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人類的男女比例不是1:10或1:20,偏偏是趨近1:1呢?

筆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性別到底是如何區分的,以及科學家們設想中生物的性細胞是如何演化成精子和卵子的。並留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生物界凡是有性生殖的物種,它們的性別比率都趨近於1:1?

為什麼我們人類的男女比例不是1:10或1:20,偏偏是趨近1:1呢?

先帶大家回憶一下,雌性和雄性到底是如何演化而來的。那還是在所有的性細胞都可以相互交換而且體積也大致相同的時候,其中很可能有一些碰巧比其他的略大一點。

略大的同形配子(配子既生物的性細胞,精子和卵子都是配子)可能在某些方面比普通的同形配子佔優勢,因為它一開始就能為胎兒提供大量的食物,使其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因此那時就可能出現了一個形成較大的配子的進化趨勢。

但道路不會是平坦的。其體積大於實際需要的同形配子,在開始進化後會為自私性的利用行為打開方便之門。

那些製造小一些的配子的個體,如果它們有把握使自己的小配子同特大配子融合的話,它們就會從中獲得好處。

只要使小的配子更加機動靈活,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大的配子,就能實現這一目的。

凡能製造體積小、運動速度快的配子的個體享有一個有利條件:它能夠大量製造配子,因此具有繁殖更多幼兒的潛力 。

自然選擇有利於製造小的但能主動找到大的並與之融合的性細胞。

因此 ,我們可以想象,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性"策略”正在進化中。

一種是大量投資或“誠實”策略。

這種策略自然而然地為小量投資、具有剝削性質的或“狡猾"的策略開闢了道路。

這兩種策略的相互背馳現象一旦開始,就猶如脫韁之馬勢必將繼續下去。

介乎這兩種體積之間的中間體要受到懲罰,因為它們不具有這兩種極端策略中任何一種的有利條件。

狡猾的配子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靈活機動。

誠實的配子卻進化得越來越大,以補償狡猾的配子日趨縮小的投資額,並變得不靈活起來,反正狡猾的配子總是會積極主動去追逐它們的。

每一個誠實的配子“寧願”同另一個誠實的配子進行融合。

但是,排斥狡猾配子的自然選擇壓力同驅使它們鑽空子的壓力相比,前者較弱:因為狡猾的配子在這場進化的戰鬥中必須取勝,否則損失很大。

於是誠實的配子變成了卵子,而狡猾的配子則演變成了精子。


為什麼我們人類的男女比例不是1:10或1:20,偏偏是趨近1:1呢?

這樣看來,雄性個體是微不足道的傢伙,而且根據簡單的“物種利益” 理論,我們可以預料,雄性個體的數量較之雌性個體會越來越少。

因為從理論上講,1個雄性個體所產生的精子足以滿足100個雌性個體的需要, 因此,我們可以假定,在動物種群中雌雄兩性個體的比例應該是100 : 10 。

換言之,雄性個體更具“低值易耗”的性質,而雌性個體對物種來說,其“價值”較大。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一項海象的研究中,據觀察,4%的雄性海象所進行的交配佔所有交配的88%。

在這一例子以及許多其他例子中,有大批剩餘的從未交配過的獨身雄性個體,它們可能終生得不到機會進行交配。

但這些多餘的雄性個體在其他方面過的是正常生活,它們不遺餘力地將種群的食物資源吃光,同其他成熟個體相比,毫不遜色。

從“整個海象物種利益”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可以說,這些多餘的雄性個體是社會的寄生蟲。

雄性個體和雌性個體各出生多少的問題,是親代策略中的一個特殊問題。我們可以對最適宜的性別比率進行探討。

每一個個體都在盡最大努力將自身的基因傳遞下去,而每生育一個後代,這個後代身上就能繼承該個體百分之五十的基因。

那麼,把你的寶貴基因信託給兒子好呢還是信託給女兒好?

假定一個母親將自己的所有資源全部投資在兒子身上,因而沒有任何剩餘用於女兒的投資:一般來說, 她對未來基因庫的貢獻,同另一位將其全部資源用於女兒身上的母親相比 ,會不會更大一些?

偏向兒子的基因是會比偏向女兒的基因變得多起來, 還是越來越少?

生物學家費希爾證明,在正常情況下,最適宜的性比率是50 : 50。

為了弄懂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具備一點有關決定性別的機理的知識。

在哺乳類動物中,遺傳上是這樣來決定性別的:所有卵子既能發育成雄性個體,也能發育成雌性個體。

決定性別的染色體的攜帶者是精子。

男性所製造的精子,其中一半生育女性 ,或稱為X精子;一半生育男性,或稱為Y精子。兩種精子表面看上去沒有區別。

它們只有一條染色體不同。

基因如要一個父親只生女兒,該基因只要他只製造X精子就行了;而基因如要一個母親只生女兒,該基因只要讓她分泌一種選擇性的殺精子劑,或者使男性胎兒流產即可。

當然這只是比喻說法,實際上,個體是不能夠隨意選擇自己子女的性別的。

但基因傾向於使個體生育一種性別的子女還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假定這樣的基因,即傾向於不平均性比率的基因存在的話, 它們在基因庫中會不會在數量上超過其等位基因,即傾向於平均性比率的基因?

假定在上面提到的海象中出現了一個突變基因,而該突變基因有使做父母所生的大部分是女兒這種趨勢 。

由於種群內不缺少雄性個體,因此不存在女兒尋找配偶的困難,製造女兒的基因從而能夠散佈開來。

這樣,種群內的性比率也就開始向雌性個體過剩轉變。

從物種利益的觀點出發, 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問題。

我們已經講過,因為只要有幾個雄性個體就足以提供甚至一大批過剩的雌性個體所需要的精子。

因此,從表面上看來我們可以認為,製造女兒的基因不斷地擴散,直到性比率達到如此不平衡的程度,即剩下的少數幾個雄性個體搞得筋疲力盡才能勉強應付。

但是,試想那些生兒子的為數不多的父母,它們要享有多麼巨大的遺傳優勢!凡是生育一個兒子的個體,就會有極大的機會成為幾百個海象的祖父或祖母。

只生女兒的個體能確保幾個外孫、外孫女是無疑的,但同那些專事生兒子的個體所擁有的那種遺傳上蔚為壯觀的前景相比,就要大為相形見細了。

因此,生兒子的基因往往會變得多起來 ,而性比率的鐘擺就又會擺回來。

為簡便起見,我以鐘擺的擺動來說明問題。


為什麼我們人類的男女比例不是1:10或1:20,偏偏是趨近1:1呢?

實際上,鐘擺絕不會向雌性佔絕對優勢的方向擺動那樣大的幅度。因為性比率一旦出現不平衡,生兒子的這股自然選擇壓力就會開始把鐘擺推回去。

生育同等數目的兒女的策略,是一種進化上的穩定策略,就是說,凡偏離這一策略的基因就要遭受淨損失。

我的論述是以兒子的數目對女兒的數目為根據的,目的是為了使其簡單易懂。

但嚴格說來,應該根據親代投資的理論進行解釋,就是說以前面一章我們曾討論過的方法,按親代一方必須提供的所有食物和其他資源來進行計算。

親代對兒子和女兒的投資應該均等。

在一般情況下,這意味著他們所生的兒子和女兒數目應該相等 。

但是,假如對兒子和女兒的資源投資額不均等的話,那麼性比率出現同樣程度的不均衡在進化上可以是穩定的。

就海象而言,生女兒同生兒子的比例是3 : 1,而對每個兒子投資的食物和其他資源卻是三倍於每個女兒,藉以使每個兒子成為超群的雄性,這種策略可能是穩定的。

把更多的食物投資在兒子身上,使他既大又強壯,親代就可能使之有更多的機會贏得“妻妾”這個最高獎賞。

但這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通常的情況是,在每個兒子身上的投資同在每個女兒身上的投資數量大致相等,因此性比率從數量上說一般也是1 : 1 。


分享到:


相關文章: