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經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譯文

明白什麼是剛強,卻安於雌柔,甘心處在天下的溪谷。

甘守溪谷,永恆的道德就不會遠離,從而回歸到赤子的天真無邪之態。

明白什麼是明亮,卻安於冥暗,甘心成為天下的模式。

甘首這種模式,永恆的道德就不會出差錯,從而回歸到無始終的無極之態。

明白什麼是榮耀,卻安於卑辱,甘心處於天下的低谷。

甘守低谷,永恆的道德就會充足,從而回歸到混沌淳樸之態。

混沌淳樸之態(即道)化生萬物,聖人利用它,成為統治者。

所以,完善的制度是一個體系,不可分割。

心得

1.本章說明大道歸於淳樸、歸於一的道理。大道柔軟深沉,如雌門溪谷,所以不爭強雌柔守之,以迴歸到赤子天真之態;大道幽暗不明,所以守黑暗,以迴歸到無極之態;大道謙卑,所以謙卑自守,能忍辱負重,以迴歸到淳樸自然之態。而淳樸混沌之態,正是道的狀態,它化生並主宰萬物。聖人體認並利用此道,治理天下。

2.道的淳樸混沌之態,即“一”的狀態。所以治國之道,要堅持各項制度歸於一體,堅守道之一體,不可分割。否則,就是背道而馳,必然解體滅亡。

3.一切合乎道的行為,似乎都不是鋒利剛強的,不是張揚炫耀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清晰明白的,所以我們人的行為,應該低調退讓、謙卑自守、忍辱守分,不爭高爭先,這樣,就會接近於天最天真、最原始、最淳樸的狀態,也是最安全無憂的狀態。因為它接近於道。

4、強調低調、謙卑、忍辱,不是叫人不思進取,消極避世,軟弱受欺,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和修養。因為在複雜競爭的社會,在不得時機時,很多時候需要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否則,只能是白費徒然之力。

經典故事

李世民忍辱解危機

經過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成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但當時國內表面平靜,實則危機四伏,一觸即發。

在內部,有很多隱太子李建成的部屬,蠢蠢欲動的;在北陲草原,少數民族首領頡利窺視中原已久,他認為太宗根基不穩,所以想逐鹿中原。於是,他親自率領20萬鐵騎南下。

當頡利大軍兵臨長安城下時,唐軍都聞風喪膽,而李世民卻處變不驚。他忍辱負重 ,力排眾議,做出與頡利講和的選擇,以避免戰爭,休養國家人民。

由於大唐軍民同仇敵愾,匈奴卑內部又離心離德,頡利暫時打消一舉滅唐的念頭,接受唐太宗的講和建議,率兵北撤而去,一場危機就此化解。

但敵軍的囂張氣焰,讓李世民生起雪恥的雄心,他決定振興大唐。

然後,李世民用三年的時間整頓內政,他勵精圖治,勸課農桑,增強國力,同時全力整兵待發,加強軍隊訓練。李世民還與突利、夷男諸部締結盟約,從而為最終戰勝頡利創造了條件。

準備就緒後,李世民精心部署,開始了全面反擊頡利的戰爭。他派李靖和李勣統率精銳騎兵奔赴千里,迅速迂迴到頡利大軍側後,發起突襲,大唐將士同仇敵愾,勢不可當,最終大敗頡利軍,生擒頡利,平定北陲,成就統一大業。

李世民的成功,就在於他的忍辱負重,“守其辱,為天下谷”,所以最終取勝,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