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g_Bye、


在发掘秦始皇陵的时候,这座皇陵的规模和修建方式都让世人震撼,而且也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据说在秦始皇陵中有很多机关,而且在地宫中也有大量的有毒物质,这些都为秦始皇陵增添了更多神秘感,所以世人虽然对于秦始皇陵非常感兴趣,但是却不敢,也没有办法一探究竟,现在秦始皇陵依然有部分是没有对外开放的。而已经开放的一部分中也有很多事物让人们感到惊奇,据说在秦始皇陵里面居然有三十五深的水银,在古代社会,秦始皇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么多的水银确实让人们感到惊奇。

其实秦始皇陵之所以会有大量的水银,和秦始皇对丹药的迷恋有密切的关系,当时秦始皇为了可以长生不老开始让方士四处寻找灵丹妙药,而且秦始皇对于这些事物十分相信,很多方士因此开始舌灿莲花鼓吹自己的能力,秦始皇抱着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的机会的想法,对于当时的这些方士十分相信,另外他也相信方士们所炼的丹药对于身体十分有益,也可以让自己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在秦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奇女子,这个女人叫做巴寡妇,她因为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洞穴而让自己从此成为了富翁,这个洞穴中有大量的丹砂,于是她就用这些丹砂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女富豪。因为当时人们都不了解什么是丹砂,所以看到这种新鲜事物就认为是灵丹妙药,还认为可以延长寿命。就这样巴寡妇的事迹被秦始皇知道了,他马上就让人将这个女人找到并接到宫中,巴寡妇后来被秦始皇封为了妃子,而且还让巴寡妇在宫中给他炼丹药。虽然秦始皇迷恋丹药,但是却不知道他所吃进去的所有丹药都是有毒的,因为丹砂在燃烧后会产生水银,秦始皇每吃一颗丹药其实就是在服毒,如果秦始皇当时不迷恋丹药也许还不会死的那么早。

后来秦始皇的身体每况愈下,很快他就过世了,而巴寡妇当时就将自己所有的丹砂都炼成了水银,并将这些水银都放在地宫中,因为水银的量很大,所以就形成了深度达三十五米的水银,如果秦始皇知道自己就是被水银害死的,死了之后还要在身边放这么多水银会不会被气炸。



历史小地主


秦始皇陵里的大量水银很可能是就近取材,并且很可能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不过深度35米是不可能的,按照几厘米的来算,就有100吨了,如果水银的深度达到35深,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是达不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从“相机灌输”中可以看出,地宫水银是以某种机器驱动着,以便形成川流大海、生生不息的效果,类似于一种“永动机”的效果。曾有瑞典科学家探测到秦始皇陵地宫内很可能有

一直径为25米的青铜环状物,这会不会就是那个“永动机”?


水银有防腐的功能,并且极易挥发,所以,考古学家检测秦始皇陵的封土土壤时,才能检测到超量的水银。水银还有剧毒,所以,一定程度上还能防盗墓贼。



考古学家探测到地宫长约140米,宽110米,高度在30米,其中墓室长约为50米,宽80米,高15米。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大致推测一下水银的体积。除去墓室的面积,地宫内还有大概11400平方米。而1立方米水银质量为13.6×103千克。



所以,假使水银的深度达到1米,那就有155040×10×3千克了,也就是155040吨!这是当时的生产力远远达不到的。所以,地宫内水银的深度很可能不超过10厘米。并且,除了墓室外,地宫内很可能还有其它的陪葬之类的,也会占据一些空间,

所以,考古学家推测,地宫内的水银可能在100吨左右。


100吨,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而这些水银很可能是就近取材,就在秦始皇陵不远的陕西旬阳就有汞矿群,这些汞矿至今仍在开采中。考古学家在这些矿群中发现了近千个是在古代就被开采了的。并且,当地人在进矿前会祭拜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又是谁?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一个女人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巴寡妇清。“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丹穴”就是丹砂矿,也就朱砂,是古代炼制水银的原材料。对于寡妇清家族的丹砂矿的规模,《汉书》中有:“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垄断”这个词直接体现了其家族的丹砂矿的规模。



以往都认为“巴寡妇清”的“巴”指的是四川,其实,也有可能指的是大巴山,而陕西旬阳在古代是属于大巴山的范围的,所以,“巴寡妇清”很可能是“大巴山的寡妇清”的意思。正是因为寡妇清及其身后的家族贡矿为秦始皇陵地宫提供了大量水银,所以秦始皇才会为其建“怀清台”。不过,这也是一种推测。


从交通运输方面来说,就近取材也是更合理的方式,陕西旬阳距离陕西大约有100公里,中间隔着秦岭。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了。至于巴寡妇清是不是陕西人,或者巴寡妇家族有没有为秦始皇陵地宫提供水银,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确认。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留言互动!


文物考古聊历史


世界有两大奇墓,一乃中国秦皇陵,二乃埃及金字塔,两大墓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为很多东西连科学都无法窥探,例如埃及内的“智慧结晶”,秦始皇里的“水银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水银如何得来众说纷纭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皇陵的确有海量水银,后经考古学家勘测也属于事实,只是具体到“大海”般还是凡几,皆无巨细,除非,挖开才知道。

从史载理论在到实测,皇陵有水银这一说法是真实的,但是否具体到35米深,还是原话,挖开才知道。

那这水银是如何而来的,史界也是众说纷纭,如果只是按司马迁的史记来看,可能存在夸大其词,但也可能真实存在,兴许人家的确是见证后,方用“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词形容,毕竟,古人的智慧在后续用科学方式,都相继挖出不少历史真实证据。

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但别人就是能做到,抛开这个层面来看,咱们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例如不该用当世眼光去怀疑古人智慧,就跟人家修个长城一样,当初多少人吹胡子瞪眼,以为秦始皇是闲得蛋疼,瞎玩,但你哪知人家是认真的,古语有句名言“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说的可能,就是,那些才疏学浅的井底之蛙吧。

当然,在秦始皇陵现“大海”般的水银,本人是持怀疑态度,虽说考古学家探测出的确是海量,但是怎么看相关文学,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何?

其一,古时的人工采矿效率并不高,而且治炼水平更不高,想要用建墓时间区区30多年是达不到,除非,秦始皇陵就是一座水银治炼基地,但如果是,大面积治炼,当时不可能不存在文献、史记记载如此重大事情,要知道,水银可是有毒的,大面积治炼不批量死人,我觉得都很奇怪。

其二,有相关文学将大量水银推给秦国第一“富婆”,我觉得在富也是有限度的,何况还是在水银这块,我不信秦始皇在对待水银这块没找人试炼?只要试炼必死,水银在丹药炼制上是入药三分毒,这也是后世有人盗秦始皇,均有死伤,几盗几撤,并无将秦始皇实质性的东西挖出,反而白白丢了性命。

纵观所有相关纪录片以及文献,目前这海量水银均在史界无法得出有力证据显示如何灌输到秦皇墓里,如果只是一小撮铺垫在主体建筑周围,我觉得还能解释一二,关键是考古勘测里,显示是海量,这就矛盾了。

10.31晚,浅谈一二,各位看官轻踩点评。


探索历史奇闻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和一个寡妇有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年共有多70万人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工匠们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械来模拟江河的流动,还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长明灯。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


水银有两个作用,一是防腐,保证尸体长久不腐烂;二是水银有毒,可以防盗墓贼。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当时的水银是如何得来的?


秦朝时期的水银是由丹砂(朱砂)提炼成的,而秦始皇陵里的水银,由是巴寡妇清提供现在的网友们都希望自己家里有矿,而这位来自巴蜀的寡妇清(又叫巴清),是真滴家里有矿。

她18岁嫁给经营矿产的富商,4年内公公和丈夫丈夫相继去世,22岁成了寡妇。为了守住家族矿业,清建立武装力量,陆续吞并了巴蜀地区其他的采矿业竞争者,建立起了自己的丹砂帝国。据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清曾经捐献金银。


到了修建秦始皇陵需要水银时,她自然也提供了不少帮助,毕竟巴清几乎垄断了全国丹砂开采的生意,说到提供丹砂,没人比她更合适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层原因,秦始皇对这位寡妇青睐有加,不过,别误会,不是曹操的那种青睐。

秦始皇欣赏清,称赞她为贞妇,甚至为她筑起了女怀清台,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后来,秦始皇为了方便监管,强迫六国豪强贵富集体迁到国都咸阳,寡妇清就在此列。


可惜没过多久,她就客死于咸阳。此后,秦始皇按照她的遗愿,把她的灵柩运回故乡,并修建高台,亲笔题写了“情清台”,表达对她的怀念与敬意。


我是十六夜川夏,专注于古代历史趣事,走之前别忘了给个关注呀。


十六夜川夏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中华先民自古以来,对水银有着一种执迷。这种执迷,归根结底源于,中华先民认为,水银具备不朽的性能,而人类用水银来烧制丹药,是否也可以实现长生不死?

因此,自古以来,许多华夏天子都将大量精力和朝廷的财力用来烧炼各种各样的丹药,而水银更是丹药中,频繁出现的配料——甚至在唐朝,依旧有唐朝皇帝死于水银烧制丹药的说法。

当代具备化学知识的我们知道,水银是有害物质、剧毒物质,对人体有巨大危害,是不可能起到长生不死作用的。

而长生不死堪称自古以来全人类共有的夙愿——比如古代巴比伦神话中,就有巴比伦国王寻找天神,希望找到永生法则的神话。甚至时至今日,依旧有人寄希望于生物科技、基因编程,来实现永生。

秦始皇的水银情结

秦始皇晚年,最为痴迷的,莫过于长生不死。因此,秦始皇需要大量的水银。

秦始皇时代,有个较为传奇的女子,被后世称之为“巴寡妇清”,史书记载,“巴寡妇清”受到了秦始皇很高的礼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巴寡妇清”拥有丰富的矿产,并且她的矿产里面,可以提炼出大量的水银,最为重要的是,“巴寡妇清”非常精于提炼水银。

因此秦始皇相信,“巴寡妇清”是天神派来为自己指点长生之道的使者,故此十分礼遇“巴寡妇清”——当然,烧制丹药的同时,秦始皇还派遣齐国故地的方士出海求仙,而方士经常吹嘘说自己在海外遇到了神仙,甚至找到了神仙居住的蓬莱、东瀛等地,只不过,神仙需要秦始皇提供一定的资产和人力,才会赠给秦始皇丹药。

从这些记录不难看出,秦始皇对长生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秦陵与水银

不论是“巴寡妇清”这种大秦国产不死药阵营,还是齐国故地方士的进口不死药阵营,这两派,都没能在秦始皇咽气之前,把不死药送到秦始皇手里。

从某个角度来说,秦始皇之死,往轻了说,是负责研制不死药的人没完成任务;往重了说,则是负责研制不死药的渎职。

而秦始皇死了,对于出海的方士来说,完全可以一走了之,甚至逃到韩半岛、日本列岛躲避一阵子,而对于巴寡妇清这类人来说,该如何避祸?

因此巴寡妇清能做的,就是把提炼出来的白银,全部用来给秦始皇做陪葬——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这么多年,确实在为秦始皇做工作,虽然水银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没有用上,但是死了以后,不是用上了吗?

巴寡妇清将多年来炼制的水银,全部灌到了秦始皇的陵墓里,有传说认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银,堆积起来高达35米之高。

水银如此之多的墓葬,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史海闲聊


如果是说秦陵有水银这点是肯定的,但若说有35米深则十分可疑了。考古学家曾利用遥感和物探技术,测量从封土到地宫的深度是35米,中国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证实,通过物探确实感知到明显的汞异常,但有没有35米这么高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修秦始皇陵的四个目的。

秦始皇陵又简称秦陵,现在陕西省临潼县以东约4公里的骊山北麓,从秦始皇继位时就开始修建了,一直持续到他驾崩,也就是始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修了大概有37年,也就是说秦始皇这辈子都在策划自己死了住哪。

这么长的时间完全可以修建一座与世隔绝、机关重重、独一无二的坚固墓穴。而在封土之下浇灌水银,当然是有一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盗墓,汞是剧毒,大量吸入可致人死亡。

二是秦始皇水银流经之地是有所设计的,水道分布恰与中国的渤海、黄海位置相符,秦始皇死后还统治着一个偌大的地理空间。

三是保持尸体和随葬品的不腐。

四是笔者猜测秦始皇迷恋长生不老之术,汞是炼长生不老丹的主要原料,大概死后他还想着哪天起死回生也未可知。

从封土到地宫的深度是35米需要多少水银?

地宫注满水银已经过实证,但相信水银深达35米的传说,大概是从历史文本中演绎出来的。

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最早关于水银的记载,认为地宫里“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里也说道:“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说过地宫:“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可以看出在司马迁之后,许多历史学家也都基本继承了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在《史记》里引用的资料应该说比较可靠,毕竟汉朝掌握秦陵地宫构造图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司马迁也有资格接触到这些材料。

根据以上说法,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来推测,35米深的海比较符合,但是他们忽视了35米深究竟需要生产多少水银才能满足。

有人计算,根据地宫偌大的面积,35米深大概需要13000多吨,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每年出产不过900多吨水银。

给秦陵提供水银的被认为是以出产水银闻名的四川涪陵汞矿,也就是“巴寡妇”所在地,但这个矿一直到清朝也仅能进贡300来斤。

长生不老的传说。

“巴寡妇”又叫巴清,在这里经营着全国最大的丹砂生意,丹砂用火烧能生成水银,水银中倒入丹砂又会还原成丹砂,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之术给丹砂赋予了神秘的不死神药特性。

巴清也被认为是巫师中的一员,也是当时最具权威的巫师,她专门研究不死神药,因此成为了掌握丹砂的头号大boss,巴清的家族也是累世控制着这里的丹砂出产。

即便是这样一位人物,在当时可产出水银的量也是有限的,想要满足35米高水银的要求十分困难。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是毋庸置疑的,但35米高有些不切实际。

古代君主在生前给自己修建的陵墓又叫“起寿陵”,本是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久一点,无奈始皇帝在东巡途中薨然去世,李斯、赵高密谋篡权,最终决定“秘不发丧”。就这样为了掩人耳目,秦始皇虽然人已经死了,还是按照原定的路程走了一遍。

这么长时间在路上,臭味连鲍鱼都遮盖不了,估计最终葬到骊山陵墓里的始皇帝已经变成尸骨也未可知。未及长生,肉身已毁,想要长生不老更是遥遥无期了,可叹!


兮兮说事儿


深度35米的水银?

不可能的!

千万别小看水银!

水银(汞)的密度是13.5克每立方厘米!是水的13.5倍,35米深的水银底部的压力相当于476米深的海水。如果说计量单位的话大约会有4.8兆帕左右。

再说下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w君的认知里面貌似还没有真正挖掘过。里面的形制主要来源于遥感测量数据,或者传说记载。

但从战国古墓的形制来看主要会用到砂岩或者页岩制作墓室。单要知道砂岩和页岩属于沉积岩。

这些岩石制成的石板抗压强度都很低。刚刚说了35米深的水银有大约4.8兆帕的压力,这个压力很大了(高压锅炉通常才3.8兆帕的压力)4.8兆帕已经相当于48倍大气压。这样的压力会直接导致石板破裂,或板接处缝隙急剧加大。

有句老话叫做“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水银可以很快的压破石板渗入地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从西安周围的地质构成来说,西安及其周边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


渭河带来了大量泥沙在关中平原沉积。其实泥沙向下几百米后才有花岗岩。

所以这些水银实际上是可以一路渗透到几百米的深度的。

还有一个说法是秦皇陵在修建过程中用铜水浇灌。很多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阻止水银的流失。

但要注意的是水银是可以和铜反应的。

痛遇到水银可以生成铜汞齐,这是一种十分疏松的物质。不仅仅不能阻止水银外溢,而且可以加速外溢的速度。

所以说秦皇陵内如果有水银,那么应该是仅仅存有少量。但说至今还有深达35米的水银就有点难以让人相信了。不论从地质还是水银的特性都不符合理论的认知。


军武数据库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的确曾经有过水银,而且总量十分惊人。但当时有没有达到35米深,这些水银现如今是否依旧在秦陵之中,却是很令人怀疑的。

秦始皇认为功业大过三皇五帝,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小名叫始皇帝,以他一贯的作风,必然把自己的身后事也安排得前无古人。按照史书的记载,秦始皇的陵墓不仅前无古人,更是后无来者,我们只要看看兵马俑就能知道,历代帝王绝对没有秦始皇这样的惊人手笔。

秦始皇为了修建自己冠绝古今的陵寝,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每年征发仅百万的劳役,并收集了六国的财富。李斯没有辜负皇帝的厚望,带着这些囚徒、民夫和军人组织成的修陵大军,在骊山旁开始向地下挖掘。

李斯觉得已经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就向秦始皇汇报: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按照李斯的说法,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已经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了!秦始皇还不满意,让李斯带人又向旁边挖了三百丈,这才停下来。


秦始皇死在巡游天下的途中,秦二世即位后天下沸腾,造反者们很快就兵锋直指咸阳,秦二世匆忙之间埋葬了老爹,转头去对于起义军。不过即便是匆忙,天下的珍宝也装满了地宫,并且“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海量的水银被用来模拟江河大海,这就是秦始皇的惊世之举。后世对于秦陵进行探测后,也的确证实了此地汞含量超标,秦始皇陵墓中存在大量水银应该是确定无疑的,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考证了这些水银的来历,一是古巴蜀之地,这和当时巴蜀的著名女商人寡妇清有关,她的家族就是掌握了汞提炼技术而发达的。另一个来源是关中的公馆汞矿,现代考察此处时,曾发现过汉代之前的采矿古井,这里的汞运送到秦陵无疑更方便。

解决了秦陵地宫中的确有汞、汞的来源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打开脑洞想像一下秦陵地宫中如今的模样。

水银泄地无孔不入,不管秦陵地宫的建筑技艺多么高超,肯定也不可能毫无缝隙,经过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不管如何海量的水银,估计也早已经渗入了地宫的泥土之中,曾经的江河大海,如今必然早已枯竭,只徒有型制而已。

更何况,即便这些水银没有渗入泥土,也必定早已挥发殆尽。我们普遍认为秦始皇的地宫至今保存完整,但其实它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众多的劫难,保存完好的希望不大。据记载,项羽入关中后,不仅毁了秦陵的地面建筑,更挖掘了地宫;王莽末年,赤眉军也挖过始皇陵,据说还将秦始皇的铜棺椁制成了兵器;再后来,黄巢、温韬、石虎等人也都盗掘过秦陵,至于有没有得手,已经不得而知。

还有传说,在汉代曾有个孩子放羊,误打误撞得跑到了秦始皇的陵墓,结果不小心引发了大火,使秦陵遭到严重破坏。

秦始皇的地宫,如果真的遭遇到这些损毁,哪怕只有一次,地宫也已经是狼藉不堪了,水银更早已挥发殆尽!

真希望那宏伟的地宫还在,秦始皇也静静地睡在他的豪华寝室里,周围还有九鼎、金人等绝世珍宝,想起来就让人迷醉!


李飞叨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神秘的陵墓之一,埃及金字塔虽然在世界上更加著名,但已经被充分发掘,反而失去了神秘感。

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呢,庞大而神秘的它,至今还没有被发掘,而仅仅是一个殉马坑——秦始皇陵兵马俑,就已经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即骊山陵墓,修筑在骊山之中,隐藏在隐藏在骊山山体之下,是秦始皇生前为自己修建的巨大陵墓。骊山陵墓,耗费巨资,投入了无数的人财物力,但直到秦始皇去世,这座陵墓也没有完全修好。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巨大陵墓,秦始皇陵最大的特点不是庞大华丽,而是十分神秘。

据说修建秦始皇陵的所有工匠在工程完工后全部被杀死在陵墓里,因此几乎没人知道秦始皇陵的确切规模、面积、构造和内部情况,就连盗墓贼都不敢光顾,所以我们只能靠一些文字记载来想象秦始皇陵的神秘。

秦始皇陵内的水银

记载秦始皇陵最全面、最详细的文字资料是著名的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 以水银为江河大海 , 机相灌输 , 上具天文 , 下具地 理 ”,说的就是秦始皇陵内都是水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墓内确实有汞也就是水银存在,而且含量很高,有的专家推测秦始皇陵的地宫内有将近35米深的水,水里很可能充满了水银,所以便传出了“秦始皇陵内的水银有35米深”这种谣言。

实际上,由于秦始皇陵迄今没有发掘,谁也不知道地宫之下有什么东西,更不知道有多少水银。专家判断地宫内有大量水银主要是基于对土壤中汞含量的检测。

可以肯定,秦始皇陵的地宫内含有大量水银,而水银在常温下是会蒸发的,蒸发的水银会使得秦始皇陵内空气中的汞含量大幅提高。

长期以往,汞蒸汽会渗透到土壤中,使得地宫外土壤中的汞含量增加,从而被检测出来,但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陵内准确的汞含量是无法被测定出来的,只能是主观臆断。

大量水银来自何处

大家都知道,水银也就是贡,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品,即便是当代也很难像铜铁一样被大批量地加工出来,何况是在古代。那么,秦始皇陵内的大量水银又是从何而来?

这些水银都跟一个女富豪有关。

《史记》又记载“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颇不赀。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这段话是说巴蜀之地有一个寡妇叫某某清,她的祖上发掘了一处丹砂矿,靠着开掘丹砂矿,成为富甲一方,家产万贯的土豪,并且一连好几代都是土豪,这个寡妇虽是女流,却擅长经营,把家业干的红红火火。

所谓丹砂矿就是朱砂矿,是古代提炼贡最重要的矿藏。据文献记载和地质研究表明,四川巴蜀一带确实有大量朱砂矿的存在,而且我国古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炼制丹药时就已经发现可以提炼出副产品——贡。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的时代,秦国既不缺乏丹砂矿资源,也不缺少提炼水银技术,因此秦始皇内使用的大量水银很可能跟这个“寡妇清”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当初听说这个“寡妇清”的事迹后,认为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贞妇,对其特别优容,甚至允许她养着一支武装保护自己的产业,足见对“寡妇清”的特殊优待,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寡妇清”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用水银的最大供应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秦朝短暂,但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在历史上留下了功盖千古的璀璨功绩,并且在他在位期间,修建了万里长城、秦皇陵墓等世界奇迹。

其中之一的万里长城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其伟大之处,而秦皇陵墓深埋地下却更是透着神秘的面纱,并且据说里面的水银模拟山川湖泊的布局,且深度达到35米深,这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一、秦始皇陵真的有水银吗?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征发近百万民工进行建设,一直到秦始皇去世都还没建好,继续让秦二世继续督造,直到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才竣工。并且里面山川机关密布,水银山河遍布其中。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

不仅是历史记载,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队已经可以在不用打开陵墓的基础上就能够检测到里面有很多水银,中国地质调查院考古学者证实了始皇陵确实有水银的存在,且存储量特别大。中国地质院勘探得出,秦始皇陵水银的分布与中国的山川河流分布极为相似,证明《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描述并非虚构,而是真实的。

二、秦始皇陵墓水银深度达到35米深有什么依据吗?

秦始皇陵有水银不假,从现在的勘察以及历史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水银的来源也可以解释出来: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与一个叫清的巴蜀寡妇交往密切,这个寡妇家里世代以朱砂矿为营生的矿老板。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颇不赀。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史记》

利用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从朱砂就可以提炼出水银出来,所以如此多的水银来源就很好解释了。

而水银深度达到35米目前并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什么佐证,毕竟秦始皇陵根本未打开,谁也不知道有多深。

结论

秦始皇陵不仅有着巨量的水银,更有着神鬼莫测的机关,还有更多未知的事务我们无法得知,但是足够带给我们震撼和伟大,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如此高超的建造技术,确实让后人惊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