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众所周知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然而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七夕节。西和乞巧节是七夕文化的沿袭,被喻为中国“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乞巧节有自己的特色。每年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当地都要举行隆重的乞巧活动,时间长达7天8夜,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由于参与者全部是女性,并以待字闺中的女性为主,这一流传至今的乞巧活动,既被称作“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或“女节”。西和乞巧节的过程井然有序,环环相扣,其中有唱歌、跳舞、聚会等,实际上是一场持续7天8夜的女青年狂欢节。西和乞巧节通过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项仪式,展现了西和现当代乞巧风俗的特有风采。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西和乞巧节含义解析

乞巧,乞是乞求,巧则是心灵手巧,“乞巧”就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祈求幸福的意思。在乞巧活动中,年轻的姑娘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虔诚乞求“巧娘娘”(织女)赐予聪慧、灵巧,保佑自己将来获得一定的技艺、生活美满幸福。一些民俗专家认为,这一现象尽管与中国古代的封建传统有关,但也充分表现了女性的解放和自由。

西和乞巧的基本内容

西和县乞巧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乞巧节的七项仪式及活动

1.坐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姑娘们商量乞巧事宜即坐巧

坐巧即乞巧前的准备,包括巧点的选定、费用的攒集、歌舞的排练、生巧芽、制作巧娘娘等。一般从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就已开始,乞巧活动一般是以村为基本单位,一个村子的闺中待嫁的女孩子组织在一起来进行乞巧活动,但是近年来尤其是西和县于2006年被中国民俗家协会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之后,在县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倡导下其中一些成年妇女也参与到乞巧活动中来了,因此更加丰富了乞巧活动。乞巧活动一般是由一个带头人组织,在年农历六月十五前后组织带头人便确定某一家为乞巧活动的地点,即为巧点选定。接下来带头人组织参加的姑娘们排练歌舞为正式乞巧活动做准备。而乞巧所耗费的资金是由所有参加乞巧活动的人员按需共同攒集,这些资金是用来购买乞巧活动的必需物品,如香蜡纸,还有巧娘娘像等。巧娘娘像是由民间专门艺人所制作的,而乞巧的姑娘到农历七月初一以前在制作巧娘娘像的地方购买一个迎回来,置于巧点处并摆上供品等。民间艺人制作的巧娘娘像十分的逼真漂亮。巧娘娘像制作的原料有:彩纸、麻纸、细竹竿、红土泥、颜料、毛发(小麻、马毛)等。制作的工艺是:巧娘娘像的头发用黑纸剪细而制成,头是用红土泥和毛发加水和成泥捏制而成,等干了以后着色即用笔画出五官,她的身体是由细竹竿做成的,衣服是用彩纸裁剪粘合而成的。生巧芽也是乞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生的巧芽是作为巧娘娘的供品和拜巧时使用的。其实坐巧也就是乞巧活动的准备过程。

2.迎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姑娘们迎接巧娘娘回家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迎巧是乞巧活动的第一个隆重仪式,农历七月一日前夜参加乞巧活动的姑娘们盛装列队来到路口或河边祭祀跪拜,迎请巧娘娘下凡,然后边走边唱着迎巧歌将巧娘娘请往坐巧处供奉。

3.祭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姑娘们在祭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给巧娘娘吧摆上巧果、巧芽,按传统仪式点蜡焚香、烧纸、名鞭炮、跪拜

祭巧是指给迎来的巧娘娘吧摆上巧果、巧芽,按传统仪式点蜡焚香、烧纸、名鞭炮、跪拜。祭巧是乞巧活动期间每天要首先进行的仪式。而七月七日的“转饭”是祭巧的高潮,“转饭”又称“拌会会”,时间是在七月七日下午,所有乞巧的姑娘分别从自家带上一些做饭的材料,如面粉、洋芋、蔬菜等,聚集在巧点处,然后所有人共同动手做饭,饭做好后先要给巧娘娘供上以示诚心。最后所有的人高高兴兴地一起进餐,进行一次聚餐狂欢。这就是所谓的“转饭”亦称“拌会会”。转饭是整个乞巧活动的高潮。

4.拜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姑娘们互到对方巧点进行歌舞表演即拜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拜巧节目表演

拜巧亦称“寻情”,就是临近的乞巧队伍(村落)之间像走亲戚一样互拜祭交流。拜巧从七月初二一直持续到初六,拜巧时姑娘们列队前往互敬互拜,且歌且舞展示才艺如此进行狂欢交流。

5.娱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娱巧节目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娱巧表演

娱巧是最基本的乞巧活动形式,乞巧的姑娘们每天昼夜齐聚巧点,唱巧歌、跳巧舞娱神自娱,其中“跳麻姐姐”最为奇妙可观。“跳麻姐姐”是乞巧姑娘们进行娱乐狂欢的形式之一,它是乞巧活动中流传下来的较为古老的娱巧形式之一了。“跳麻姐姐”这种形式在进行的时候姑娘们是不断的跳动即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舞姿,而且边舞边唱,反映出来的是人的一种古朴纯真的天性和对自然的神奇崇拜。

6.卜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姑娘们卜巧,以乞求心灵手巧

卜巧是七月初七乞求活动的高潮,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卜巧。姑娘们早晨带上香蜡纸、鞭炮到泉边(或河边)迎水,即用罐子取一些水,而且认为取得“头水”会更好。迎回来的水在晚上照花瓣时用。当然这“迎水”是为了祭祀水神,祈求水源旺盛,风调雨顺生活安康。这天晚上所有乞巧的姑娘们把早上迎水时取回来的水倒进盆子里,然后将自己生的巧芽掐下来放进盛水的盆子里,豆芽就漂浮在水面上,姑娘们会看到豆芽漂浮在水面上时在盆子底上留下的影子。由于所掐豆芽的形状不同,所以在盆子地上留下的影子就不同,有的像花儿,有的像绣花针。不同的形状预示着不同的含义,其实就是预示姑娘的巧与拙,即“照花瓣”。

7.送巧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姑娘们依依不舍的送走巧娘娘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跪送巧娘娘

送巧是七月初七深夜,姑娘们将端午节绾在手上的手袢解下来系在一起连成一座长桥,即“手袢搭桥”。送巧娘娘出门,人人手捧香蜡缓缓行至河边,列队跪拜。在送巧歌声中点燃巧娘娘像,依依不舍得送巧娘娘上天。送巧是乞巧活动的最后一项仪式,送巧就标志着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结束了。

西和乞巧风俗是中国情人节的具体展现,也是中华民族“七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发掘、抢救、保护西和乞巧风俗,其价值主要有学术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三个方面。若有机会我诚邀您能参加西和乞巧节这场盛会,让我们一起来过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节

第十一届陇南(西和)乞巧女儿节开幕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