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意义

这是我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724天


小时候的意义


在迷茫的时候,给自己定位,聚焦在一个点发力,往往也力不从心。但是,浅尝辄止,一直平庸下去,又不甘心,怎么办呢?


这确实难!试想一下,一个博士生水平的人,要聚焦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做研究,那不是难事。但是,如果你叫一个小学生水平的人,聚焦一个领域做研究,那太难了。因为小学生认知深度有限,只能看到表面能看到的一些东西。从这个点上来说,聚焦不是战略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了。


能力弱的时候,当然也要在战略上保持相对的聚焦,再慢慢提高能力。正如,博士也不是小学毕业就开始读的,而是经过了K12教育,然后到了本科硕士,最后才进入到了博士研究。


在我们能力还弱的时候,这个向上成长的精进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修炼内功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火箭,一开始要备足了燃料,组装完善,最后才能聚焦目标,一飞冲天。


最近在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书中有段话是这么写的,“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决定了他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现实中,我们能发现,阿德勒这段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这么一个道理。观察我们自身,我们也会发现,小时候的一些回忆,能成为长大后我们面对人生抉择的强大推动力。


阿德勒在书中提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我们的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我们常常提起的原生家庭,就是这个意思。长大以后的行为模式,都可以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的生活中找到影子。


小时候习惯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早就习以为常,也许也没怎么注意。但是,长大了,阅历丰富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更加深刻了,再回过头看自己小时候的生活,还是能发现很多问题的。


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轻视小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千万不要有那种观念,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能吃好喝好就行。


一些兴趣爱好,是要从小培养的,越早培养一些爱好越好。有个爱好,就感觉身边多了一个忠实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