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甲午战争——所有中华儿女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痛,它非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淡薄,反而在时光的洗礼中愈发耀眼,也许,我们称其为“刺眼”更合适。甲午一战,不但彻底粉碎了满清政府期望通过“洋务运动”而强国的幻想,也意味着岛国日本将以亚洲唯一列强的身份而崛起。亚洲的格局被重新洗牌,大清帝国的辉煌一去不返

甲午海战对大清的重创是致命的,面对蓄谋已久、志在必得的日本,北洋水师在心态上已经落后一大截,失败,从打响的那一刻起好像就已经注定。可是,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还是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邓世昌尤为大家所熟悉,因为他是至今唯一一位毫无争议的甲午英雄。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

邓世昌在北洋水师很突出吗?严格来说,也算不上,因为他是北洋水师建成之后出意外最多的一位舰长,搁浅、触礁都不说了,甚至还发生过出海忘记带煤的事。要知道,煤在当时是舰艇的动力来源,忘记带的后果就是动力耗尽,在大海上漂流了半个多月,最终被出外寻找的船只给拖了回来。所以,很多北洋舰队的人都习惯把他和“莽夫”相提并论。但有一点,谁都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治军

虽然邓世昌不爱说话、性格还稍显内敛,虽然他被众人看成“莽夫”,虽然偶尔也发生点事故,但是,邓世昌治军极为严格,在整个北洋水师的士兵考核中,他手下士兵的成绩永远都是最好的,连舰队旗舰定远舰也自叹不如。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再来看一下他所统管的致远舰,在北洋水师中也勉强属于中等水准,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航速,这一点别怀疑。甲午海战中最嚣张的就是“吉野舰”,它仰仗的资本就是自己的航速,而邓世昌的“致远舰”,航速也达到了18节,可以说与“吉野”不相上下。可除了航速,“致远舰”其他方面就只能用“及格”来形容,既不船坚,也不炮利!

“致远舰”上的帅旗

邓世昌在当时只是个普通的舰长,而“致远舰”又没有什么太突出的地方,那么就出现一个疑问:为何甲午海战时邓世昌敢升起帅旗呢?

很多人都说那是因为“定远舰”受损严重、帅旗被毁。可是,按照北洋水师的制度,即便“定远舰”被毁,后面还有“镇远舰”,丁汝昌阵亡的话,还有总兵级别的刘步蟾和林泰曾等人,是怎么也轮不到邓世昌的,可为何最后升起帅旗的反而是其貌不扬的邓世昌和“致远舰”呢?这就不得不说道一下北洋水师的总指挥丁汝昌了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被“党争”掐死的北洋水师

在丁汝昌调入北洋水师前,他统率的一直都是步兵,他是众多舰队指挥官中唯一一位没有学习过海军知识的人,看看其他人:刘步蟾、方伯谦、林泰曾、邓世昌等等,都是经过选拔进入福州船政学堂的人,而且这些人还专门出国深造,在西方舰艇上学习海军的实战经验。尤其是刘步蟾,如果不是丁汝昌突然“空降”到北洋水师,他可能就是整个舰队的指挥官了。可丁汝昌来了之后,他只能屈居在“定远舰”舰长的位置,虽然和丁汝昌同处旗舰,但是“官高一级压死人”,发号施令的人始终都是丁汝昌

丁汝昌有什么秘诀吗?一句话“朝里有人好做官”!他和李鸿章是同乡,在步兵混的不怎么样,就想投靠李鸿章,结果,被李鸿章提拔成了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对李鸿章也是知恩图报、言听计从。丁汝昌统帅的北洋水师害怕日本的联合舰队吗?对不起,起码丁汝昌还真不怕。面对日本舰队的挑衅,丁汝昌多次请求一战,可是,都遭到李鸿章的断然拒绝,李鸿章的回信中只有四个字——保船弃战!丁汝昌虽然有些郁闷,但还是坚决贯彻落实了,也许,李鸿章正是看中了丁汝昌的忠心。那为何李鸿章一味避战呢?这就要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朝堂环境:

其一:满汉有别

李鸿章是个汉官,大清从建立开始,虽然表面上强调汉官对统治的重要性,但是,却一直存在戒备心理。就像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平息太平天国后达到巅峰,很多人都问:他为什么不反?因为在湘军攻陷天京之时,朝廷已经完成了对曾国藩的军力部署,怕的就是他反,毕竟整个大清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像曾国藩那样手握40万大军的汉人官员。

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任你官做的再大,朝廷的戒备一直都在,因此,李鸿章受到的排挤和制衡可想而知;

其二:帝后之争

甲午前,亲政的光绪为了尽快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开始向慈禧发起挑战,作为慈禧中流砥柱的李鸿章自然成为“帝党”攻击的目标。在甲午之前,“帝师”兼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已经借故克扣了北洋水师两年的军费,这让李鸿章苦不堪言;

其三:慈禧的猜忌

慈禧对李鸿章的猜忌和“满汉党争”是两码事。

北洋水师建立之初,慈禧对李鸿章的支持是不遗余力,可是后来却开始有意疏远。一方面,她不允许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无限壮大,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另一方面,她害怕李鸿章投向光绪。这就有了后来不断向水师衙门要钱修颐和园的环节

再看咱们的李中堂,之所以还被重用,之所以被政敌弹劾,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手里握着大清最具影响力的北洋水师,这是他的政治资本。所以,只要有丁汝昌在,北洋水师——这把当时大清帝国最锋利的剑,就始终掌控在李鸿章手里。这就是李鸿章提拔丁汝昌的缘由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为何升起帅旗的是邓世昌?

在甲午海战中,作为北洋水师旗舰的“定远舰”无疑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首要目标,故而,战争一经打响,“定远舰”就遭到炮火的猛烈袭击,战舰起火、帅旗被烧,丁汝昌受伤严重。两军交战,帅旗起着稳定军心的作用,一旦帅旗倒下,军心势必大乱,对北洋水师来说,帅旗还起着发号施令的作用,所有舰艇都是围绕帅旗的命令而调动,帅旗一倒,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没有配合,战斗力肯定大打折扣。最要紧的是,丁汝昌受伤昏迷之时,没有将指挥权交给任何人。

在这种情况下,理应站出来的是刘步蟾和林泰曾,他们都是总兵头衔,可是他们却各有心思

1.刘步蟾的苦衷

刘步蟾是一位实战专家,还和丁汝昌同一战舰,按说,他是最应该当机立断、重新升起帅旗的人,可是,平日他和丁汝昌就颇有分歧,被认为不服丁汝昌。如今,若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升起帅旗,难免遭到“夺权”的非议。况且,和日本一战非同小可,私自升起帅旗之后,若是赢了什么都好说,也有大堆人愿意人听他解释;可这一旦输了,除了“夺帅”的指责外,还会被扣上“盲目指挥”的罪名,他刘步蟾担待不起,或者说,他不想担这个责。因此,丁汝昌受伤后虽然刘步蟾依然沉着指挥“定远舰”进行反击,但是,却始终不愿升起帅旗;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2.林泰曾的选择

刘步蟾不升,按说这就轮到“镇远舰”了,可“镇远舰”也不愿升,这是为何?“镇远舰”的舰长是林泰曾,他是一位热血男儿,但他不愿涉入政治的漩涡。假如“定远舰”沉没,林泰曾可能毫不犹豫就会升起帅旗,可是,“定远舰”在那好好的,丁汝昌虽然倒下了,毕竟还有同一级别的刘步蟾在,自己要是升起帅旗,有点冒失,这不符合他低调的性格

就这样,在刘步蟾和林泰曾的谦让中,对北洋水师有利的战机稍纵即逝,北洋水师各自为战、出现混乱,完全进入被动的局面。若再没有帅旗升起,北洋水师可能就将葬身于此。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致远舰”上的帅旗

“在本舰上升起帅旗”!邓世昌忍无可忍,对手下发出了命令。帅旗升起,北洋舰队船只有了主心骨,开始按照旗令的指挥进行反击。与此同时,邓世昌向“致远舰”发出“营救旗舰”的命令。“定远舰”从一开始就被几艘日本舰艇围攻,这时,悬挂帅旗的“致远舰”冲了进来,帅旗吸引了日本先锋船的关注,配备速射炮的日本舰艇都将炮口对准了“致远舰”。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致远舰”没有“定远”、“镇远”那样的防护能力,很快,船底就进水了。如果要像方伯谦一样逃跑,应该不是难题,毕竟“致远舰”的航速在那放着。可是,面对混战的局面,邓世昌却下达了“撞沉吉野”的命令。距离不远、又是同样航速的舰艇,如果一方准备和另一方同归于尽,对方很难避免。可惜,“致远舰”却不幸被一枚下濑炸药的炮弹击中,引发大火,继而引爆了鱼雷

二次爆炸对“致远舰”的伤害是致命的,就这样,邓世昌和“致远舰”沉没了。落水的邓世昌放弃士兵们扔过来的救生圈,与自己的爱犬一起沉入海底

......

尾声

也许邓世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甚至违反军纪将宠物带上舰艇,可是在维护民族大义面前,他没有丝毫退却,鞠躬尽瘁、视死如归,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倾撒在黄海之上

附:北洋水师覆灭时自杀殉国的几位将领

北洋水师人才济济,为何甲午海战中升起帅旗的却是邓世昌?

除了邓世昌,“经远舰”管代林东升也战死在指挥台,大副捡起他的指挥刀继续作战,大副死了,二副接着来,直到沉没......这只是大东沟海战中的英雄,到了北洋水师威海港被围歼时:

“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在击沉“定远舰”前,在定远舰自尽;

“镇远舰”舰长林泰曾自尽;

林泰曾的接班人杨用霖自尽;

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自尽;

再之后,就是丁汝昌,也吞鸦片自尽

曾经无限辉煌的北洋水师就此陨落,北洋水师培养起来的精臣良将也全部落幕,悲壮之中带着几分屈辱。虽然是战败方,但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