但是日军坦克数量少,总共才130多辆上阵的,而对面苏军装备400多辆坦克,数倍于日军,日本自己也很无奈,谁让苏军拿出来这么多坦克呢。

日军坦克最被碾压的是八月风暴行动,苏军投入三个方面军,总共55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T34一类的居多,日军那豆坦克根本就没法打,数量少,质量也低,兵力上日本又差了很多。


军武文斋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有趣的军事故事,说日本两辆坦克发现一辆陷进泥地动弹不得的苏军坦克,然后两辆日本坦克把这辆苏军坦克从泥来拖出来,就在苏军坦克被拖出来的时候突然启动发动机,然后拖着一辆没脱挂钩的的日本坦克跑,说是因为日本坦克的发动机没有苏军的发动机马力大,就算拖着一辆坦克跑,另外一辆坦克都追不上,并反手把那一辆车给击毁了,并俘虏一辆坦克。这个故事想说明的是日本坦克垃圾。

当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追究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也没说是什么时候,什么类型的坦克。现在仔细一想八成是个假的故事。因为在日苏诺门坎战役的时候,双方的坦克的性能差距并不大,只有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已。苏军用的坦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T-26坦克和BT-7坦克,而日军用的是八九式坦克和九七式坦克。而T-26重才10.5吨,BT-7也不过13.5吨,日本八九式重13.6吨,九七式重15吨。且防护性能上两者都相差不多,甚至是日本占优势,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日本坦克碾压苏军坦克。而到了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的时候,苏军的T-34的确可以碾压日军坦克,这时候的日本已经丧失了坦克攻击的能力,双方基本没有坦克交战记录,所以这应该是个假故事。

而关于日苏战争中,其实日本投入的坦克并不多,兵力包括关东军第1战车团辖战车第3联队与战车第4联队,不过由于组建不久就是总计900多人100多辆战车装甲车。而苏军投入的兵力为机械化第5旅,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第11旅,共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但实际的战损中苏军的坦克战损远远高于日军,但在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并没有像样的装甲对战,苏军的装甲伤亡大都是被日军步兵自杀式冲锋配合以集束手榴弹和土造燃烧瓶给摧毁的。所以苏军坦克敢直接辗轧日军坦克是不存在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坦克其实并没有碾压日军坦克,整场战役之所以会形成碾压之势,是因为当时苏联军队拥有着陆空优势外加充足的后勤补给,所以在与日军交战时,才会显得一边倒的胜利。

首先苏联军队的飞机与坦克常常会同时出动,反观日本军队不但没有飞机掩护,就连坦克的数量都没有苏联军队多,很多都是用自爆卡车来充数。另外在进行了几次硬仗之后,日本军队的后勤补给就开始跟不上了,而打仗其实就是在打补给打后勤,谁后方先撑不住谁就会输。

虽然日军后期想到了动用细菌武器企图扭转败局,但怎料由于苏军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投放的细菌武器不仅没能杀伤苏军部队,反倒还把自己的部队给伤到了。这一连串的不利局面,加速了日军作战气势的低下。

在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充分了解到了自身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差距,毕竟当初在诺门坎战役中,日本投入的是自家的主力部队,而苏联派出的却是远东师。直到日本彻底战败之前,日本都没有再敢侵略苏联领土。


九品侍卫


实际上,整场诺门罕战役中,未曾出现过碾压日军坦克的情况,并且来说即使出现近距离接触,也只有可能是苏军坦克撞击日军坦克。换一个角度想想,碾压坦克能对敌方坦克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吗,实际上并不能,也无法摧毁日军坦克。做到碾压得有足够重量的坦克才能做到,碾压是把敌人的坦克压在履带下面,比如T-34坦克、M4谢尔曼坦克能做到,甚至重量更大的坦克。

唯一有过实例的是苏军坦克撞翻日军坦克,使其丧失战斗力。在这场战争中,苏军所使用的BT-7、BT-5坦克其总重均超过了10吨,B-5坦克是上世纪30年代初研制的,在BT-2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重点是火力和机动,坦克炮由原来的37毫米换成了45毫米,火力提升很多,同时期的对手都能摧毁,皮薄馅大的同期日本坦克不在话下,炮塔也进行了改进,武器布置比以前更加合理,炮塔空间也增大,也利于防御。

BT-7更是进行了改进,装甲增加,改装仿制德国BWM发动机的M-17T发动机,45mm火炮对于同等级的轻型坦克无论从杀伤力与穿透力都很足够了,BT-7约为14吨、BT-5约为12吨。而日军所使用的坦克则都较为轻型,例如95式轻型坦克,其总重才不过7吨,火炮是一门37毫米坦克炮,在那个时候还可以,也是有威力的,可以击穿苏系BT系列坦克。但是机动性较苏系的BT差一截,极速只有40公里。同样装甲也不是很厚重,比BT系列还薄,只有6-12毫米,这种防御连反坦克枪都不能抵挡的。

而仅仅装备了机枪的94式超轻型坦克就更轻了,被网友戏称“豆战车”,武器是机枪。而日军参战的97式坦克,其总重则要达15吨,不过并不存在被苏军撞击的可能。

因为在整场战役中,97式坦克都是作为秘密武器出战的,其出战方式也都是以战车联队这样的编制出动。因为当时日本对97式坦克的实战和后续改进的问题特别重视,在97式坦克的出战记录中,也大多搭配了95式轻型坦克一同进行作战,形成了一个小的战车集群,完全没有让苏联坦克逼近撞击的余地,更别说是碾压了。至于94式轻坦,更不用说了,就是个小玩具,94式的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上部有一个枪塔,其主要武器是1挺91式6.5毫米机枪,后被7.7毫米机枪取代,少数车装过37毫米火炮。不能和苏联产品相媲美的。

实际上,仅仅是苏军坦克撞击95式、94式坦克的案例,其存在也是十分稀有的。因为在诺门罕战役时,其双方坦克的装甲、火炮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双方轻型坦克装甲水平大多都在十几毫米阶段,而苏军使用的45毫米炮可以在400米的距离上轻易击穿95式轻型坦克,同样95式轻型坦克也可以使用37炮在300米距离上击毁BT-7、BT-5坦克。苏军坦克的防护并不足以使坦克安然无恙的抵达日军坦克附近进行高速撞击,甚至是碾压。不过如果是遇到了仅仅装备了机枪的94式超轻型坦克,那么苏军坦克才能对其形成优势。

一旦形成了防护上的不对等优势,那么就有可能采取撞击策略。例如在卫国战争初期,由于T-34的炮弹供应出现了问题,但是苏军注意到T-34的防护水平足以抵达德军坦克附近实施撞击,因此在早期个别旅曾经下达过直接撞击德军坦克的命令。但是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和日军坦克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防护、火力上的不对等,因此并不可能出现碾压的现象。而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坦克的损失主要源于苏军坦克的45毫米坦克炮,和地面的反坦克炮,甚至还有燃烧瓶等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