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島美軍首次成功攔截日軍“東京快車”,靠的是什麼?

白楊樹下談歷史


自中途島海戰後,損失3艘航母的山本五十六,成了陸軍譏諷的對象,往日的風光變成鬱悶的陰霾,很長時間不願出門見客。隨著美軍攻佔瓜達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機場,山本的內心又活泛了起來,他要與尼米茲再進行一次較量。

由於美軍憑藉瓜島機場,牢牢地掌握著制空權,極大限制了日本海軍的行動。好在潛艇頻頻出擊,短短10天,致使美軍損失2艘航母,這讓山本重新找回了自信。雙方陷入“白熱化”的狀態,讓尼米茲決定從破壞“東京快車”入手,打破僵局。

為一舉攻佔瓜島,山本積極地與陸軍合作。

1942年9月,在瓜島上連續遭受兩次重大損失,讓一向輕視美國的日本大本營十分震驚。在他們看來,瓜島的得失將影響著日軍,是否能夠繼續“南下”的關鍵?必須迅速結束瓜島作戰,為此,從國內和關東軍抽調部隊加強第17軍團。

作為軍團司令的百武晴吉,也對部下的表現十分憤怒,在他看來,不是美軍有多強大,而是日軍的指揮不到位;同時,海軍的支援不力也是失敗的關鍵。他決定抽調精銳的第2師團登島,並親自組織指揮2萬人的部隊,攻佔瓜島亨德森機場。

當百武與海軍溝通,需要派運輸船隊支援時遭到拒絕。理由是,美軍控制著制空權,在沒有聯合艦隊的掩護下,只能派驅逐艦通過“東京快車”在夜間運送部隊。也就是說,只能送人上島,因為驅逐艦裝不下坦克等裝備,以及大量的補給。

百武又氣又急,一方面,瓜島日軍已經十幾天沒有補給了,沒有力氣如何戰鬥;另一方面,沒有重裝備也很難突破美軍防線。但海軍始終堅持,只能通過“東京快車”運輸,雙方堅持己見、互不相讓,終於鬧到了聯合艦隊山本的司令部。

當山本聽說百武要親自上島指揮作戰,備受感動,表示將派護航艦隊,掩護運輸船隊登陸瓜島。其實,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利用瓜島,引誘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出動,並努力消滅之,重新掌握太平洋的戰略主動權。

為此,他精心準備了一個海陸空進攻計劃,組織強大的護航艦隊,護送百武晴吉的第2師團全部兵力,以及16輛坦克和大量的補給,分兩路登陸瓜島,並在一週後向機場發動進攻。同時,伺機攻擊前來增援的美太平洋艦隊主力。

然而,日軍的一切都被美軍掌握。

1942年10月,剛從陸戰一師視察回來的尼米茲,深感瓜島的戰略地位,並十分認同師長範德格里夫特的分析,以亨德森機場控制的320公里海域,作為美軍戰略反攻的出發地。為了能守住機場,必須全方位的支援和支持,島上守軍的防禦。

特別是通過情報得知,日軍正在組織一支龐大的“東京快車”,尼米茲決定抽調陸軍第25師,登島增援陸戰一師;為加強空中力量,將中太平洋地區的所有飛機,調往南太平洋戰區,並讓勇猛好鬥的“蠻牛”哈爾西出任航母編隊司令。

並將南太平洋艦隊分成3股力量,瓦解日軍的“東京快車”。一是,由4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和2艘大型運輸船,組成第64特混編隊,運載並護送第25師先遣隊3000多名官兵登陸瓜島,加強機場防禦。

二是,以哈爾西指揮的包括“大黃蜂號”航母在內的航母編隊,集結在瓜島以西300公里處,隨時對特混艦隊進行空中支援。同時,組建以“華盛頓號”為主的戰列艦編隊,部署在特混艦隊的另一側,截擊可能出現的日軍編隊。

更重要的是,由經驗豐富的諾曼.斯考特將軍,負責指揮特混編隊。他研究了日軍“東京快車”的戰術特點,就是利用美軍不善夜戰、害怕夜戰的“毛病”屢屢得逞,他重點著手艦隊的夜戰強化訓練。其實,就是在夜間如何溝通、協作,避免誤傷。

很快,官兵們掌握了夜間的作戰方法,尤其是當遇到襲擊時,誰繼續掩護運輸船隊,誰去驅離,以及如何識別敵我信號等等,都進行了專項訓練。通過多次演練,一改過去遇到襲擊後“慌不擇路”、各自顧各自的做法,變得有章可循了。

更讓官兵們有信心的是,在他們的軍艦上都安裝了雷達設備,能夠穿透夜色掌握對手的一舉一動,而日本海軍還只能靠肉眼去搜索海面,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無疑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尼米茲的3路兵馬已部署到位,單等日軍自投羅網。

他要對日軍屢試不爽的“東京快車”,以狠狠打擊。

1942年11日上午,擔任搜索的一架美軍巡邏機,在瓜島西北380公里處,發現了山本的“東京快車”,立刻發出了警報,斯考特的第64特混編隊立刻出發迎擊日軍。到了午夜,雙方在黑暗中相距10公里,但日軍在“明”,美軍在“暗”。

原來,裝備雷達的美國海軍,監視著日軍的一舉一動,而此時的日軍還不知道即將大禍臨頭。當雙方距離4500米時,美軍佔據有利位勢率先開火,在照明彈的指示下,所有戰艦向日軍艦隊的旗艦猛烈炮擊,帶隊指揮官當場被炸死。

不知所以然的日軍,以為是“友軍”誤會,打出信號詢問“對方”是誰,結果又招致美軍戰艦的炮彈回應,僅2分鐘便沉入大海。日軍護航編隊損失4艘戰艦後撤離,這次海戰是美軍首次在夜間擊退日軍,同時還阻止了他們對瓜島的炮擊。

就在日美雙方護航艦隊對轟的時候,百武晴吉率領第17軍團軍部,以及第2師團的6000人,在雨霧的掩護下登島成功,與先前的日軍匯合。但百武等人上島後,看到衣衫襤褸、餓得搖搖晃晃的日軍,頓時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這些人一哄而上,撕開糧食口袋,抓起生米就往嘴裡塞,攔也攔不住。等到天明後,他看到的士兵模樣更加慘不忍睹,他們一個個因為嚴重缺乏營養,瘦骨如柴,頭髮、眉毛全部掉光,臉色蠟黃、眼窩深陷,活脫脫一副“鬼的模樣”。

更可怕的是,在美軍的打壓下,原先上島的日軍都被趕進叢林,而那裡是蚊蠅的天下,環境十分惡劣,再加上缺醫少食,這些日軍只能靠野菜和樹皮充飢,病死、餓死的士兵很多,不要說戰鬥,再晚來幾天,恐怕這些日軍也保不住。

隨著百武親自上島指揮,瓜島戰役的級別再次升高,並在山本的支援下,守島的美軍日子越來越不好受。儘管尼米茲成功了對“東京快車”進行攔截,但面對傾巢而出的日本聯合艦隊,美軍在實力上無法與之抗衡,他身上的擔子驟然增加。

如果尼米茲早先一鼓作氣將日軍“趕下海”,斷了他們的“念想”,還會有以後的瓜島戰役嗎?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